林浩第二天一早就扛著個舊燈具過來,燈罩上還沾著點灰塵,他擦得發亮:“這是我家換下來的吸頂燈,亮度夠,我昨晚改了線路,能直接接在公交站的插座上。”話音剛落,一個穿工裝的師傅就拎著工具箱走過來,是街對麵五金店的王師傅:“我昨兒看推送說要裝燈,特意帶了防水膠帶和備用燈泡——這雨棚下裝燈得防淋,我幫你們弄!”
李奶奶的輪椅車鬥裡,裝著三個剛縫好的毛線燈罩,暖黃的毛線裹著硬紙板,邊緣還繡著小小的太陽紋:“我把上次織掛件剩下的毛線都用上了,裹上燈罩,光透出來就是暖的,不刺眼。”男孩蹲在旁邊,正用彩筆在燈罩內側畫小草莓和彈珠圖案:“我要把這些都畫進去,晚上開燈時,就像把咱們的積木橋和暖心角都裝在燈裡啦!”
孫哥的三輪車改成的“移動暖房”也停在了公交站旁,車鬥裡擺著兩個新的保溫桶,一個裝薑茶,一個裝熱粥,車把上掛著串小太陽掛件,風一吹就晃:“我早上四點就起來熬粥了,放了紅豆和紅棗,喝著暖身子。”麵包店老板娘也推著小推車過來,車上的保溫箱裡碼著剛出爐的蔓越莓麵包,袋子上除了太陽圖案,還多了行小字:“暖心角專屬,免費拿。”
裝燈的時候,王師傅站在孫哥搭的簡易梯子上擰螺絲,林浩在下麵遞工具,李奶奶坐在輪椅上,幫他們扶著線團——怕電線蹭到地上的水。男孩舉著自己畫好的燈罩,等王師傅把燈座裝好,就踮腳遞過去:“王叔叔,先裝這個!我畫了彈珠,開燈會亮!”王師傅笑著接過,把燈罩扣上去時,陽光剛好透過圖案,在地上投出小小的草莓影子。
老周的拍立得“哢”地響了。一張拍的是王師傅站在梯子上,林浩仰頭幫他扶燈罩,兩人臉上都沾了點毛線絮;一張是男孩蹲在地上,指著燈影裡的草莓圖案,給麵包店老板娘看;還有一張是李奶奶用紙巾,幫孫哥擦車鬥裡濺到的粥漬,孫哥笑著擺手,卻把自己的搪瓷杯遞過去,讓李奶奶先喝薑茶。
燈裝好的那天晚上,蘇晴特意過來看看。暖爐亮著橘色的光,新裝的吸頂燈透過毛線燈罩,灑下暖黃的光,把整個雨棚照得像個小房子。一個剛下班的姑娘,抱著懷裡的文件袋,站在暖爐旁喝薑茶,手裡還拿著本暖心角的舊繪本——是早上年輕媽媽送來的,封麵上畫著小熊。
“這燈真暖啊。”姑娘笑著說,“我每天加班到這麼晚,以前等車總覺得冷,現在站在這兒,喝口薑茶,看兩頁書,就覺得心裡踏實。”旁邊一個遛彎的老爺爺,也湊過來烤手:“我剛才看見孫哥的移動暖房,在街尾給環衛工人送粥呢,這孩子心細,知道他們辛苦。”
男孩拉著孫哥的手,站在燈底下,抬頭看燈罩上的圖案:“孫哥你看,燈裡的彈珠好像在發光!”孫哥蹲下來,指著燈影裡的小太陽:“那是因為咱們把星光都裝進去了——你織的掛件、李奶奶的燈罩、王師傅的燈泡,湊在一起,就成了晚上的太陽。”
張叔拎著剛煮好的紅薯過來,分給等車的人和幫忙的人:“剛從烤箱裡拿出來的,還熱乎著。”他遞給麵包店老板娘一塊,笑著說:“你天天送麵包,也嘗嘗咱們的熱紅薯,甜得很。”老板娘咬了一口,點頭說:“下次我把烤箱裡剩下的麵包邊帶來,咱們烤紅薯時,能裹著麵包邊,更香!”
蘇晴掏出手機,拍了張暖燈下的暖心角——暖爐冒著熱氣,燈影裡飄著小太陽和草莓的圖案,大家圍在一起吃紅薯,笑聲混著薑茶的香氣。她在朋友圈裡發了張照片,配文:“晚上的太陽,也是星光湊的——這裡的每一盞燈、每一口熱的,都是有人在把自己的光,遞給需要的人。”
評論區裡,年輕媽媽留言:“我明天帶孩子來幫忙整理繪本!”王師傅也說:“下次燈要是有問題,隨時喊我,我隨叫隨到!”蘇晴看著這些留言,再抬頭時,看見孫哥的移動暖房從街尾開回來,車鬥裡的保溫桶還冒著熱氣,車把上的小太陽掛件,在燈光下閃著光。
風還在吹,但雨棚裡的暖,卻像紮了根似的,散不開。李奶奶坐在輪椅上,手裡捏著毛線針,還在縫新的小靠墊;男孩趴在石台上,用彩筆在紙上畫新的太陽,說要貼滿整個雨棚;林浩和王師傅蹲在地上,檢查燈的線路,怕晚上下雨出問題。
蘇晴忽然覺得,這條街的暖,從來不是某個人撐起來的,是李奶奶的毛線、孫哥的粥、王師傅的燈泡、男孩的畫,是每個普通人說“我來幫一把”時,遞過去的那點光。這些光湊在一起,就成了不管白天黑夜,都能暖到心裡的太陽。雨絲突然飄了下來,先是細密的幾點,很快就織成了小簾。蘇晴剛想提醒大家收東西,王師傅已經從工具箱裡摸出塊塑料布:“早料到會下雨,這布我昨天特意帶來的,剛好蓋繪本箱。”林浩立刻搭手,兩人一起把塑料布裹在繪本箱上,邊角用石頭壓牢——箱裡剛整理好的舊繪本,是早上年輕媽媽和幾個鄰居送來的,封麵上還留著孩子的塗鴉。
“呀,我的傘忘在學校了!”一個穿校服的姑娘抱著書包跑過來,發梢沾了雨珠,臉頰凍得微紅。是住在街尾的高中生林曉,每天這個點放學。張叔立刻招手:“快進來躲躲!剛煮的薑茶還熱著,喝口暖身子。”林曉局促地笑了笑,接過孫哥遞來的搪瓷杯,薑茶的熱氣撲在臉上,她輕輕“啊”了一聲:“好暖,比校門口的奶茶還香。”
男孩舉著剛畫好的太陽跑過來,紙角被風吹得卷起來:“姐姐,你看我畫的太陽!貼在雨棚上,下雨也能看見光!”林曉蹲下來,指尖碰了碰紙上的蠟筆痕跡:“畫得真好,我能幫你一起貼嗎?我帶了固體膠。”說著就從書包裡掏出膠棒,兩人湊在燈底下,把一張張太陽畫貼在雨棚的支架上——有的畫著草莓,有的畫著彈珠,還有一張畫了個小小的暖爐,旁邊寫著“給喝薑茶的姐姐”。
老周的拍立得又“哢”響了,這次鏡頭對準了蹲在地上的兩人:林曉幫男孩扶著畫,男孩踮腳往支架上貼,暖黃的燈光落在他們發頂,雨絲在燈影裡像細閃的銀線。照片洗出來,蘇晴接過來,貼在白板“繪本區”那行字旁邊,剛好和之前年輕媽媽送繪本的照片挨在一起。
“麵包邊烤的紅薯好啦!”麵包店老板娘的聲音傳過來,她和張叔正蹲在暖爐旁,手裡拿著用錫紙裹著的紅薯——外皮烤得焦黑,撕開時,裹著的麵包邊已經變得金黃,混著紅薯的甜香飄滿整個雨棚。張叔遞了一個給林曉:“小心燙,這是裹了麵包邊的,比普通烤紅薯更甜。”林曉咬了一口,麵包的酥香和紅薯的綿甜混在一起,她眼睛亮了:“太好吃了!明天我帶媽媽做的豆沙包來,給大家當早餐好不好?”
雨下得稍大了些,公交站的頂棚被雨點打得“噠噠”響。孫哥看了看表,對林曉說:“你等的那趟公交快到了,我用三輪車送你過去吧,免得淋著。”說著就把移動暖房的車門拉開,裡麵還留著薑茶的餘溫。李奶奶突然喊住他,從輪椅車鬥裡拿出個剛縫好的小靠墊:“把這個帶上,給小林曉墊在公交座位上,涼。”靠墊是淺黃色的毛線織的,邊緣繡著個小小的太陽,和男孩畫裡的圖案一模一樣。
林曉抱著靠墊坐在三輪車上,孫哥慢慢推著車往公交站走,車把上的小太陽掛件被風吹得晃來晃去。她回頭望了眼雨棚,看見大家都在揮手——李奶奶坐在輪椅上,手裡還捏著毛線針;男孩舉著新畫的太陽,跳著揮手;林浩和王師傅正低頭檢查燈的線路,怕雨水滲進去。公交到站時,林曉把靠墊抱在懷裡,對孫哥說:“孫叔叔,明天我一定帶豆沙包來!還要幫大家整理繪本!”
孫哥推著空車回來時,林浩和王師傅剛好站起身,手裡拿著防水膠帶:“線路都檢查過了,膠帶纏得牢,雨再大也不怕短路。”李奶奶笑著點頭,把剛織到一半的小太陽掛件遞過去:“給你們倆也織了,下次修東西時,掛在工具箱上,看著也暖。”王師傅接過掛件,不好意思地撓頭:“您這手真巧,比我店裡賣的還好看。”
雨漸漸小了,天邊透出點淡淡的月光。大家開始收拾東西,張叔把剩下的紅薯裝進保溫盒,說要帶給家裡的小孫子;麵包店老板娘把烤箱推回店裡,臨走前還不忘叮囑:“明天早上我早點來烤麵包,大家記得來吃!”男孩被媽媽接走時,還攥著林曉幫他貼的太陽畫,回頭喊:“明天我要帶積木來,搭更大的橋!”
蘇晴最後鎖門,回頭看了眼雨棚——貼滿太陽畫的支架在燈光下泛著暖光,繪本箱上的塑料布被風吹得輕輕晃,暖爐裡還留著點餘溫,空氣裡飄著薑茶和烤紅薯的香味。她掏出手機,給林曉發了條消息:“明天的豆沙包,我們等著呀。”很快收到回複,附帶一張照片——是林曉抱著小太陽靠墊,坐在公交上,配文:“靠墊好暖,謝謝李奶奶!明天見!”
蘇晴把手機揣回兜裡,晚風帶著雨後的涼氣吹過來,可心裡卻暖得發燙。她想起剛才林曉說的話:“原來這裡的光,不是燈照出來的,是大家湊出來的。”是啊,李奶奶的毛線靠墊、孫哥的三輪車、王師傅的防水膠帶、林曉的豆沙包,還有男孩的太陽畫,這些細碎的星光湊在一起,就成了不管下雨還是黑夜,都能讓人安心的太陽。
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抬頭看見街對麵的暖心角,燈還亮著——暖黃的光透過毛線燈罩,在地上投出小太陽和草莓的影子,像撒了一地的星光。她忽然想起明天要做的事:幫林曉整理繪本,給男孩準備新的彩筆,還有,把老周今天拍的照片,都貼滿展示區的牆。
原來這條街的故事,從來不是結束,是每個“下次見”裡,都有人帶著新的星光來,然後一起,湊成更亮的太陽。第二天的晨光剛漫過街角,孫哥的三輪車就“吱呀”停在了暖心角門口。車鬥裡的保溫桶冒著熱氣,他掀開蓋子,紅豆粥的甜香立刻飄出來——比昨天多放了把紅棗,是淩晨特意去早市挑的。“林曉說帶豆沙包,配粥剛好。”他一邊念叨,一邊把保溫桶擺在折疊桌上,又從車裡拎出塊乾淨的桌布,仔細鋪好。
麵包店老板娘的烤箱早亮了燈,玻璃窗裡飄出黃油香。她端著兩盤剛出爐的蔓越莓麵包走過來,盤子邊還擺著袋烤得金黃的麵包邊:“昨天剩的麵包邊,今天烤脆了,給孩子當小零食。”剛放下盤子,就看見林曉背著書包跑過來,懷裡抱著個保溫飯盒,臉頰紅撲撲的:“阿姨!我媽媽淩晨三點就起來包豆沙包,還熱著呢!”
蘇晴剛打開門,就被豆沙包的甜香裹住。林曉打開飯盒,雪白的豆沙包上印著小小的太陽紋——是媽媽用模具壓的,和李奶奶織的掛件圖案一樣。“我還帶了書簽!”林曉從書包裡掏出疊卡紙,上麵畫著雨棚、積木橋,還有暖心角的大家,“夾在繪本裡,小朋友翻書時能看見。”
兩人剛整理繪本箱,就發現幾本舊繪本裡夾著小紙條。有張畫著草莓的紙條,歪歪扭扭寫著“謝謝給我餅乾的叔叔”;還有張畫著小太陽,下麵是“我下次還來搭積木”。林曉把紙條輕輕夾在透明文件夾裡,貼在繪本箱側麵:“這些都是大家的心意,得好好留著。”
“周叔叔!我帶新積木啦!”男孩的聲音從門口傳來,手裡拎著個裝滿積木的小桶,孫哥跟在後麵,手裡拿著塊木板:“昨天聽他說想搭更穩的橋,我找了塊廢木板當底座。”兩人蹲在地上,男孩負責拚橋身,孫哥幫他扶著木板,王師傅剛好拎著工具箱過來,看見這場景,從兜裡摸出串小彩燈:“上次裝燈剩的,纏在橋欄杆上,晚上亮起來好看。”
張叔拎著水果籃過來時,暖心角已經熱鬨起來。他把洗好的草莓和聖女果擺在盤子裡,又拿出把小叉子:“剛從攤位上挑的,最甜的一批,給孩子和林曉當課間餐。”正切著水果,就看見李奶奶的輪椅過來了,車鬥裡放著個新織的毛線掛毯,上麵繡著“繪本角”三個字,邊緣綴著小太陽掛件:“給繪本箱織的,掛在上麵,看著暖和。”
老周的拍立得又“哢”響了。一張拍的是林曉坐在繪本箱旁,正給兩個小朋友讀《小熊的溫暖小屋》,手裡捏著自己畫的書簽;一張是男孩和孫哥一起搭積木橋,王師傅蹲在旁邊幫他們纏彩燈;還有一張是李奶奶坐在輪椅上,手裡捏著毛線針,正給掛毯縫最後一顆紐扣,張叔遞了塊草莓過去,剛好喂到她嘴邊。
“橋搭好啦!”男孩舉著小旗子跑過來,新搭的積木橋比上次寬了些,木板底座穩穩的,欄杆上纏的小彩燈閃著暖光。林曉放下繪本走過去,輕輕碰了碰橋身:“真穩,下次可以讓小朋友在上麵‘走’小玩具車。”孫哥笑著點頭,從兜裡摸出個小塑料車,放在橋上:“我早就備好啦,給孩子們當禮物。”
蘇晴走到白板前,拿起筆在“下次計劃”下麵加了行字:“繪本分享會——林曉當小老師”。剛寫完,林曉就湊過來,眼睛亮了:“我可以嗎?我還能準備小故事!”“當然可以!”李奶奶笑著說,“我再織幾個小書簽,到時候給來的小朋友當禮物。”
王師傅檢查完線路,把工具箱擺好,又從裡麵摸出個小台燈:“繪本區光線暗,這個台燈插在旁邊,晚上讀繪本不費眼。”孫哥立刻搭手,幫他把台燈固定在繪本箱旁,打開開關,暖黃的光剛好落在翻開的繪本上。
臨近中午,陽光透過雨棚的縫隙灑進來,落在貼滿照片的牆上。林曉抱著繪本坐在燈旁,男孩推著小塑料車在積木橋上跑,李奶奶織著掛件,張叔和麵包店老板娘聊著下午要進的食材,孫哥和王師傅正商量給暖心角裝個小書架——是王師傅從店裡找的舊書架,要刷成暖黃色,和毛線燈罩配成一套。
蘇晴看著眼前的畫麵,突然想起老周昨天拍的照片:雨夜裡的暖燈、貼滿太陽畫的支架、林曉抱著靠墊的背影。原來這些細碎的瞬間,就像一顆顆小星星——孫哥的粥、林曉的書簽、男孩的積木、李奶奶的掛毯,湊在一起,就成了這條街上最亮的太陽。
她掏出手機,給白板上的新計劃拍了張照,發在朋友圈裡,配文:“今天的太陽,多了繪本的香、積木的暖,還有豆沙包的甜——下次,咱們再湊點新的星光吧。”
評論區裡,年輕媽媽很快回複:“明天我帶孩子來聽林曉講故事!”老周也發來消息:“我把今天的照片洗出來,下午就貼牆上!”蘇晴笑著回複,抬頭時,看見男孩舉著小塑料車跑過來,喊著:“蘇晴姐姐!下次咱們搭個能通到繪本區的橋吧!”
風從街角吹過來,帶著陽光的暖,裹著麵包和粥的香。蘇晴點頭:“好啊,下次咱們一起搭。”
畢竟這條街的故事,從來都是你帶一點光,我添一點暖,慢慢湊,慢慢拚,就成了永遠不會暗的太陽。午後的陽光斜斜照進暖心角,王師傅已經把舊書架搬到了門口,砂紙在他手裡來回摩擦,木屑簌簌落在鋪好的報紙上。“這書架以前是店裡放工具的,刷層暖黃色漆,跟繪本區正配。”他說著,從工具箱裡掏出罐油漆,林曉立刻跑過去幫忙:“王叔叔,我幫你遞刷子吧!我畫畫時總幫媽媽調顏料,手穩!”
男孩蹲在旁邊,手裡捏著剛才張叔給的草莓,一邊啃一邊看:“書架上能貼我的太陽畫嗎?這樣小朋友找繪本時,就能看見光啦!”孫哥剛好拎著桶清水過來,笑著點頭:“當然能,等漆乾了,咱們把你的畫貼滿書架側麵,再掛幾個李奶奶織的小太陽掛件。”說著就把清水遞到王師傅手邊,幫他擦了擦沾著木屑的手。
李奶奶的輪椅停在繪本箱旁,手裡拿著塊淺藍色的棉布,正一針一線縫書套。“這些舊繪本的封麵有點磨破了,縫個書套護著,能多放些日子。”她抬起頭,看見林曉遞完刷子,正蹲在繪本箱前給孩子讀故事,就把縫好的第一個書套遞過去:“給你讀的那本《小熊的溫暖小屋》套上,這布軟,孩子翻書不硌手。”
林曉接過書套,指尖碰著細密的針腳,心裡暖融融的。她小心地把繪本套進去,封麵露出的小熊圖案剛好和書套上的太陽紋挨在一起。“謝謝李奶奶!”她舉著繪本給孩子們看,“大家看,咱們的繪本有新衣服啦!以後翻書要輕輕的,好好愛護它們哦。”幾個圍過來的孩子使勁點頭,最小的那個還伸手摸了摸書套,小聲說:“軟乎乎的,像小被子。”
張叔的水果攤剛閒下來,就拎著個竹籃過來,裡麵裝著剛切好的西瓜,紅瓤黑籽,還冒著涼氣。“天熱了,吃塊西瓜解解渴。”他把竹籃放在折疊桌上,先給李奶奶遞了一塊:“您牙口軟,這塊我切得薄,甜得很。”又給正在讀故事的林曉和孩子們分了塊,最後把剩下的遞給王師傅和孫哥:“你們乾活累,多吃點補充力氣。”
老周的拍立得“哢”地響了,鏡頭裡,林曉舉著套好書套的繪本,正給孩子指上麵的字;男孩趴在書架旁,用彩筆在紙上畫新的太陽,準備等漆乾了貼上去;李奶奶坐在輪椅上,手裡捏著沒縫完的書套,嘴邊沾著點西瓜汁,孫哥正用紙巾幫她輕輕擦掉。照片洗出來,蘇晴接過來,貼在白板“繪本分享會”那行字下麵,和之前林曉帶豆沙包的照片湊成了一排。
王師傅刷完最後一遍漆,把刷子放進清水裡,站起身伸了個懶腰:“明天漆乾了,就能把繪本擺上去了。”男孩立刻跑過去,踮腳摸了摸書架邊緣:“明天我要第一個幫蘇晴姐姐搬繪本!還要把我的小塑料車放在書架上,當‘繪本小衛士’!”大家都笑了,孫哥揉了揉他的頭:“好,讓你的小車子守著繪本,誰都不能弄壞它們。”
林曉想起明天的繪本分享會,從書包裡掏出張畫紙:“我畫了故事裡的小熊,明天當道具用。”紙上的小熊抱著個小太陽,旁邊寫著“小熊的暖心角”。李奶奶看了,從車鬥裡拿出團毛線:“我給你織個小熊掛件吧,掛在繪本上,跟你的畫配一對。”說著就拿起毛線針,指尖飛快地動起來,不一會兒,小熊的耳朵就織出了形狀。
夕陽西下時,大家開始收拾東西。王師傅把刷好漆的書架搬到雨棚下,用塑料布蓋好,怕晚上下雨;孫哥把空了的保溫桶洗乾淨,說要明天早點來熬綠豆粥,天熱喝著解暑;張叔把竹籃收起來,臨走前還叮囑:“明天我帶點冰鎮酸梅湯來,給孩子們當下午茶。”
林曉被媽媽接走時,手裡攥著李奶奶剛織好的小熊掛件,還有蘇晴給她的繪本分享會流程表。“明天我一定早點來!”她回頭揮手,書包上掛著的小熊掛件晃來晃去,和暖心角的燈影疊在一起,像顆小小的星星。
蘇晴最後鎖門,看著貼滿照片的牆——有林曉讀繪本的樣子,有男孩搭積木的瞬間,有王師傅刷書架的背影,還有李奶奶縫書套的側臉。這些照片裡的人,手裡都拿著點什麼:一碗粥、一本書、一塊布、一把刷子,都是最普通的東西,卻湊成了最亮的光。
晚風帶著夏末的涼吹過來,她抬頭看見暖心角的燈亮了——暖黃的光透過毛線燈罩,在地上投出小太陽的影子,剛刷好的書架在燈影裡,泛著淡淡的暖黃色。她掏出手機,給書架拍了張照,發在朋友圈裡,配文:“明天的書架會裝滿繪本,明天的分享會會有小熊掛件,明天的綠豆粥會更甜——這條街的星光,還在慢慢湊,慢慢亮。”
評論區裡,年輕媽媽發來消息:“我給孩子準備了小禮物,明天當分享會的小獎品!”老周也說:“我明天早點來,給分享會拍更多照片!”蘇晴笑著回複,心裡清楚,明天又會有新的星光來——可能是孩子帶的小禮物,可能是老周新拍的照片,可能是王師傅幫書架裝的小彩燈,也可能是李奶奶織好的新掛件。
畢竟這條街的太陽,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亮,是每個人每天帶來一點新的光,一點新的暖,然後慢慢湊,慢慢拚,讓這束光永遠不會暗,讓這條街的故事,永遠有下一頁。第二天的晨光剛漫過雨棚,王師傅就拎著工具箱來了。刷好的書架已經乾透,暖黃色的漆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他從箱子裡掏出串小彩燈,蹲在書架旁仔細纏繞:“昨晚特意買的暖光款,晚上繪本區亮起來,像裹了層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