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側副屏的網絡延遲提示剛消失,陳帆的手已經落在鍵盤上。他調出係統底層日誌,確認雙通道鏡像寫入狀態穩定,綠色進度條連續跳動六小時未中斷。
“數據鏈路沒問題了。”他抬頭看向張遠和李陽,“我們可以試第一筆實盤套利。”
張遠盯著主屏上的國債行情,眉頭沒鬆:“但剛才那波延遲……要是下單中途再斷,倉位卡在半路,錢可就懸了。”
李陽站在服務器機櫃前,手指輕敲金屬外殼:“硬盤剛換過,陣列重建才完成。我建議先跑一輪模擬對衝,看看新模塊會不會觸發異常讀寫。”
陳帆沒反駁。他切到測試環境,加載昨日抓取的“00國債(7”全周期數據——現貨價格98.32元,對應期貨合約報價99.15元,基差高達0.83元,遠超曆史均值0.27元。
“價差擴大持續三天,成交量溫和上升,沒有政策擾動記錄。”他指著圖表,“係統判定這是非理性偏離,收斂概率超過八成。”
“前提是市場正常開盤。”李陽仍站著,“萬一今天交易所臨時調整保證金比例,或者央行突然發公告呢?”
“那就止損。”陳帆聲音不高,“但我們不能因為怕摔就不走路。係統現在有雙重備份,交易鏈路也做了冗餘。隻要規則不變,機會就在。”
三人沉默幾秒。最終張遠點頭:“走吧,小倉位試試。”
陳帆敲下回車,跨市場套利模塊首次激活。程序自動拆分任務:期貨端由李陽負責算法下單,現貨端由張遠聯絡券商執行協議成交。
“50手期貨空單,VWAP拆單策略啟動。”李陽坐回操作台,設定每30秒發出一筆委托,避開大額掛單衝擊,“第一筆已推送,價格99.13。”
“現貨端同步吃進。”張遠接通電話,報出代碼與數量,等待確認,“量不大,對手方願意按98.34結算。”
陳帆緊盯交割規則窗口。國債期貨采用實物交割,最後交易日為合約到期月第二個周五,當前持倉可在T+3日內平倉閉環。時間足夠。
第一筆成交回報跳出來:期貨賣出5手,均價99.12;現貨買入等值麵額,成本98.35。理論鎖定價差0.77元。
“有效。”陳帆說,“繼續。”
接下來半小時,係統按節奏推進。每一筆回報都自動錄入套利日誌,實時計算累計收益與滑點損耗。當第10批委托完成時,主屏彈出預警:
【“00國債(7”買一檔掛單驟減,賣方力量增強】
“有人也在壓?”張遠湊近屏幕。
“不像。”李陽分析盤口變化,“是自然拋壓釋放,可能是機構調倉。我們的拆單沒引發連鎖反應。”
陳帆點頭:“繼續執行計劃。”
到上午十一點,50手空單全部建倉完畢,加權均價99.10;對應現貨采購完成,平均成本98.33。理論鎖定利潤每單位0.77元,總敞口麵額500萬元,潛在收益3.85萬元。
但這隻是賬麵數字。真正的收益要等到價差收斂、兩端同時平倉才算落地。
“接下來等信號。”陳帆關閉手動乾預權限,將平倉邏輯交給程序監控,“當基差回落至0.3元以下,自動反向買入期貨,同步賣出現貨。”
三人各自回到位置。實驗室安靜下來,隻有服務器風扇低鳴。屏幕上,兩條曲線緩緩靠近——一條是期貨價格,另一條是現貨估值。
中午十二點半,價差縮至0.61元。係統未觸發動作。
下午一點十七分,某銀行自營席位大筆買入現貨,推動中債估值上行。期貨市場反應滯後,價差瞬間擴大至0.89元。
“誘多?”張遠皺眉。
“不是。”李陽調出資金流向圖,“是真實配置需求進場,不是短線炒作。”
果然,不到十分鐘,期貨價格開始跟隨上行。價差重新收窄。
兩點零三分,基差跌破0.4元。
係統警報輕響。
“觸發條件滿足。”陳帆看著倒計時,“三分鐘後執行反向操作。”
李陽檢查網絡連接狀態,確認五條獨立信道均正常。張遠刷新券商接口,確保賣出通道暢通。
倒計時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