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霧還沒散儘,林溪就被院外的腳步聲驚醒。她披上衣衫走到窗邊,看見晨光裡站著個背著帆布包的姑娘,正踮腳往“自然角”裡望——那片去年種下的向日葵已經抽了新葉,葉片上的露珠在晨光裡閃著光。
“請問,這裡是山裡的小書屋嗎?”姑娘聽見動靜轉過身,臉上帶著靦腆的笑,“我叫蘇曉,是縣城中學的語文老師,想來看看能不能幫上忙。”林溪連忙開門迎她進來,剛走到親子閱讀區,就見丫丫抱著本《昆蟲記》跑過來,仰著小臉問:“林老師,這位姐姐是來給我們講故事的嗎?”蘇曉蹲下身,輕輕摸了摸丫丫的頭:“如果你願意,我可以講一整個夏天的故事。”
自那以後,蘇曉每周都會騎著電動車來書屋。她帶來了自己攢的兒童詩集,還在周末辦起了“詩歌小課堂”。孩子們坐在雲朵形狀的坐墊上,聽蘇曉念“蒲公英是會飛的小傘”“螢火蟲是夜空的星星”,念到興起時,蘇曉還會帶著孩子們到院子裡,把看到的牽牛花、小螞蟻寫成小詩。毛豆以前總坐不住,可每次上詩歌課,他都會把小本子揣在兜裡,認真地把自己寫的“向日葵朝著太陽笑,我朝著書本笑”記下來,回家念給打工的爸爸聽。
這天傍晚,蘇曉幫林溪整理書架時,忽然指著一本泛黃的《格林童話》說:“這本書我小時候也有,後來搬家弄丟了,沒想到在這裡見到了。”林溪笑著說:“這是去年縣圖書館捐的,說不定就是你當年那本呢。”蘇曉翻到書的最後一頁,忽然眼睛一亮——扉頁上歪歪扭扭的“蘇曉”兩個字,正是她小時候寫的。“真的是我的書!”蘇曉的聲音有些發顫,“原來它一直在這裡等著我。”林溪看著她驚喜的模樣,忽然覺得,書屋就像一個藏著魔法的盒子,總能把失散的美好重新拚在一起。
七月的雨來得急,一天午後,林溪正在記憶館整理李奶奶捐的針線包,忽然聽見院外傳來“哐當”一聲。她跑出去一看,隻見一輛三輪車陷在泥坑裡,車上裝著滿滿的舊書,一位戴著老花鏡的老爺爺正急得直跺腳。“大爺,您彆著急,我們來幫您!”林溪趕緊叫來正在寫作業的孩子們,蘇曉也放下手裡的詩集跑過來。大家挽起袖子,有的推車輪,有的墊石頭,折騰了半個多小時,終於把三輪車推了出來。
老爺爺擦了擦汗,指著車上的書說:“我叫趙建國,以前是鎮上小學的校長,這些書是學校淘汰的,我想著扔了可惜,聽說這裡有個小書屋,就想送過來。”林溪和蘇曉打開書箱一看,裡麵不僅有《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百科全書》,還有好幾套完整的兒童繪本。“這些書太珍貴了!”林溪激動地說,“孩子們肯定會喜歡的。”趙爺爺笑著說:“我教了一輩子書,就想讓山裡的孩子多讀書,以後我每個月都來送一次書。”
從那以後,趙爺爺成了書屋的“常客”。他不僅送書來,還會給孩子們講過去的故事——講他年輕時背著糧票去縣城買書,講他帶著學生在山坡上讀書,講他怎麼用黑板擦教孩子們寫毛筆字。孩子們聽得入了迷,每次趙爺爺來,都會圍在他身邊,像一群小麻雀似的問個不停。有一次,毛豆問:“趙爺爺,您以前的學校有‘自然角’嗎?”趙爺爺笑著說:“那時候沒有,但我們會在山坡上種向日葵,比現在的還高呢。”
八月中旬,縣文化館聽說了書屋的故事,特意派來兩位美術老師,想幫孩子們辦一場“山裡的色彩”繪畫展。美術老師帶來了水彩、油畫棒和畫紙,林溪和蘇曉帶著孩子們到山裡寫生——有的畫“自然角”裡的牽牛花,有的畫院子裡的斑鳩,有的畫遠處的青山,還有的畫親子閱讀區裡的雲朵坐墊。丫丫畫了一幅《書屋的早晨》,畫麵裡,陽光灑在書架上,孩子們坐在坐墊上讀書,斑鳩落在牽牛花架上,連露珠都畫得亮晶晶的。
繪畫展辦在記憶館的院子裡,林溪把孩子們的畫掛在竹架上,還在旁邊貼了孩子們寫的小詩。鎮上的居民都來參觀,張阿姨看著丫丫的畫,笑著說:“這畫裡的書屋,比真的還好看呢!”趙爺爺也來了,他看著孩子們畫的向日葵,眼眶有些濕潤:“沒想到幾十年後,山裡的孩子還能這樣愛讀書、愛畫畫,真好。”
九月初,開學的前一天,林溪和蘇曉商量著給孩子們辦一場“開學禮物”活動。她們從趙爺爺送的書裡挑出嶄新的繪本,從美術老師留下的畫紙裡拿出最好的,還讓趙爺爺寫了“好好學習”的毛筆字貼。活動當天,孩子們收到禮物都很開心,毛豆拿著繪本說:“我要把這本書帶到學校,跟同學們分享。”丫丫則把趙爺爺寫的字貼貼在鉛筆盒上:“我要像林老師和蘇老師一樣,愛讀書,愛畫畫。”
開學後,蘇曉不能每天來書屋了,但她還是會在周末趕來。有時候幫林溪整理書架,有時候給孩子們講新的詩歌,有時候和趙爺爺一起商量怎麼給書屋添新的書。林溪看著蘇曉忙碌的身影,心裡滿是感激——如果不是這些人的幫助,書屋不會像現在這樣熱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十月的一天,林溪收到一封來自北京的信,信封上寫著“致山裡的小書屋”。她打開一看,是一位叫李萌的大學生寫的,信裡說,她在縣電視台的節目裡看到了書屋的故事,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山裡讀書的日子,所以寄來了一批自己攢的書,還有一些文具。信的最後,李萌寫道:“等我放假了,一定要去山裡看看書屋,看看那些愛讀書的孩子。”
林溪把信讀給孩子們聽,毛豆說:“等姐姐來了,我要給她講斑鳩的故事。”丫丫說:“我要給她看我畫的《書屋的早晨》。”趙爺爺也笑著說:“我要給她講以前在山坡上種向日葵的故事。”林溪看著大家期待的模樣,忽然覺得,書屋就像一顆種子,不僅在山裡紮了根,還把愛和希望傳到了更遠的地方。
十一月的天氣漸漸轉涼,“自然角”裡的向日葵結了籽,孩子們跟著林溪一起收葵花籽,有的剝殼,有的裝袋,還把最好的葵花籽留給趙爺爺和蘇曉。趙爺爺來的時候,拿著一袋自己炒的葵花籽說:“這是用你們收的葵花籽炒的,嘗嘗看,香不香。”孩子們圍在一起吃葵花籽,蘇曉給大家念新的詩歌,林溪則在旁邊整理李萌寄來的書,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整個書屋都暖融融的。
有一天,林溪正在記憶館裡整理陳爺爺捐的舊日記,忽然發現日記裡夾著一張老照片——照片上,年輕的王奶奶坐在縫紉機前,手裡拿著一塊藍布,旁邊放著一個繡著梅花的針線包。“這不是李奶奶捐的針線包嗎?”林溪趕緊叫來李奶奶,李奶奶看著照片,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這是我和你王奶奶年輕時的照片,那時候我們一起做針線活,沒想到這照片還在。”林溪把照片和針線包、頭巾放在一起,旁邊貼了一張紙條,寫下了兩位奶奶的故事。遊客們看到這些,都忍不住感歎:“這些老物件和老照片,真是藏著太多溫暖的故事了。”
十二月初,縣文聯的作家們又來書屋了,這次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的書籍,還帶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兒童文學出版社的編輯。編輯看著書屋裡的孩子們,聽著他們講的故事,激動地說:“我要把這裡的故事寫成書,讓更多人知道山裡的小書屋。”作家劉老師笑著說:“我們已經開始寫了,書名就叫《山澗書聲》。”
聖誕節那天,書屋收到了一份特彆的禮物——李萌從北京寄來的聖誕賀卡,上麵畫著書屋的樣子,還有一行字:“祝山裡的小書屋,永遠充滿書聲和笑聲。”林溪把賀卡貼在書架上,孩子們圍著賀卡,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北京的樣子。蘇曉說:“等放寒假了,我們可以給李萌姐姐寫回信,告訴她我們的故事。”
元旦前夕,林溪和蘇曉、趙爺爺一起,給書屋辦了一場“新年讀書會”。大家圍坐在炭火盆旁,喝著熱薑茶,輪流讀自己喜歡的書。趙爺爺讀了《雷鋒日記》裡的片段,蘇曉讀了自己寫的詩歌,林溪讀了李萌寫的信,孩子們則讀了自己寫的小詩和故事。讀到動情處,大家都忍不住鼓掌,炭火盆裡的火苗跳動著,映得每個人的臉上都紅彤彤的。
新年過後,天氣漸漸變暖,“自然角”裡的牽牛花又開始發芽,孩子們跟著林溪一起鬆土、播種。有一天,蘇曉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縣城中學要和書屋結成“幫扶對子”,以後會定期派老師來支教,還會組織學生來書屋捐書、講故事。林溪聽了,激動地說:“太好了!這樣孩子們就能學到更多知識了。”
三月的一天,李萌真的從北京來了。她背著一個大大的背包,裡麵裝著書籍和文具,還有一台相機。“我要把這裡的故事拍下來,分享給我的同學們。”李萌說。孩子們圍著李萌,給她講斑鳩的故事,給她看自己畫的畫,給她念自己寫的詩。李萌跟著林溪參觀記憶館,看著那些老物件和老照片,忍不住說:“這裡的每一件東西,都像在講一個溫暖的故事。”
李萌在山裡待了一個星期,每天都和孩子們在一起——一起在“自然角”裡澆水,一起在親子閱讀區裡讀書,一起在記憶館裡聽老人們講故事。臨走的時候,李萌說:“等我畢業以後,一定要來這裡當老師,和你們一起守護這個小書屋。”林溪看著李萌的背影,心裡滿是希望——她知道,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把愛和希望傳遞下去。
四月的山裡,野花遍地開,“自然角”裡的太陽花也綻放了,紅的、黃的、橙的,像撒在院子裡的小寶石。林溪和蘇曉帶著孩子們,把李萌拍的照片貼在書屋的牆上,還在旁邊寫了一行字:“山澗書聲遠,愛心永相傳。”趙爺爺來的時候,看著牆上的照片,笑著說:“沒想到這個小小的書屋,能吸引這麼多人,真是太好了。”
這天午後,林溪坐在窗邊,看著孩子們在“自然角”裡追逐嬉戲,看著蘇曉在給孩子們講新的詩歌,看著趙爺爺在整理新到的書籍,心裡忽然想起剛來到這裡的時候——那時候,小書屋隻有幾十本舊書,記憶館也隻有幾件老物件,而現在,這裡不僅有滿架的書籍、溫暖的老物件,還有一群愛讀書、愛生活的人。
林溪知道,小書屋和記憶館的故事,還會繼續。會有更多的孩子在這裡愛上閱讀,會有更多的老人在這裡留下回憶,會有更多的人在這裡傳遞愛和希望。而她,會一直在這裡,守護著這片溫暖的角落,守護著孩子們的夢想,守護著這段屬於大家的美好時光。就像院子裡的向日葵,不管風吹雨打,都會朝著太陽,朝著希望,努力生長。
五月的風帶著山裡特有的清甜,吹得“自然角”的太陽花輕輕搖曳。林溪剛把新到的繪本擺上書架,就聽見院外傳來一陣清脆的自行車鈴聲,抬頭一看,是蘇曉帶著縣城中學的幾個學生來了。“林老師,這是我們班的‘讀書小分隊’,特意來給書屋捐書,還想跟孩子們一起讀故事。”蘇曉擦了擦額角的汗,指了指學生們手裡的帆布包。
學生們剛把書放下,丫丫就抱著一本《海底的秘密》跑過來。
喜歡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請大家收藏:()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