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寧赴廣州的前一晚,家裡特意做了頓“踐行飯”。陸曉冉照著菜譜燉了玉米排骨湯,肖硯擀了麵條,陸則安負責涼拌菜,連陸曉陽都踮著腳幫著擺碗筷,嘴裡念叨“小姨要去見鐘爺爺,要多吃點才有力氣”。
飯桌上,肖寧把寫滿武漢抗疫診療筆記的本子攤在桌上,指著其中一頁說:“姐,你看這個高齡患者的康複方案,當時我們試了三種呼吸訓練方法,最後發現‘腹式呼吸+吹氣球’最有效,回來開隨訪門診的時候,咱們可以先在老年患者裡推。”肖硯湊過去,用紅筆在旁邊補了句“需搭配營養科製定的高蛋白食譜”,姐妹倆頭挨著頭,像學生時代一起劃重點時那樣認真。
陸則安看著她們,笑著把排骨夾給肖寧:“到了廣州跟鐘院士好好學,陳默已經幫你訂了離實驗室最近的酒店,缺什麼隨時給我們打電話。對了,我托廣州領事館的同事幫你帶了點北京的醬菜,怕你吃不慣南方的清淡口味。”
“姐夫你也太貼心了!”肖寧眼睛一亮,“不過我跟陳默說好了,等他從非洲回來,咱們兩家人去雲南,到時候我要吃遍當地的小吃,尤其是過橋米線,要加雙倍的菊花瓣!”
陸曉舟突然放下筷子,認真地說:“小姨,你去廣州能不能幫我問問鐘爺爺,他年輕時打籃球厲害嗎?我想跟他學幾招。”滿桌人都笑了,肖硯揉了揉兒子的頭:“鐘爺爺現在還堅持鍛煉,等下次咱們去廣州,讓他教你。”
第二天送肖寧去機場時,陸曉陽抱著她的腿不肯撒手,哭唧唧地說“小姨早點回來,給我帶廣州的雙皮奶”。肖寧蹲下來,幫他擦了擦眼淚,從包裡掏出個小恐龍掛件:“這是武漢患者家的小朋友送我的,現在送給你,想小姨了就看看它,我很快就回來。”
看著肖寧的身影消失在安檢口,肖硯心裡突然鬆了口氣——那個曾經需要她護著的妹妹,如今已經能獨當一麵,不僅能在抗疫前線扛起責任,還想著把經驗傳下去,把溫暖帶回來。陸則安握住她的手,輕聲說:“咱們家寧寧,長大了。”
肖寧走後,肖硯的日子又恢複了往常的忙碌。每天早上七點到醫院,先去各科室巡查,再開院務會,中午抽空跟孩子們視頻,晚上要麼在辦公室整理診療數據,要麼去發熱門診盯班。但不同的是,醫院裡的氛圍越來越輕鬆,走廊裡能聽到護士們的笑聲,門診大廳裡,患者們不再戴著厚厚的口罩,臉上也有了笑容。
周三下午,肖硯正在辦公室整理肖寧發來的廣州座談會筆記,院辦主任敲門進來,手裡拿著個快遞:“肖院,武漢方艙醫院寄來的,說是給您和肖寧主任的。”肖硯拆開一看,是個厚厚的相冊,裡麵貼滿了照片:有肖寧穿著防護服在病床前給患者喂飯的畫麵,有治愈患者出院時和醫護人員的合影,還有患者手寫的感謝信,最末一頁,是所有患者和醫護人員的簽名,中間用紅筆寫著“北京武漢,永遠一家人”。
肖硯翻著相冊,眼淚忍不住掉下來。她想起1月1日肖寧出發時堅定的眼神,想起2月裡妹妹在視頻裡哭著說“患者走了我卻無能為力”,想起3月5日機場重逢時,妹妹瘦得隻剩一把骨頭,卻笑著說“姐,我沒給你丟臉”。這些畫麵,都藏在這本相冊裡,藏在那些歪歪扭扭的簽名裡,藏在“永遠一家人”這五個字裡。
她拿起手機,把相冊裡的照片發給肖寧,配文:“收到了,謝謝你,也謝謝武漢的朋友們。等你回來,咱們把相冊掛在隨訪門診的牆上,讓大家都看看,什麼叫‘守望相助’。”
沒過多久,肖寧回複:“姐,鐘院士剛才看了我帶的診療筆記,說咱們的隨訪門診很有意義,還說要幫咱們聯係全國的呼吸科專家,一起製定隨訪標準。剛才在實驗室,他還跟我說,‘你們這代醫生,比我們當年更有勇氣,也更有智慧,好好乾,未來是你們的’。”
看著消息,肖硯笑了。她知道,鐘院士說的“未來”,不是某一個人的未來,是所有堅守醫者初心的人的未來,是所有願意為他人挺身而出的人的未來。就像院子裡的那棵老槐樹,每年春天都會抽出新芽,把綠意傳給每一個路過的人。
周五下午,肖硯提前下班,去學校接陸曉陽放學。幼兒園門口,孩子們排著隊出來,陸曉陽一眼就看到了她,蹦蹦跳跳地跑過來,手裡舉著一幅畫:“媽媽,你看,這是我畫的‘醫生小姨和鐘爺爺’,老師說我畫得最好,還貼在教室的牆上了!”
肖硯接過畫,畫上有兩個穿著白大褂的人,一個手裡拿著聽診器,一個手裡拿著實驗瓶,旁邊圍著一群小朋友,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她蹲下來,在兒子的額頭上親了一口:“畫得真好,等小姨回來,一定讓她好好看看。”
回家的路上,陸曉陽牽著她的手,嘰嘰喳喳地說:“媽媽,我長大了也要當醫生,跟你和小姨一樣,救好多好多人。”肖硯低頭看著兒子仰起的小臉,陽光灑在他臉上,像撒了把金粉。她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牽著母親的手,說要當醫生,如今,她不僅實現了夢想,還把這份初心,傳給了下一代。
晚上,陸則安回來,手裡拿著一份文件:“硯硯,外交部下周要組織一場‘抗疫外交成果展’,邀請了很多參與過物資協調的醫護人員和外交官,我幫你和肖寧都報了名,到時候咱們一家人一起去。”
肖硯接過文件,上麵寫著“致敬每一位逆行的平凡英雄”。她抬頭看向陸則安,眼裡滿是溫柔:“好啊,到時候讓孩子們也去看看,看看他們的爸爸媽媽,還有小姨,是怎樣和大家一起,守住了這座城市,守住了我們的家。”
窗外,夜色漸濃,萬家燈火次第亮起。肖硯知道,這場戰疫留下的,不僅是痊愈的患者,不僅是總結的診療方案,更是刻在每個人心裡的“堅守”與“溫暖”。就像鐘院士送她的懷表,不僅是一個計時工具,更是一份傳承——把醫者仁心傳給下一代,把守望相助傳給更多人,讓每一個平凡的人,都能在需要的時候,成為照亮彆人的光。
而他們一家人,不過是這束光裡的一小部分,卻會帶著這份光,一直向陽而行,把日子過成溫暖的模樣,把初心,守成永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