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的交鋒塵埃落定。
盧澤娜“雙線並行”的策略,在高層決議的保駕護航下,強行啟動。
釜城治安局這台龐大的機器,在盧家力量的注入和驅動下;
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略帶撕裂感的方式運轉起來。
一方麵,針對連環複仇案的偵破工作緊鑼密鼓。
盧澤娜調集了總局最精銳的刑偵力量,投入了大量資源。
對凶器來源、行動軌跡、目標篩選模式進行地毯式排查。
技術偵查處晝夜不停地分析海量數據。
刑事偵查支隊的便衣們遍布城市各個角落。
情報分析科的心理側寫更新了一版又一版。
然而,結果卻令人沮喪。
那夥幽靈般的凶徒,仿佛徹底融入了釜城的陰影之中。
沒有留下任何可供追蹤的實質性線索。
所有的努力,都像是重拳砸在棉花上。
除了消耗著人力物力,便隻剩下一種彌漫在專案組核心成員間的、近乎壓抑的沉默。
這是意料之中的挫折。
能在尹家經營多年的地盤上,接連做下四起大案;
最後甚至動了陳泰而自身幾乎無損撤離的勢力,絕不會是輕易能揪住尾巴的。
可這依舊帶來沉重的無力感。
另一方麵,由盧澤娜親自協調組建、主要由盧係外調人員構成的內部審查單元;
則選擇了二十年前那起“盲人雕塑家”陳永亮案,作為清查舊案的切入點。
這個選擇經過深思熟慮。
此案是連環複仇的第一起,社會影響巨大,關注度最高。
案件當事人陳永亮和退休檢察官鄭國明皆已死亡。
且在尹家龐大的權力體係中,鄭國明也不過是個邊緣角色。
撬動此案所麵臨的內部阻力相對最小,堪稱一塊理想的“試金石”。
審查單元的工作推進得異常專注且高效。
他們調取了塵封二十年的原始卷宗。
重新走訪了當年可能被忽略的證人——儘管大多已杳無音信或記憶模糊。
甚至設法找到了幾位早已退休或調離的原辦案輔助人員。
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某些環節能明顯感覺到一種無形的遲滯與不配合。
但盧澤娜憑借其調配來的資源和自身的強硬手腕,硬是撕開了一道口子。
隨著調查的深入,鄭國明當年經辦的其他幾起案件也被納入審查視野。
結果逐漸浮出水麵,觸目驚心。
審查單元提交的初步報告指出,在陳永亮案中;
那份作為“鐵證”的法醫鑒定報告存在重大疑點。
凶器上的指紋提取和比對流程記錄混亂,關鍵環節缺失。
極有可能係偽造。
不僅如此,報告還揭露,鄭國明在同期處理的另外三起案件中;
也存在明顯的證據鏈瑕疵、刑訊逼供記錄以及刻意忽視對嫌疑人有利證據的行為。
這三起案件的被告,一人已逝於獄中。
一人在漫長的刑期後精神失常。
唯有一名叫做金永哲的受害者,因“表現良好”,尚在人世。
內部審查單元複核其案卷後,確認了當年定罪證據的嚴重不足與程序違法。
在盧澤娜的強力推動下,釜城司法係統啟動糾錯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