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功利性科研:先“活下去”再說理想
林舟從南京大學回到江城大學後,很快就麵臨著職稱評審的壓力。按照學校的規定,他要在兩年內評上副教授,否則就要被調去行政崗位。可當時他手裡隻有一篇《文藝研究》的論文和一個教育部課題,距離評副教授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
那段時間,林舟很糾結。他一直想做關於“民國時期通俗文學傳播”的研究,這個方向雖然冷門,但卻是他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可他知道,這個方向的研究周期長,出成果慢,很難在短時間內滿足職稱評審的要求。而當時學術界的熱點是“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批評”,很多學者都在做這個方向的研究,出成果快,還容易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
辦公室的張老師看出了他的糾結,私下裡跟他說:“小林啊,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學術理想,可理想不能當飯吃。你現在最重要的是評上副教授,先‘活下去’,才能談以後的研究。”張老師的話像一盆冷水,澆醒了沉浸在理想中的林舟。他想起自己讀博時,為了湊學費和生活費,每天晚上都要去兼職做家教;想起剛入職時,因為沒有核心論文,連參加學術會議的資格都沒有。他知道,對於他這樣的學術孤兒來說,沒有資格談純粹的理想,先解決“溫飽問題”才是硬道理。
於是,林舟暫時放下了自己喜歡的民國通俗文學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媒體時代文學批評”這個熱點方向上。他每天都會關注最新的學術動態,閱讀相關的研究文獻,還會去各大文學網站收集數據。有一次,為了研究某網絡文學平台的用戶閱讀習慣,他連續一個月每天都在平台上“潛水”,還加入了十幾個讀者群,收集了近千份有效問卷。
很快,他就寫出了一篇關於“網絡文學用戶閱讀偏好與批評導向”的論文。論文完成後,他把論文發給了之前認識的《文藝理論研究》的編輯李老師。李老師很快就回複了他,說論文的選題很貼合當下的學術熱點,數據也很翔實,隻是在理論深度上還需要加強。林舟按照李老師的意見,又補充了大量的理論分析,還引用了幾位國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個月後,這篇論文順利在《文藝理論研究》上發表了。
可沒想到,這篇論文卻給他帶來了一些非議。有一次,在學院的學術沙龍上,教文藝理論的趙老師當著很多人的麵說:“有些年輕老師為了評職稱,專挑熱點寫論文,這樣的研究沒有學術價值,純粹是投機取巧。”雖然趙老師沒有指名道姓,但林舟知道,趙老師說的就是他。還有一些同事私下裡議論,說他“急功近利”“沒有學術操守”。
林舟心裡很委屈,他不是不知道熱點研究可能缺乏長遠的學術價值,可他有自己的苦衷。有一次,他在走廊裡遇到趙老師,趙老師又旁敲側擊地說:“小林啊,做學術還是要沉下心來,不要隻想著走捷徑。”林舟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說:“趙老師,我知道您說的有道理。可我現在要評職稱,要養家糊口,如果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怎麼沉下心來做長期研究呢?如果您覺得我寫的論文不好,那您可以指出具體的問題,我會虛心接受。但如果隻是因為我做的是熱點研究就否定我的努力,我不能認同。”趙老師沒想到林舟會反駁,愣了一下,然後哼了一聲就走了。
這件事讓林舟明白,在學術圈裡,總會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你指手畫腳,但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功利性科研不丟人,隻要不違背學術道德,不抄襲、不造假,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生存問題,就是值得肯定的。後來,林舟又陸續發表了三篇關於新媒體文學研究的核心論文,還順利主持了一個省級課題。在職稱評審時,他的材料得到了評審專家的一致認可,順利評上了副教授。
評上副教授的那天,林舟給自己買了一瓶紅酒,獨自在家喝了起來。他想起自己這段時間的經曆,想起那些非議和質疑,心裡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暫時“活”下來了,以後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研究。在學術雨林裡,有時候需要暫時放下理想,學會適應環境,才能有機會實現長遠的目標。
五、有底線的任勞任怨:學會對無理要求說“不”
評上副教授後,林舟在學院裡的地位稍微穩定了一些,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院裡的一些老教師開始把各種雜事交給她做,比如幫他們整理教學資料、替他們監考、甚至幫他們寫年終總結。起初,林舟覺得自己是年輕人,多做點事也沒什麼,還能和同事們處好關係,所以不管是誰找他幫忙,他都會答應。
可沒想到,他的“任勞任怨”卻讓一些人得寸進尺。有一次,教古代漢語的孫老師找到他,讓他幫忙寫一個關於“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申報書,還說這個申報書很緊急,讓他三天內完成。林舟當時正在忙著修改一篇重要的論文,還要準備下周的課程,但他不好意思拒絕,隻好答應下來。那段時間,林舟每天隻睡三個小時,白天上課、改作業,晚上就熬夜寫申報書。可當他把寫好的申報書交給孫老師時,孫老師隻是隨便翻了幾頁,就說:“你這寫的什麼啊,一點都不符合要求,我還是自己寫吧。”林舟看著孫老師把他熬夜寫的申報書扔在一邊,心裡又生氣又委屈。
還有一次,學院要舉辦一個學術研討會,係主任李教授讓林舟負責會議的組織工作,包括聯係參會學者、安排住宿、準備會議材料等。本來這些工作已經夠忙了,可王老師又找到他,讓他幫忙給參會的幾位“大佬”準備禮物,還特意叮囑要選貴一點的,說是“為了學院的形象”。林舟算了一下,買禮物需要花兩千多塊錢,可學院並沒有給這筆經費。他找到王老師,說經費的問題不好解決,可王老師卻說:“你先墊上,以後再找學院報銷。”林舟知道,學院的報銷流程很複雜,這筆錢很可能最後報不下來,但他還是硬著頭皮答應了。
這件事讓林舟意識到,一味的任勞任怨隻會讓彆人覺得你好欺負,甚至會得寸進尺。他決定改變自己,學會有底線地拒絕彆人的無理要求。
沒過多久,孫老師又找到林舟,讓他幫忙批改古代漢語的期末試卷。林舟想起上次寫申報書的事,便笑著說:“孫老師,真不好意思,我這段時間要忙著準備研究生的課程,還要修改論文,實在沒時間幫您批改試卷。您可以找學院的研究生幫忙,他們應該有時間。”孫老師沒想到林舟會拒絕,臉色一下子沉了下來,說:“不就是讓你改幾份試卷嗎?至於這麼推脫嗎?”林舟依舊笑著說:“孫老師,我真的是沒時間,不是推脫。如果我有時間,肯定會幫您的。”孫老師哼了一聲,轉身走了。
雖然拒絕了孫老師,但林舟心裡還是有些忐忑,怕影響和同事的關係。可沒想到,從那以後,反而很少有人再隨便找他幫忙做雜事了。有一次,張老師私下裡跟他說:“小林啊,你早就該這樣了。之前那些人就是看你好說話,才總把雜事推給你。你現在學會拒絕,他們反而會尊重你。”林舟點點頭,他知道,在學術圈這個複雜的環境裡,既要學會與人相處,也要有自己的底線。對於合理的要求,可以儘力去幫忙;但對於那些無理的、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要求,要學會勇敢地說“不”。隻有這樣,才能在保護自己的同時,贏得彆人的尊重。
六、與人為善:善良是最珍貴的“通行證”
雖然在學術圈裡經曆了很多挫折和非議,但林舟始終沒有改變自己與人為善的性格。他相信,善良是一種美德,也是在學術雨林裡最珍貴的“通行證”。
在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有一個叫李娜的博士生,因為家裡出了點事,耽誤了論文的寫作進度,眼看就要延期畢業。李娜每天都很焦慮,經常在組會上偷偷哭。林舟看在眼裡,主動找李娜聊天,還把自己寫論文的經驗和技巧分享給她。他幫李娜梳理論文的研究框架,指出她論文中存在的問題,還陪她一起去圖書館查資料。在林舟的幫助下,李娜的論文進度很快就趕了上來,最後順利畢業了。畢業那天,李娜抱著林舟哭著說:“林哥,謝謝你,如果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回到江城大學後,林舟也經常幫助身邊的年輕老師和學生。有一個叫王浩的青年教師,剛入職不久,對課題申報流程不太熟悉,林舟就把自己申報課題的經驗詳細地告訴了他,還幫他修改申報書。王浩的課題最後順利獲批,他特意請林舟吃飯,說:“林老師,您真是個好人,以後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您儘管開口。”
還有一次,林舟帶的一個本科生想報考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可不知道該怎麼準備複試。林舟就給周教授發了一封郵件,詢問複試的相關情況,還把本科生的論文發給周教授,請他幫忙指導。周教授很爽快地答應了,還特意給本科生打了電話,告訴她複試需要注意的事項。最後,這個本科生順利考上了南京大學的研究生。開學前,她特意給林舟送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良師益友,恩重如山”。
林舟的善良也得到了回報。有一次,他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時,遇到了一個難題——需要一個重要的文獻資料,可他在江城大學的圖書館裡找不到。正當他著急的時候,之前幫助過的李娜給他發了一封郵件,說她在南京大學的圖書館裡找到了這份資料,已經掃描好發給了他。林舟收到資料後,心裡特彆感動。他知道,自己當初的一個小小善舉,如今卻幫了自己一個大忙。
還有一次,林舟在評教授職稱時,因為一個評審專家對他的研究方向不太了解,提出了一些質疑。正當他擔心評審結果時,北京師範大學的劉教授主動給評審專家打了電話,介紹了林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潛力。最後,林舟順利評上了教授。後來他才知道,劉教授之所以會幫他,是因為之前劉教授來江城大學做講座時,林舟幫他安排了住宿和行程,還主動幫他整理了講座的錄音和筆記。劉教授說:“林舟是個踏實、善良的年輕人,他的努力和才華值得肯定,我隻是幫他說句公道話而已。”
如今的林舟,已經從一個迷茫的學術孤兒,成長為一名在業內小有名氣的學者。他不僅發表了幾十篇核心期刊論文,主持了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研究生。每當有人問他在學術圈裡取得成功的秘訣時,他都會笑著說:“其實沒什麼秘訣,就是學會了適應學術雨林的法則,既要努力拚搏,也要保持善良。在學術圈裡,人脈和資源很重要,但最珍貴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善良。”
窗外的梧桐葉又綠了,林舟站在辦公室的窗前,看著樓下匆匆走過的學生,心裡充滿了感慨。他知道,自己在學術雨林裡的探索之路還沒有結束,未來還會遇到更多的挑戰和機遇。但他相信,隻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保持善良和努力,就一定能在這片雨林裡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也能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學術孤兒,在這片雨林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