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先生?”
法正頗為驚訝道:“莫非是賈文和?”
“是的。”
沈晨點點頭道:“他在襄陽。”
法正就說道:“文和先生確實是天下有數的智者,但我相信他會與我們一樣,選擇攻打關中西涼,至少他也應該很想西涼老家了吧。”
沈晨就說道:“此事我還是堅持我的看法,主公,現在當務之急,是處理內政,在外事上,應該保持最少五年之內不能與敵人交戰。大家都在爭取時間,好好休養生息,民富才國強,國強才能爭霸。因而我以為,不能打關中,先觀望以待局勢。”
劉備想了想,於是說道:“既然我答應了曉卿,此事就由你來做主,那你就放心去做吧。之前你說不會主持荊州益州的內政事宜,需要帶兵在外抵禦曹操,不若乾脆就駐兵漢中,來處理關中事宜?”
諸葛亮此時站出來建議道:“曉卿不能去漢中。”
“為何?”
劉備不解道:“曉卿去關中,不就能隨時應變來處理韓遂馬超的事宜嗎?”
諸葛亮說道:“如今益州應該保持守勢,正麵最有可能打仗的地方,是南陽以及淮南,這二地都需要一上將駐守。亮以為,曉卿必須在南陽,才能抵禦曹操的進攻。何況南陽有武關,關中有變,曉卿可以隨時出武關進關中。”
“嗯。”
劉備微微點頭道:“還是孔明想得周道,曉卿就駐兵南陽如何?”
“唯。”
沈晨拱手應是。
劉備就又道:“那此事就這麼定下,就依曉卿之策,外結韓遂馬超,北抗曹操,內除孫氏。”
沈晨說道:“主公打算將左將軍駐地定於何處?”
劉備想了想道:“成都?”
“不可。”
沈晨搖搖頭:“成都距離荊州過於遙遠,一旦荊州戰事有變,很難反應。”
“那襄陽?”
劉備又問。
沈晨又搖搖頭:“襄陽距離漢中過於遙遠,若漢中有變,荊州也無法立即馳援。”
“當為中樞。”
諸葛亮思索道:“乃定江州?”
“不錯。”
沈晨說道:“江州為二地中樞,東可迅速馳援荊州,北可立即北上漢中,因而左將軍駐地放在江州最為合適。”
劉備點點頭:“好,那便在江州,屆時孔明可隨我前往江州治蜀。”
“還有淮南事宜,我們得到了小半個廬江郡,東可威懾江東,北可攻打曹操江淮,亦需要上將駐守。”
“曉卿認為舉薦何人最為合適?”
“主公帳下人才濟濟,但我認為能單獨為大將者,隻有孔明、士元、雲長叔、子龍叔以及文仲業。”
沈晨說道:“至於翼德叔,主公是知道的,他喜歡喝酒誤事。”
“子龍?”
劉備很驚訝地說道:“曉卿覺得子龍能單獨領兵了嗎?”
“正是。”
沈晨認真地點點頭。
其實後世往往都認為劉備集團隻有一個人能挑大梁,那就是諸葛亮。其餘龐統死得早,關羽有性格缺陷,最終兵敗麥城。
但沈晨卻認為趙雲也可以,因為趙雲性格沉穩,而且有奇謀,比如著名的空城計,就是他在漢中之戰中使用的,並且成功以弱勝強,獨領大軍打敗了曹操本人率領的部隊。
後來諸葛亮一出祁山的街亭之戰,由於馬謖的錯誤戰術,導致街亭之戰大敗,也是趙雲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穀,又親自領兵斷後,才沒有造成重大的損失。
所以趙雲在他看來,是一名可靠的將領,即便達不到關羽那樣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地步。但如果把趙雲放在荊州,大概率是不會出現敗走麥城。
隻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趙雲的實質地位其實不高。
現在的劉備集團裡,處於被劉備最信任的第一梯隊,肯定是關羽、張飛、沈晨、諸葛亮、徐庶、龐統、法正這幾人。
關羽張飛不用多說,涿郡起兵就跟做劉備左右,是他最信任的左右手。
沈晨也差不多。
徐州的時候劉備就見識到了沈晨的能力,就像即便陳登沒有跟劉備走,劉備到了荊州還是會誇讚陳登元龍豪氣一樣。
雖然那時沈晨還未投奔劉備,可雙方已經建立了友誼基礎。
正是因為沈晨早就跟他說過,將來如果走投無路,應該前往荊州投奔劉表,他才有今日。
何況沈晨還是帶兵加入,荊州十萬大軍,現在就歸他統率,在軍事地位上,還要高於關羽張飛。在政治意義以及為劉備出謀劃策上,也不遜色於諸葛亮。
至於諸葛亮徐庶龐統法正這幾個人,加上沈晨,大家一起幫他謀劃了荊州和益州,正因為有他們幾人,劉備才能得到偌大地盤。
所以這七個人就是劉備集團核心層。
而趙雲和太史慈的話,由於並不是像關羽張飛那樣的原始股,也不是帶兵加入,或者出謀劃策,地位就比不上他們七人。
大抵跟糜竺孫乾等徐州跟隨的那一批地位差不多,甚至太史慈的地位可能還要高於趙雲。
因為趙雲有過一段時間因兄長病逝回去奔喪,缺席了劉備在徐州的經曆。
這就跟後世開國元帥、大將、上將評選一樣,戰功再優秀,缺席了三大起義和長征,也很難評上。
因而此時趙雲的地位屬於第二級,位置會相對靠後。
可能排在簡雍、糜竺、孫乾、太史慈等人之後,跟士仁、劉琰、袁綝、夏侯纂等人地位差不多。
如果說劉備需要找一個人單獨領軍鎮守淮南的話,他可能會選擇沈晨、關羽、諸葛亮、龐統或者文聘當中的一個,但絕對不會想到趙雲。
唯有沈晨力薦。
劉備沉吟片刻,微微點頭道:“好,既然如此,那我令趙雲駐守尋陽。”
“還有漢中,成都之地,也要有人駐兵。”
“另外益州以南,荊州以南,這些地方雖然偏遠,卻不能小覷。如益南多產鐵、金、銀、銅。荊南光照不錯,可以用雙季稻產糧。”
“至於地方治理問題,主公可以多用兩地世家大族的人才,一縣之地,還是應該可以治理得好。”
“文和先生在襄陽的話,也能出謀劃策,至少五年內,荊州不要有戰事。”
“.”
沈晨又給了大量的建議,比如各地駐兵、內政治理、外交事宜、經濟發展等等。
劉備基本都一一采納。
到了最後,事情都說得差不多了,諸葛亮才輕聲說道:“各地治理事宜都皆已處置,那麼就該說說最後一件事了。”
“何事?”
劉備詫異問道。
諸葛亮笑道:“主公莫忘了,還有一樁婚事。孫權幾番派使者來詢問,何時主公能與他妹妹結親。想來,他也有些迫不及待了。”
又說起這件事情,劉備就隻好苦笑道:“這事啊,算了,那就派使者去江東,應下這事吧。”
他其實不太想同意。
但諸葛亮之前也說過,他們需要一個對江東開戰的借口。
而孫權把妹妹送過來,必然會讓孫尚香當內應。
到時候他們可以將計就計,讓孫尚香傳遞一些假情報回去。
一旦孫權上當,主動挑起戰爭,那麼他們就有正當理由出兵江東了。
所以為了大業著想,劉備隻能同意結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