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被人欺負的可憐炮灰六十七_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 > 現代被人欺負的可憐炮灰六十七

現代被人欺負的可憐炮灰六十七(1 / 1)

李萌話音未落,書屋瞬間炸開了鍋。毛豆手裡的潛望鏡“啪嗒”掉在地上,他顧不上撿,拽著旁邊戴眼鏡的男生蹦跳:“真的能出書嗎?我的木匠爸爸故事,全國小朋友都能看到?”丫丫則撲到陳藝身邊,小手摸著繪本上的向日葵圖案,眼睛亮得像山裡的星星:“那我的斑鳩,也會印在書裡嗎?”

陳藝蹲下身,輕輕揉了揉丫丫的頭發,指尖蹭過孩子柔軟的發頂:“當然啦,不僅你的斑鳩,趙爺爺的山楂糕、蘇曉老師的餃子,還有‘友誼花田’裡每一棵向日葵,都會變成鉛字,被更多人看見。”趙爺爺站在一旁,手裡還攥著剛從後山摘的野核桃,皺紋裡都堆著笑:“好啊好啊,咱們山裡人的故事,終於能走出大山咯!”

出版社的編輯很快就來了山裡。姓周的女編輯背著雙肩包,一進書屋就被牆上的四季畫吸引,手指輕輕拂過畫中曬穀場的稻草人:“這畫裡的溫度,比文字還動人。”她花了三天時間,聽孩子們講自己的故事——毛豆抱著修補好的木頭小火車,細細講爸爸在城裡打工時,如何在工棚裡用邊角料給他做玩具;丫丫翻出趙爺爺保存了三十年的舊作文本,念起上麵歪歪扭扭的“我想讓山裡的孩子多讀書”;戴眼鏡的男生則拿出暑假整理的地鐵筆記,說要讓山裡孩子知道外麵的世界,也讓城裡孩子了解山裡的美好。

周編輯聽得頻頻點頭,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臨走時,她把林溪拉到一邊,聲音裡滿是真誠:“這些故事不是簡單的文字,是帶著泥土香和向日葵氣息的生命記錄。我們打算做成圖文集,一半是陳藝的畫,一半是孩子們的故事,再配上誌願者拍的照片,讓書像一扇窗,連通山裡和山外。”

消息傳到縣城中學,學生們特意組織了一場“故事補充會”。他們把自己和山裡孩子相處的細節寫成短文——有個女生記得毛豆第一次見地鐵模型時,眼睛瞪得像銅鈴;有個男生寫自己教丫丫畫海底世界時,丫丫非要在珊瑚旁畫一棵向日葵,說“這樣海底也有陽光”。這些短文後來都被收錄進書裡,成了連接城鄉孩子的溫暖紐帶。

九月的風又吹進書屋時,“友誼花田”的向日葵再次成熟。這次孩子們收集種子時格外用心,每個種子袋上都畫著小小的笑臉,還寫著一句自己的話。林溪把這些種子寄給出版社,周編輯收到後特彆感動,決定在書的扉頁附上這些種子袋的照片:“讓讀者不僅能讀故事,還能感受到孩子們的心意。”

出版社的排版過程中,誌願者們也沒閒著。李萌帶著“山澗書聲”小隊的同學,一次次往返山裡,幫孩子們核對故事細節。有次為了確認趙爺爺年輕時教書的教室位置,他們跟著趙爺爺爬了兩個小時山路,在廢棄的土坯房裡找到當年的黑板,上麵還殘留著模糊的“a、o、e”粉筆印。這些細節都被補充進書裡,讓故事更添真實的溫度。

十二月初,樣書終於寄到了書屋。當林溪拆開快遞箱,捧著印著彩色封麵的書時,孩子們都圍了過來,一個個伸長脖子,眼睛緊緊盯著封麵上的“山裡的小書屋”五個字。封麵畫的是雪天裡的書屋,屋簷下掛著冰棱,窗戶上貼著向日葵窗花,屋裡的燈光透過玻璃,暖得讓人心裡發顫。

“快翻開看看!”毛豆著急地說。林溪小心翼翼地翻開書,第一頁就是陳藝畫的“四季牆畫”全景圖,旁邊配著丫丫寫的句子:“這裡有春天的映山紅,夏天的紙船,秋天的野栗子,冬天的爐火,還有永遠不會謝的向日葵。”再往後翻,毛豆講爸爸的故事配著木頭小火車的照片,趙爺爺的山楂糕方子印成了彩色插頁,連蘇曉煮餃子的場景都有誌願者拍的特寫。

孩子們輪流捧著書,有的小聲念著自己的故事,有的用手指摸著照片裡的自己,臉上滿是驕傲。趙爺爺戴上老花鏡,翻到山楂糕那一頁,眼眶慢慢紅了:“沒想到我這老頭子的方子,也能印成書。”蘇曉則笑著說:“以後咱們書屋有了‘鎮店之寶’,再有人來,就能給他們看咱們自己的書啦!”

樣書寄來後沒多久,縣文化館又帶來了好消息——他們要在縣城舉辦“山裡的小書屋”主題展,不僅展出這本書,還要展示孩子們的繪畫、手工作品,還有誌願者拍的照片。開展那天,孩子們穿著新洗的衣服,跟著林溪和蘇曉去了縣城。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故事和作品掛在明亮的展廳裡,被很多人駐足觀看時,一個個都挺直了小胸脯,臉上滿是自信。

有個來參觀的老奶奶,看完展覽後找到林溪,遞過來一個布包:“我孫女在城裡讀書,我想給她買本書,讓她知道山裡的孩子這麼棒。”林溪告訴她,這本書很快就會在全國發行,到時候在書店就能買到。老奶奶聽了特彆高興,說要多買幾本,送給孫女的同學。

春節前,出版社傳來消息,這本書首印的五千冊很快就賣完了,正在加印。更讓人驚喜的是,有幾家公益組織聯係到出版社,想購買一批書,捐贈給偏遠地區的學校。周編輯在電話裡對林溪說:“你們的故事正在影響更多人,就像向日葵的種子,在更遠的地方發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除夕夜,書屋比往年更熱鬨。趙爺爺帶來了自己做的臘肉,蘇曉煮了一大鍋餃子,林溪則把書裡的故事打印出來,做成了“故事卡片”。孩子們圍坐在爐火旁,抽著卡片輪流講故事,窗外的雪靜靜下著,屋裡的笑聲和爐火的劈啪聲,混在一起格外溫暖。趙爺爺給每個孩子發了壓歲錢,還額外多給了一本樣書:“這是給你們的獎勵,希望你們以後能講更多更好的故事。”

大年初一早上,雪停了,陽光灑在書屋的“故事牆”上。林溪剛打開門,就看見院外站著幾個陌生人,手裡捧著鮮花和書籍。“請問這裡是山裡的小書屋嗎?”為首的女士笑著問,“我們是從市裡來的,讀了你們的書,特意來看看。”原來他們是市裡的教師代表團,想把小書屋的故事帶回自己的學校,和學生們分享。

接下來的日子裡,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這本書來到山裡。有帶著孩子來體驗生活的家長,有來拍攝紀錄片的團隊,還有來捐贈書籍和文具的企業。每次有人來,孩子們都會主動當“小向導”,帶著他們參觀書屋,講書裡的故事,還有“友誼花田”裡向日葵的成長曆程。

三月初,縣圖書館的“流動圖書站”又來更新書籍,這次帶來了很多兒童文學名著。毛豆借了一本《小王子》,每天都會在“自然角”的雛菊旁讀一會兒,還會把書裡的故事講給其他孩子聽:“小王子有他的玫瑰,我們有我們的向日葵,都是最珍貴的東西。”

四月中旬,陳藝再次來到書屋,這次她帶來了新的繪畫工具,想教孩子們畫“書中的世界”。孩子們跟著陳藝,把書裡的場景一一畫出來——有的畫毛豆和城裡哥哥一起做潛望鏡,有的畫丫丫和斑鳩在向日葵田裡玩耍,還有的畫趙爺爺在雪天裡給孩子們講過去的事。這些畫後來被縣文化館收藏,成為主題展的新增展品。

五月初,“友誼花田”的向日葵種子又開始發芽。這次孩子們種向日葵時,多了幾個小幫手——市裡教師代表團帶來的學生,他們跟著山裡的孩子一起澆水、鬆土,還一起在花田旁立了一塊新牌子,上麵寫著:“這裡的每一棵向日葵,都藏著一個溫暖的故事。”

戴眼鏡的男生也來了,這次他帶來了一個更大的潛望鏡,還帶著城裡的同學一起,教山裡的孩子做簡易望遠鏡:“以後我們不僅能看花田,還能看遠處的山,看天上的雲,就像書裡說的,讓眼界越來越寬。”

六月初,向日葵長得比往年更高,“友誼花田”一片金黃。孩子們在花田旁舉辦了一場“故事分享會”,不僅邀請了村裡的鄉親,還有縣城中學的學生、誌願者和來參觀的遊客。毛豆講了新書出版後自己的變化,丫丫則念了寫給遠方讀者的信,趙爺爺也分享了自己收到讀者來信的喜悅——有個小朋友在信裡說,讀了山楂糕的故事,讓媽媽教自己做了山楂糕,還想寄給山裡的爺爺嘗嘗。

分享會結束後,孩子們開始收集今年的向日葵種子。這次他們打算把種子寄給更多人——有出版社的周編輯,有公益組織捐贈書籍的學校,還有寫信來的小讀者。每個種子袋上除了笑臉,還多了一句:“願這顆種子,能種出屬於你的溫暖故事。”

七月初,城裡的“手拉手”小夥伴們再次來到書屋。這次他們不僅帶來了自己種的向日葵幼苗,還帶來了城裡學校的“故事集”——裡麵是他們寫的和山裡孩子相處的故事,還有讀了《山裡的小書屋》後的感想。兩個地方的孩子一起,把這些故事和自己的新故事整理在一起,做成了一本“手寫繪本”,放在書屋的“記憶館”裡,和正式出版的書放在一起。

八月中旬,出版社的加印書也送到了山裡。這次周編輯特意趕來,還帶來了出版社給孩子們的“稿費”——不是現金,而是滿滿一箱子書籍和文具,還有給書屋的書架。“這些是你們應得的,”周編輯對孩子們說,“希望你們能讀更多書,寫出更多好故事。”

林溪和蘇曉把新書架擺在書屋的角落,上麵擺滿了出版社送的書,還有孩子們自己的作品。書架上掛著一塊牌子,寫著“山澗書聲·故事書架”。每天都有孩子來這裡看書、寫故事,有時候城裡來的遊客也會拿起書,坐在向日葵花田旁讀一會兒,感受這份來自山裡的溫暖。

九月的風再次吹過“友誼花田”,向日葵的花盤慢慢轉向太陽,就像孩子們永遠向著光的眼睛。林溪站在書屋門口,看著孩子們在花田裡追逐打鬨,聽著他們嘰嘰喳喳地討論新的故事,心裡滿是欣慰。她知道,這座山裡的小書屋,就像一朵永遠綻放的向日葵,不僅照亮了山裡孩子的童年,還把溫暖和希望,送到了更遠的地方。而那些關於愛、友誼和成長的故事,會像向日葵的種子一樣,在更多人的心裡發芽、開花,永遠流傳下去。

九月的風裡除了野栗子香,還多了油墨的氣息。周編輯送來的加印書堆在書屋角落,孩子們總愛趁課間去翻一翻,指尖劃過紙頁時,總忍不住跟同伴念叨:“你看,這頁的向日葵是我畫的種子袋!”“這段故事我當時還跟周阿姨補充了細節呢!”

這天午後,林溪正在整理讀者來信,突然聽到院外傳來汽車喇叭聲。出門一看,是輛印著“鄉村教育支援”字樣的麵包車,下來幾個扛著攝像機的人,為首的男人笑著遞過名片:“林老師您好,我們是省電視台的,想拍一期關於‘山裡小書屋’的紀錄片,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溫暖的故事。”

孩子們聽說要拍紀錄片,既緊張又興奮。毛豆特意把木頭小火車擦得鋥亮,丫丫則找出最愛的向日葵發卡戴在頭上。拍攝時,趙爺爺坐在火爐旁,慢悠悠講起年輕時在土坯房教書的日子,手裡還攥著那本泛黃的作文本;蘇曉站在“自然角”,教孩子們辨認雛菊和蒲公英,鏡頭掃過窗台上的多肉時,她笑著說:“這些都是孩子們從山上移栽來的,就像他們一樣,在書屋裡慢慢長大。”

喜歡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請大家收藏:()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青冥問道傳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乾什麼? 許你愛我 見過發光料理嗎,你就畫美食番? 魔道神豪攜億萬魔晶,在兩界殺瘋了 八門術:我是陰行泥瓦匠 瀟湘爵爺 掌燈判官 這個仙界太離譜 曙光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