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就說明準備不足。”陳帆目光未移,“真正的大機會,不會隻給四分鐘反應時間。”
李陽完成初步部署後,發起全節點同步。主控台彈出進度條,綠色光帶緩緩推進。當最後一個終端確認接入時,係統自動更新安全等級至L3,並在右上角點亮一枚盾形標識。
“成了。”李陽輕敲回車。
張遠隨即起身,逐一檢查各終端登錄狀態。當他切換到自己常用的工作站時,發現幾份過往的操作草稿仍存放在共享區。他沒說話,直接選中刪除。
“以前覺得資源共享是協作的基礎。”他低聲說,“現在才知道,有些東西一旦放出去,就收不回來了。”
周婷將《信息安全操作守則》初稿上傳至內網知識庫,標題前加上“絕密”標簽,並限定僅核心組三人可訪問。她順手創建了一個待辦事項:下周組織首次安全演練,模擬文件誤傳場景,檢驗響應速度。
陳帆沒有離開主控台。他重新打開那份被泄露的報告,逐行比對公開帖文的內容重合度。超過百分之八十二的關鍵參數和時間節點都被完整披露,甚至連風險提示段落都原樣照搬。
“這不是解讀,是複製。”他說,“對方手裡拿的就是原始文件。”
“那就隻有一個可能。”李陽接話,“實習生不是故意的,但他導出後沒加密本地副本,彆人在他離開電腦時拷走了。”
“有沒有辦法追蹤?”張遠問。
“校園網日誌隻能查到上傳行為,無法確認後續傳播路徑。”李陽搖頭,“而且……那人很可能用了匿名代理。”
陳帆合上文件,轉而調出團隊成員的操作曆史。他在權限變更記錄裡停頓片刻,隨後新建了一項製度:所有權限調整必須經雙人確認,變更原因需錄入係統備案。
“以後每一次放權,都要有據可查。”他說。
周婷在一旁記錄下這條新規,又補充一句:“建議增加行為評分機製。比如頻繁嘗試越權訪問、多次在非工作時間調閱敏感數據,係統自動標記異常。”
“可以。”陳帆點頭,“但評分不能影響日常操作。我們要防風險,不是搞監控。”
“明白。”周婷合上筆記本,“我會把規則設計得透明可控。”
李陽提交了最後一次代碼更新,備注寫著“v2.7.3–權限加固”。係統自動打包並分發至所有終端,重啟後生效。主屏下方彈出提示:“新權限策略已全局啟用,下次登錄將應用最新配置。”
張遠重新登錄自己的賬戶,發現原本可見的模型推演麵板已被隱藏,取而代之的是一張簡化版行情摘要頁。他試著重啟終端,結果一致。
“真鎖死了。”他喃喃道。
“這才是正常狀態。”陳帆終於從座位上站起,走到窗邊的白板前,拿起記號筆寫下三個詞:**信息、權限、責任**。
他圈住中間那個詞,畫了一條橫線延伸至右側空白處,在下麵列出三項子項:分級控製、操作留痕、應急提權。
“這是我們接下來的底線。”他說,“係統再聰明,也不能替人扛責任。昨天的事提醒我們,最大的風險從來不在市場裡。”
周婷翻開新的筆記本,在首頁寫下“內部風險案例001”,然後開始整理事件時間線:從文件導出、上傳共享目錄、外部抓取,到論壇發酵、股價異動,每一個節點都標注了具體時間和責任人關聯邏輯。
李陽則開始編寫自動化審計腳本,目標是讓係統每天自動生成一份訪問異常報告,推送至核心組郵箱。他特意加入了文件生命周期追蹤功能,確保每一份輸出文檔都能追溯到創建者、流轉路徑和最終去向。
張遠默默打開自己的曆史操作記錄,逐條核對自己過去半年上傳過的所有文件。其中有三份涉及策略思路的草稿曾存放在公共目錄,雖未造成後果,但現在想來仍是隱患。
他一一刪除,然後新建了一個加密文件夾,命名為“待審材料”。
陳帆回到主控台,再次查看那隻能源轉債的行情。買盤力量已經開始衰減,最新一筆委托停留在漲幅6.2%,較峰值回落近兩個百分點。論壇上的熱度也在下降,部分轉發帖已被撤下。
他沒有急於重啟建倉流程,而是打開了條件單管理界麵。昨日預設的五萬元買入指令依然處於待觸發狀態,觸發條件仍是“重大資產重組預告”。
他盯著那行字看了幾秒,手指懸在鍵盤上方,遲遲未落。
主屏左側,紅色預警框仍在規律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