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逛古董店,宋惜堯看上一個舊瓷碗。
民宿是幢帶天井的老樓,木樓梯扶手磨得發亮。
剛推開房門,隔壁穿藏青襯衫的男人抱著筆記本衝出來:“同誌!你們碗上的花紋......和我們挖的灶址殘片一模一樣!”
他袖口沾著的土黃粉末掉落,驚得蕭朔後退半步撞翻了花瓶。
來人自稱老陳,是考古隊的。
他翻開筆記本,裡麵夾著壓平的桂花和泛黃照片:“今早發現的明代灶址裡,出土了和這碗同款纏枝紋的碗底。”
宋惜堯盯著碗沿細裂紋,想起古董店老板遞碗時,袖口也有同樣的土。
原來他清晨去工地“撿漏”,蹭了一身土。
“要不......咱們給碗洗個澡?”
蕭朔突然捧著碗衝進衛生間。
水聲嘩嘩中,他舉著碗出來:“看!沒刻字沒編號,就是個普通老碗!”
老陳卻指著碗底:“民窯試燒品不刻款,這火石紅痕跡可是明代特征。”
衛生間的瓷磚被熱水熏得發燙,手裡的瓷碗在燈光下泛著溫潤光澤。
“老蕭!”
“老陳叫你去帳篷看新發現!”
宋惜堯的喊聲穿透門板。
蕭朔慌忙地用毛巾裹住碗,開門時撞翻了窗台上的青瓷筆筒。
那是他去年在夜市花五十塊“撿漏”的,後來被證實是批量生產的工藝品。
考古隊帳篷裡,老陳正舉著平板電腦放大掃描圖:“你看,碗底胎土含鋁量和我們在灶址發現的匣缽完全一致。”
“那這碗......真的是明代的?”
老陳點點頭,從帆布包裡摸出個塑料袋:“這是今早從聚古齋老板垃圾桶裡找到的”,袋子裡是團揉皺的泥土。
“我們做了成分分析,和灶址表層擾動土完全吻合。”
宋惜堯突然握住蕭朔的手,他這才發現自己的指尖正在發抖。
寅時三刻,蕭朔蹲在民宿天井裡抽完第三支煙。
月光把瓷碗的影子投在青石板上,碗沿裂紋恰好穿過石縫裡的青苔。
宋惜堯抱著毯子出來時,看見他正用手機計算器狂按數字:0.0027,這是瓷碗每天的“持有成本”。
“其實文物捐贈有免稅政策......”
老陳不知何時坐在了石凳上,手裡捧著考古隊的工作日誌。
“但更重要的是,這隻碗能幫我們解答明代民窯的材料配比問題。”
“老陳”,他掐滅煙頭,“我能去你們工地搬磚嗎?按小時計費的那種。”
老陳愣住,宋惜堯卻笑出了聲:“蕭先生,您這是想把買碗的錢"搬"回來?”
晨光微熹中,三人踩著露水走向考古工地。
蕭朔擼起袖子時,宋惜堯看見他手肘上昨天蹭的傷口結了痂。
上午九點,"聚古齋"的銅鈴鐺響得格外清脆。
蕭朔把瓷碗輕輕放在櫃台上,老板正在擦拭一尊新擺的“清代青花瓷瓶”。
指尖在瓶底“大清康熙年製”的款識上多停留了兩秒。
“後生”,老板沒抬頭:“我就知道你會來。”
“這碗我收回來。”
老板從保險櫃裡取出六百塊現金:“再送你對民國琉璃鎮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