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搖頭。
陳帆回頭看向情緒評分——7.8,持續攀升,但構成比例中“自媒體傳播強度”占到82%,而“權威信源引用率”僅為9%。
“這不是機會。”他對團隊說,“是陷阱。”
他當機立斷下達指令:“小倉位買入認沽期權,行權價設在現價下方8%,持倉不超過總資金3%。設置三層止損:一是股價連續十分鐘站穩5%以上漲幅,二是公司發布澄清公告延遲超過兩小時,三是情緒評分回落至5以下且伴隨放量下跌。”
李陽迅速操作下單。張遠則調出曆史回測數據,對比此次決策與純技術模型的差異。
“要是隻看MACD和布林帶,這時候早就金叉入場了。”他喃喃道,“但我們這次反著來……真能對?”
“不是相信直覺。”陳帆盯著不斷跳動的評分曲線,“是相信數據結構的變化。當市場的聲音比價格走得更快,就意味著有人在講故事,而不是在做業績。”
下午收盤,清華紫光收漲6.2%,盤後龍虎榜顯示買入席位全是營業部散戶集中地,無一家機構現身。
“熱度還在。”周婷查看晚間輿情彙總,“今晚又有三家新賬號發布深度分析文章,聲稱掌握內部消息。”
“那就再等等。”陳帆說,“真正的破綻一定會出現在回應環節。”
第二天上午十點,公司官網發布簡短聲明:“近期市場關於本公司涉足芯片封裝領域的傳聞均無事實依據,敬請投資者理性決策。”
消息發布的第三分鐘,情緒評分從7.6暴跌至3.1。
第十一分鐘,股價開始跳水。
第十八分鐘,跌幅擴大至7.4%,觸發熔斷機製臨時停牌。
陳帆立即執行平倉指令,期權倉位在恢複交易後的第一時間完成退出,最終實現單筆收益率142%。
整個過程持續不到二十四小時。
主控台上,兩張預測曲線並列展開:一條是傳統技術模型輸出的趨勢線,直到暴跌前五分鐘仍顯示“中性偏強”;另一條是融合情緒因子後的綜合評分線,在消息發酵初期即發出黃色預警,澄清公告發布前兩小時升級為紅色警報。
“準確率差了多少?”張遠問。
李陽統計完結果:“單獨使用技術模型,對本次回調的預警成功率為29%;加入情緒因子後,提升至89%。誤報率下降41%,響應速度平均提前1.8個交易日。”
房間裡安靜了幾秒。
“我之前總覺得這種東西太虛。”張遠看著屏幕上仍在緩緩下墜的股價,“情緒……怎麼能量化?但現在看,它比某些財務指標還準。”
“因為它反映的是人的行為慣性。”周婷平靜地說,“消息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相信它。隻要足夠多人信,價格就會動。我們的模型不是預測真相,是捕捉共識形成的過程。”
陳帆沒有立刻回應。他重新打開係統架構圖,在“數據分析層”下方新增了一個獨立模塊,命名為“行為認知引擎”。接著,他在調度規則中加入一條強製校驗邏輯:所有重大交易決策,必須同時通過技術模型與情緒模型的雙重驗證,任一模型否決,自動凍結執行權限。
“從今天起,雙模型驗證機製正式上線。”他說,“不再依賴單一判斷路徑。”
李陽開始編寫接口代碼,將情緒評分納入每日晨會報告自動生成流程。張遠則翻出近期其他熱門題材股名單,逐一輸入模型進行壓力測試。周婷站在白板前,記錄下本次實戰中的關鍵參數調整項:社交媒體權重上調15%,增加“跨平台同步發布特征”作為炒作識彆新指標。
時間接近深夜,服務器風扇依舊低鳴運轉。主屏左側,情緒指數監控列表持續刷新,十幾隻股票按評分高低排序排列。其中一隻醫藥股突然躍入預警區,評分從4.3跳至6.6,觸發係統自動彈窗。
陳帆的目光移了過去。
“怎麼了?”李陽察覺到他的停頓。
“這家企業上周剛被藥監局約談,原因還沒公布。”陳帆指著企業公告欄,“但現在網上已經開始傳‘產品重大突破’,三家不同背景的公眾號在同一時間段發文,用詞高度相似。”
“要不要啟動預案?”張遠問。
陳帆的手指懸在鍵盤上方,尚未敲下確認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