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Access數據庫頭在偏移0x400位置有個固定簽名,通常是‘StandardJetDB’對應的十六進製值。”他說著,快速定位到對應地址。
屏幕上,那一段本該清晰的標識字段被幾個異常字節截斷。
“就是這兒。”李陽放大視圖,“簽名被改成了亂碼,操作係統認不出來。”
“你能恢複嗎?”
“得一個個字節比對。”李陽調出一個完好的數據庫樣本,“隻要沒被徹底覆蓋,理論上可以複原。”
接下來的四十分鐘,他像在修複一件精密文物,逐字替換損壞的頭部信息。每改一個字節,就保存一次副本,再嘗試掛載。
第五次嘗試,係統彈出提示:【發現未知格式卷,是否嘗試修複?】
“有反應了!”張遠湊上前。
李陽沒說話,繼續向下修補後續的頁表指針和根目錄偏移量。他的手很穩,但額頭已經滲出汗珠。
三點二十九分,主數據庫終於成功掛載。陳帆立即運行完整性檢查工具,結果顯示:87%的數據頁可讀,關鍵表結構完整,僅有少量臨時緩存丟失。
“優先導出哪些?”李陽問。
“國債曆史行情、爬蟲日誌、模型參數表。”陳帆快速列出,“特彆是昨天更新的波動率因子權重,不能丟。”
數據遷移開始。綠色進度條緩慢爬升,每前進一格都像是從深淵裡撈起一塊碎片。
四點十五分,最後一包K線數據導入成功。主屏的基礎監控界麵重新點亮,實時行情流恢複接收。
陳帆長出一口氣,靠在椅背上。他的眼睛布滿血絲,指尖微微發顫。
“數據保住了多少?”張遠問。
“核心部分都在。”陳帆看著校驗碼對比結果,“丟失的主要是中間緩存和未提交的日誌,不影響主體架構。”
“以後不能再這麼冒險。”李陽合上筆記本,聲音低沉,“一套係統跑三年,隻靠每日一次的單點備份?這次是運氣好,下次可能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
“我知道。”陳帆點頭,“從今天起,所有核心數據改為雙通道實時鏡像。本地一份,遠程一份。另外,我打算設計分布式容災方案,把關鍵模塊分散部署。”
張遠捏著手裡的空紅牛瓶,喃喃道:“剛才那二十分鐘,我以為全完了。比高考查分那天還怕。”
沒人笑。那種瀕臨歸零的感覺,還在空氣中殘留。
李陽翻開筆記本,在空白頁寫下一行字:技術可以超前,但容災必須保守。
陳帆重新坐直,調出係統調度層代碼。他刪掉了舊的備份任務,新建兩個並行寫入進程,分彆指向不同的物理設備。
“現在開始,每一次數據更新都要留下雙重痕跡。”他說,“我們不會再因為一次硬件故障,回到起點。”
李陽抬起頭:“情緒因子模塊還要繼續測試嗎?”
“當然。”陳帆看著主屏上重新跳動的數據流,“它差點讓我們錯過這場危機,但也提醒了我們一件事——係統不隻是算法和數據,更是整個運行鏈條的穩定性。”
他頓了頓,補充道:“下一階段,我們要讓係統不僅能看市場,還能保護自己。”
實驗室燈光依舊通明。硬盤指示燈重新恢複規律閃爍,冷卻風扇持續運轉。
就在主控台即將進入待命狀態時,右側副屏突然彈出一條新提示:
【警告】遠程鏡像寫入延遲上升至1.9秒
【原因】網絡隊列擁堵,重傳包增加
陳帆的手指停在回車鍵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