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台的屏幕還亮著,深萬科的數據流已經切換成全市場掃描界麵。黃色預警框在中央閃爍,BVP指數剛躍升到89%,成交量陡增三倍。
陳帆的手指懸在鍵盤上方,沒有立刻操作。他看了眼右側副屏,波動率曲線仍在爬升,節奏穩定得像是某種預設程序的輸出結果。
“這票和剛才那隻走勢太像了。”張遠的聲音從後方傳來,“買盤試探性補位,賣檔高頻撤單——手法一模一樣。”
李陽站在SGI工作站旁,正把剛打印出的算法測試表塞進文件夾。他抬頭掃了眼主屏,說:“不是像,就是同一套操盤邏輯。主力在複製模式。”
陳帆點了下頭,調出曆史對比圖譜。兩段K線並列顯示,時間軸錯開七天,但價差擴張、量能堆積、掛撤頻率的高度重合讓它們幾乎可以疊加。
“說明我們的模型捕捉到了結構性特征。”李陽語氣裡帶著一絲篤定,“隻要市場存在規律性的行為,係統就能識彆。”
話音未落,周婷從會議室方向走來,手裡拿著一台便攜終端。她沒坐下,直接將設備連上主控台投影端口。
“可如果這種‘規律’是人為製造的陷阱呢?”她說。
畫麵切換,一組新的數據麵板彈出。左側是新聞情感分析熱力圖,右側是論壇關鍵詞雲與龍虎榜席位關聯矩陣。中間一條紅色曲線標注為“情緒擾動評分”,在過去十二小時內從32跳至76。
“這是我過去一個月調試的‘情緒因子’原型。”她指著其中一段,“三天前,這隻ST股突然漲停,傳統量價模型直到第二小時才觸發異動警報。而我的係統,在消息發布後十八分鐘就鎖定了異常熱度。”
李陽皺眉:“你說的是輿情反應速度?那不等於預測能力。”
“我不是在比誰更快。”周婷轉向他,“我是說,你們看到的‘規律’,可能是彆人故意放出來的信號。就像剛才那隻藍籌股,表麵看是標準壓盤吸籌,但如果背後根本沒有建倉意圖,隻是在誘導程序化交易跟風砸盤呢?”
機房安靜了一瞬。
陳帆盯著主屏上的BVP曲線。它依然堅挺地上揚,仿佛一切儘在掌控。但他想起昨夜複盤時的一處細節:深萬科衝高前五分鐘,本地財經論壇出現大量匿名帖,統一口徑唱多,發布時間間隔精確到秒。
當時他以為是巧合。
“你認為剛才的操作,其實是在被牽著走?”他問。
“至少存在這個可能。”周婷點頭,“量化模型依賴曆史路徑,但市場裡有些人,專門研究怎麼欺騙這類係統。他們知道哪些指標會觸發自動響應,於是提前布好誘餌。”
李陽冷笑一聲:“所以你要我們放棄數據,去猜人心?那你這套東西憑什麼可信?靠幾篇帖子的情緒打分?”
“我不需要你相信。”周婷平靜回應,“但我有回測證據。過去三個月,五隻突發漲停股,傳統模型平均滯後1.8天,我的模型提前0.7天發出預警。誤差範圍可控,置信度達81%。”
她調出一份報告摘要,投在大屏左側。圖表清晰列出每次預警時間點與實際異動之間的差值,誤差分布集中在負值區間——意味著多數情況下,它確實走在了價格變動之前。
李陽盯著看了幾秒,忽然道:“這些數據源你能保證乾淨?論壇爬蟲有沒有摻入水軍噪音?情感分析用的是哪家詞庫?權重怎麼分配的?”
“全部開源可查。”周婷打開代碼倉庫鏈接,“你可以審計每一層處理邏輯。”
“問題是,”李陽聲音抬高,“我們現在跑的是實盤策略!每一個新增變量都會增加係統複雜度,一旦引入錯誤關聯,整個風控鏈條就會崩塌。你讓我接受一個黑箱式的‘感覺評分’?”
“它不是感覺。”周婷眼神沒閃,“它是對非結構化信息的結構化提煉。你們用成交量判斷資金動向,我用輿論流向推測預期變化——本質都是間接推演。”
兩人視線撞在一起,誰都沒退。
張遠想開口,卻被陳帆抬手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