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的手指停在鍵盤上方,目光落在屏幕左上角那條剛跳出的日誌。中天證券的IP地址依舊懸在那裡,像一枚釘入木板的鐵釘,無法忽視。他沒有拔下U盤,也沒有繼續導入新成員權限文件。
“我們不能再拚速度了。”他說。
張遠抬起頭,眼皮還帶著熬夜後的浮腫,聽見這句話時怔了一下:“什麼意思?”
“他們比我們早兩分鐘進場。”陳帆的聲音很平,沒有起伏,“不是因為我們慢,是因為他們的位置更高。我們靠係統跑數據、拆單子、搶時間,可人家隻要調個接口,就能提前看到結果。”
李陽摘下耳機,放在桌上。他沒說話,但眼神已經變了——從疲憊轉為清醒,再轉為某種沉沉的思索。
“所以?”張遠問。
“所以我們得換賽道。”陳帆站起身,走到SGI工作站前,手指敲了敲機箱外殼,“不再追著信號跑,而是提前知道它會在哪一刻出現。”
他轉身打開主控台的項目目錄,點開一個名為“LongPredV1”的文件夾。界麵彈出,是一組尚未運行的模型參數配置表,標題欄寫著:72小時股價趨勢預測係統(測試版)。
“這東西……真能行?”張遠湊過去看。
“不知道。”陳帆說,“但今晚必須試一次。”
李陽走過來,掃了一眼輸入字段裡的數據源標記:“用了上周補錄的三年曆史行情?還有昨天剛接入的券商研報摘要?”
“全上了。”陳帆點頭,“這不是短周期套利模型,是綜合波動結構、資金流向和基本麵變化的推演係統。算力要求高,隻能在這台機器上跑。”
“萬一中途崩了呢?”張遠看著那排閃爍的硬盤指示燈,“這玩意兒還沒完全穩定。”
“我設了三個自動保存節點。”陳帆調出後台進程管理界麵,“每完成二十四小時預測段落,就獨立存檔一次。就算斷了,也有階段性成果。”
李陽坐到副機位,開始檢查內存分配策略。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如果這個模型能輸出準確結果,他們就不需要再被動響應市場異動,而是可以主動預判機會。那種被彆人放風試探的感覺,或許就能徹底扭轉。
“啟動吧。”他說。
陳帆按下回車。
屏幕瞬間切換至運算監控界麵。CPU使用率曲線猛地拉升,SGI工作站的風扇聲驟然增強,像是被喚醒的野獸開始喘息。進度條緩慢推進,預計總耗時五小時十八分鐘。
時間滑過淩晨四點。
三人各自守在崗位上。李陽每隔十分鐘手動調整一次進程優先級,防止其他後台任務擠占資源;張遠反複核對原始數據流,確認沒有異常字段混入訓練集;陳帆盯著輸出窗口,等待第一組預測圖形生成。
五點二十三分,係統彈出首個完整預測圖:深發展A。
圖形展開的瞬間,張遠皺起眉:“不對勁。”
屏幕上,未來七十二小時的股價走勢前半段呈下行傾斜,最低點出現在第二十五小時左右,之後才緩慢回升。而此刻的實際盤麵正處於小幅震蕩上行通道,兩者明顯背離。
“是不是參數錯了?”張遠看向陳帆,“或者數據源出了問題?”
“沒錯。”陳帆盯著圖像,語氣不變,“形態確實是這樣。”
“那豈不是說它會跌?”張遠聲音提高,“可我們剛做完一筆交易,就是因為有人提前動作才警覺起來。現在你讓我信一個跟現實反著走的圖?”
李陽沒參與爭論,而是調出回測庫。他輸入當前K線結構特征碼,檢索過去五年內相似形態案例。幾分鐘後,三條匹配記錄浮現出來。
“三次。”他低聲說,“都是先壓後拉。最後一次發生在九六年底,主力洗盤兩周,然後連續七個交易日漲停。”
張遠湊過去看細節,發現每次反轉前都有一個共同信號:成交量在下跌末期突然萎縮,賣盤力量枯竭。
“我們現在能看到這種量變嗎?”他問。
“能。”陳帆指向數據麵板,“今天上午十點,該股委托賣出總量比昨日同期少了百分之三十七,買盤卻在悄悄堆積。這不是沒人賣,是主力不放貨。”
張遠沉默了幾秒,重新看向那張預測圖。原本刺眼的下行曲線,此刻似乎有了另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