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默地翻看著兩個係統的參數麵板。一邊是冷峻的數學推導,基於標準差、協方差矩陣和滾動窗口回歸;另一邊則是語義解析、熱度衰減函數與社交網絡拓撲分析。
一個是望遠鏡,專注於可見軌跡的延伸;另一個像雷達,試圖捕捉空氣中無形的波動。
“你們說的都不是錯的。”他終於開口,“一個係統如果隻認曆史數據,遲早會被新玩法淘汰。但如果完全脫離數據基礎,又容易陷入主觀臆斷。”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輸入一串指令。
“從現在開始,雙軌運行。”他說,“曆史波動率模型繼續優化,同時接入周婷的情緒因子模塊,獨立通道,獨立評分,權重各占百分之四十,剩下二十由我手動調節。”
李陽臉色微變:“你要拿實盤去試一個未經驗證的模型?”
“不是試誰對,是試哪種視角更接近真相。”陳帆看著他,“三周時間,我們用真實市場做裁判。期間所有操作記錄留痕,收益、風險、響應延遲全部計入評估。”
沒有人說話。
“我知道你在後台動了參數。”陳帆忽然轉向李陽,“今天早上七點十二分,你把情緒因子的觸發優先級調到了最低檔。我沒當場指出,是因為我想聽你說出理由。”
李陽瞳孔一縮。
“如果你覺得它不可靠,可以用數據反駁,可以用邏輯爭辯。”陳帆聲音不高,“但不能偷偷改配置。這個係統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它的完整性高於一切。”
空氣凝滯了幾秒。
“我……”李陽嘴唇動了動,最終低聲道,“我隻是怕乾擾現有邏輯。”
“擔心可以理解。”陳帆點頭,“但從今往後,所有模塊權限開放,任何調整必須登記原因,寫進日誌。誰違規,誰負責。”
說完,他轉身重新編寫融合層調度邏輯。新的架構中,係統不再強製選擇單一模型,而是根據市場狀態動態分配權重:當流動性充足、趨勢明確時,側重曆史模型;當成交量突變、消息密集釋放時,自動提升情緒因子影響力。
一個小時後,部署完成。
主屏分割為兩大區域,左側顯示BVP指數,右側呈現情緒擾動評分。兩隻藍籌股同時亮起黃燈,但驅動因素完全不同——一隻因技術麵波動加劇觸發預警,另一隻則因突發政策傳聞引發輿論震蕩。
“第一輪測試已經開始。”陳帆說。
李陽站在原地,盯著自己寫的那段被覆蓋的配置代碼。良久,他拿起筆記本,翻開空白頁,寫下標題:《非理性波動下的貝葉斯修正初探》。
周婷沒有慶祝,隻是默默拔下終端,回到自己的工位。她調出原始數據流,開始檢查第一個交叉驗證節點的匹配精度。
陳帆坐在主控台前,目光在兩個評分曲線間來回移動。手指輕輕敲擊桌麵,節奏緩慢而穩定。
實驗室燈光均勻灑落,三台顯示器同步刷新著實時數據。硬盤指示燈規律閃爍,冷卻風扇持續運轉。
就在下一秒,主屏右下角彈出一條提示:
【數據異常】情緒因子模塊輸入隊列延遲2.3秒
【來源追蹤】本地緩存讀取阻塞
陳帆的手指停在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