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市場自會給出答案。
而他要做的,遠不止一次預言。
窗外陽光漸強,照在課桌一角。粉筆灰在光柱中緩緩浮動。老師繼續講課,語速平穩。下課鈴還沒響,時間仍屬於課堂。
陳帆的手指輕敲桌麵,節奏穩定。
他在計算下一步。
學校有機房,裡麵有五台裝著Windows95的電腦,連著校園局域網。雖然不能上網,但足夠運行Access數據庫。如果能借到一台,再搞一張軟盤存儲數據,就可以開始搭建最基礎的信息錄入模塊。
第一步,收集曆史股價。
第二步,建立分類標簽。
第三步,加入基本麵變量——市盈率、流通股本、政策關聯度。
係統不會一夜成型。初期隻能靠手動輸入,每天抄錄報紙數據。但他有耐心。前世在投行做量化模型時,他熬過無數通宵,隻為驗證一個參數。
現在的技術條件雖落後,可思路不變。
隻要有數據,就能訓練判斷力;隻要有判斷力,就能積累資本。
關鍵是邁出第一步。
王浩那邊沒了動靜。他把紙條塞進筆袋,重新翻開數學練習冊,嘴角還掛著笑,顯然當成了玩笑。其他同學也各自回歸課本,議論聲消失。
教室恢複平靜。
陳帆將報紙折好,夾進英語課本裡。動作自然,不引人注意。
他望著黑板上的公式,眼神卻已穿透現實。
1998年才剛進入三月。亞洲金融危機餘波未平,A股還在熊市底部徘徊。再過兩個月,“5·19”行情即將爆發,點燃全民炒股熱潮。
而他,已經站在起跑線前。
不是參賽者,是規則的重構者。
鈴聲響起還需四十分鐘。
他不動聲色地掏出筆記本,翻到空白頁,寫下第一行字:“數據源:《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每日收盤版。”
接著寫下第二行:“開發環境:PC機,Pentium處理器,至少32MB內存,硬盤容量優先。”
第三行:“初始功能模塊——股票信息錄入表(代碼、名稱、行業、價格、成交量)。”
筆尖穩定,字跡清晰。
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坐在中排、穿著舊校服的男生,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為一場跨越二十年的金融布局,落下第一枚棋子。
風又吹進來,掀起報紙一角。
上麵印著一行小字:“國務院研究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試點。”
陳帆看了一眼,嘴角微不可察地揚了一下。
他知道,這句話背後,藏著多少財富的裂變與重組。
下課鈴尚未響起。
他仍坐在原位,手邊是課本、筆記和那份折疊整齊的證券報。
一切如常。
隻有他自己知道,有些事,已經在無聲中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