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塑像旁的香爐剛添了新香,清溪便遇上了大旱。入夏後百日無雨,田裡的莊稼蔫了大半,清溪水位驟降,連飲用水都漸漸緊張起來。貨郎每日進城打探消息,帶回的都是鄰村缺水的急訊,老婦望著乾裂的田埂,忍不住抹淚:“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怕是要絕了。”
圓覺召集村民議事時,學堂的孩子們也擠在門口聽。小女孩攥著菩提子手鏈,忽然舉手:“師父,後山有口老井!我跟著貨郎爺爺采草藥時見過,就是井口被石頭堵著了。”貨郎一拍大腿:“對!那是幾十年前的老井,說不定還能出水!”
次日天未亮,村民們便帶著工具上山。圓覺與青壯年清理井口的碎石,老嫗和婦人給大家送水擦汗,孩子們則撿拾石塊樹枝。井口的石板厚重,幾人合力才挪開,一股濕潤的氣息撲麵而來。貨郎係著繩索下井探查,上來時舉著沾泥的水桶笑:“有水!就是得淘洗乾淨才能用!”
連續三日,圓覺帶頭淘井、修渠。他的僧袍磨破了邊角,手掌起了血泡,卻始終走在最前。郎中熬了消暑的草藥湯,孩子們端著碗追著大人喂;老婦把家裡僅存的綠豆熬成湯,涼透了給下井的人喝。當第一股清水順著新修的水渠流進田裡時,孩子們圍著水渠歡呼,圓覺望著那汪清水,在經卷上寫下:“眾心齊處,枯井生泉。”
井水緩解了燃眉之急,卻難解莊稼的渴。圓覺想起京城李大人信中提過的引水之法,當即提筆寫信求助。十日後,差役送來回信與圖樣,說已派水工前來相助。水工勘察地形後,提議引山澗溪流灌溉,村民們立刻響應,青壯年開山鑿石,婦人孩子運送工具,連老秀才都拄著拐杖幫忙記賬。
引水渠竣工那日,天降甘霖。雨滴打在枇杷葉上,濺起細碎的水花,孩子們在雨中奔跑,接住從桃杏枝上滾落的水珠。圓覺站在渠邊,看著清水漫過田壟,滋潤著乾枯的禾苗,身後傳來熟悉的笑聲——靈隱山的師父竟撐著傘來了,身邊還跟著幾位師兄。
老和尚指著歡騰的人群,笑意盈盈:“你用一口井、一條渠,講了最生動的禪。”圓覺躬身行禮,看見師父傘沿滴落的水珠融入泥土:“是大家同心協力,才引來了活水。”老和尚從袖中取出一卷《心經》,扉頁上寫著“人間道場”四字:“這卷經送你,往後清溪的故事,便由你接著寫。”
秋末收成時,田裡的稻穀金燦燦的,村民們特意留了最好的米,裝了滿滿幾袋讓差役帶給李大人。小女孩用新收的棉線,在裝米的布袋上繡了“飲水思源”四個字,針腳細密,藏著滿滿的謝意。
這日,圓覺正在學堂教孩子們寫“和”字,貨郎帶來個陌生的身影——竟是當年那位返鄉的老秀才,身後跟著個年輕書生。“圓覺師傅
喜歡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請大家收藏:()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