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書生的到來讓學堂愈發熱鬨。他不僅教孩子們讀聖賢書,還帶來了算數與格物之學,用樹枝在地上畫水車圖樣,講山澗流水如何轉化為動力。孩子們聽得入迷,連貨郎路過都要駐足聽上半刻,笑著說:“這學問竟能當飯吃,往後咱清溪的娃可出息了。”
開春時,學堂來了個特殊的學生——鄰鎮鐵匠的兒子,左腿不便,由父親背著來求學。鐵匠放下兒子便紅了臉:“娃總吵著要讀書,可這身子……”圓覺忙扶他坐下,指著窗邊的矮凳:“這兒正好能曬到太陽,讀書寫字都方便。”次日,年輕書生便帶著幾個年長的孩子,用廢棄木料做了張帶輪的矮桌,讓鐵匠兒子能自己挪動著學習。
小女孩見他行動不便,每日早早到校幫他擦桌椅、遞筆墨,還把自己繡的枇杷葉書簽送給他:“這樣你翻書就不費勁啦。”鐵匠看在眼裡,趁農閒時帶著工具來安居院,把高低不平的門檻磨平,還給學堂做了新的課桌椅,木紋裡藏著滿滿的感激。
入夏後,靈隱山師兄捎來消息,說老和尚染了風寒,雖無大礙卻需靜養。圓覺放心不下,把學堂托付給年輕書生與老秀才,帶著小女孩繡的平安荷包匆匆上山。見到師父時,老和尚正坐在窗前翻經卷,見他來便笑道:“我這老骨頭硬朗著呢,倒是清溪的事更讓我掛心。”
師徒二人朝夕相處半月,老和尚指著院中的竹子道:“你看這竹,紮根沃土才長得挺拔,修行亦如此。”圓覺望著竹影婆娑,忽然悟了:“師父是說,清溪的煙火,便是我的沃土。”臨走時,老和尚把一串木魚掛件塞給他:“往後遇事浮躁,便聽聽木魚聲,記著初心。”
返程途中,圓覺順道去了趟縣城,竟遇上當年幫過的貨郎——如今他開了家小雜貨鋪,還收了個徒弟。貨郎拉著他進店喝茶:“托清溪的福,我攢了些本錢,這鋪子也能幫襯鄰裡進貨。”圓覺看著貨架上熟悉的乾薑、陳皮,想起那些共渡難關的日子,眼眶微熱。
回到清溪時,正趕上學堂的首次“遊學”。年輕書生帶著孩子們在引水渠邊,講解水流與莊稼的關係;老秀才則在枇杷樹下,教孩子們吟詩作對。見圓覺回來,孩子們紛紛圍攏,舉著自己寫的詩稿給他看。小女孩跑在最前,遞上一杯新沏的枇杷茶:“師父,這是我學著您的法子泡的!”
當晚,村民們聚在安居院,老婦端來新蒸的米糕,郎中拿出珍藏的草藥酒,年輕書生彈起了帶來的古琴。琴聲伴著孩子們的笑聲,穿過桃杏林,飄向夜空。圓覺坐在彌勒佛旁,摩挲著木魚掛件,忽然聽見老秀才歎道:“如今的清溪,可比從前熱鬨十倍不止。”
秋分時,清溪辦起了首屆“豐收節”。鄰村的人都趕來湊熱鬨,是鐵匠展示新打的農具。
喜歡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請大家收藏:()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