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的錄音文檔還停留在“中國石化”的第一條預警記錄上,光標在屏幕中央閃爍。陳帆沒有看他,而是調出了Level2數據通道的連接日誌。綠色進度條剛剛走完最後一格,係統右下角彈出提示:**十檔行情數據流已同步,延遲穩定在380毫秒**。
他敲下回車,主屏瞬間切換為盤口深度圖。五檔變十檔,買賣兩側的掛單厚度拉長了一倍,每一筆委托的進出都帶著時間戳滾動刷新。李陽湊近副機屏幕,手指劃過一列突兀的萬位掛單:“這手數太整齊了,不像散戶能湊出來的。”
“不是巧合。”陳帆放大中國石化的早盤數據,“昨天下午兩點十七分,買一出現9999手托單,三秒後撤掉。兩分鐘後又來一次,節奏完全一致。”他拖動時間軸,連續標出七次同類操作,“這種反複掛撤,目的不是成交,是讓彆人看見‘有大單撐著’。”
張遠關閉錄音界麵,調出當天的成交明細。“真實買單集中在三百手以內,大掛單下麵根本沒有跟風成交。”他頓了頓,“這是擺樣子給人看。”
李陽已經打開代碼編輯器。“我加個規則——凡是整萬手掛單且在五百毫秒內撤銷的,自動標記為‘疑似托單’。”他快速輸入正則表達式,設定觸發條件,“再結合後續十分鐘內的價格走勢,統計它是不是緊接著下跌。”
陳帆點頭:“先跑一遍曆史數據,看有沒有規律性信號。”
程序啟動後,係統開始回溯過去三個交易日的全部十檔記錄。數據量遠超預期,每隻股票每秒產生上千條變動,服務器負載迅速爬升至75%。李陽臨時啟用了校園網邊緣節點做分布式緩存,才避免進程卡死。
兩個小時後,結果生成。在篩選出的四百多條“整萬掛撤”事件中,有三百六十九次發生在股價拉升階段,其中三百一十八次在兩小時內出現回調,占比86.4%。最典型的案例是某地產股,主力連續三次用9999手封住買一,推動價格上漲1.8%,隨後迅速清倉,當日跌幅達5.3%。
“這不是護盤,是誘多。”張遠低聲說。
“那就把它變成我們的判斷依據。”陳帆在係統架構圖中新增一個模塊框,命名為“盤口語言解讀”。他設定三條核心邏輯:整萬手托單視為虛假支撐;賣五檔持續壓單而買盤萎縮為出貨前兆;同一價位多次對倒且單日總量超均值三倍即觸發警報。
李陽負責編碼實現,張遠構建驗證樣本庫。兩人分工明確,一個寫規則,一個喂數據。到下午開盤前,原型模塊已能實時掃描全市場個股,並對異常盤口做出標注。
第一隻被係統亮紅燈的是華聯綜超。
消息麵上,這家公司剛傳出與某電商平台洽談合作的消息,股吧裡一片看好聲。K線形態也呈現突破走勢,早盤高開2.1%,成交量明顯放大。但Level2數據顯示,所有買單中,98%集中在五十手以下,而買一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手掛單每隔三十秒就撤掉重掛,從未真正吃進籌碼。
“隻有架子,沒有實單。”陳帆盯著盤口變化,“這不是拉升,是畫餅。”
李陽的模塊在9點42分發出正式預警:**檢測到程序化托單行為,短期回調概率87.3%**。
交易室陷入短暫沉默。此前的所有決策都基於基本麵或技術指標,這是第一次僅憑盤口細節決定方向。一旦判斷失誤,不僅會虧損,還會動搖新模塊的可信度。
“倉位多少?”陳帆問。
“按風控上限,兩成。”李陽回答,“止損設1.5%。”
“做空。”陳帆直接拍板,“融券額度夠嗎?”
張遠已經在操作界麵輸入指令:“夠,可以拿下八萬股。”
委托成功發出,係統自動拆分成十六筆兩千股的小單,間隔五分鐘釋放一筆。第一筆成交價14.63元,股價當時還在微幅上揚。
十五分鐘後,異動出現。原本穩在買一的大額托單突然消失,緊接著三筆五千手以上的賣單砸下,價格應聲跌破分時均線。不到十分鐘,跌幅擴大至3%,市場情緒急轉直下。
“他們在出貨。”張遠盯著逐筆成交,“這才是真實的拋壓。”
後續幾筆融券單陸續成交,均價落在14.50元區間。到中午收盤,該股跌至13.95元,團隊賬麵浮盈接近四萬元。
“吃掉了全部波動空間。”李陽看著收益曲線,“而且是在市場普遍看多的情況下。”
陳帆沒笑。他重新調出早盤的盤口錄像,慢速播放那幾次萬手掛撤的過程。“以前我們看不到這些,所以隻能等價格變了才反應。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看到了動作,就能預判結果。”
下午開盤後,主力試圖再度拉高,再次掛出9999手買單。但這次,係統早已標記其為慣用手法,沒有再發出任何誤判信號。不到二十分鐘,同樣的劇本重演——托單撤離,拋壓湧出,股價加速跳水。最終收盤跌幅定格在7.8%。
“這不是運氣。”張遠調出模塊運行日誌,“是模式識彆。同樣的手法,在過去兩周至少出現了十三次,我們之前全都錯過了。”
這句話讓整個交易室安靜下來。
他們曾以為自己已經建立了嚴密的監控體係,可直到接入Level2數據,才發現還有大量隱藏信息從未被捕獲。那些被忽略的掛單節奏、撤單頻率、對倒規模,其實早就透露了主力的真實意圖。
“原來的係統依賴的是結果數據——漲了多少,成交量多少。”李陽總結道,“但現在我們拿到了過程數據——他們是怎麼做的。”
陳帆下令將“盤口語言解讀模塊”設為獨立子係統,接入主決策引擎的前置過濾層。所有短線交易信號必須經過該模塊複核,未通過驗證的不予執行。
李陽繼續優化算法效率,把全市場掃描耗時從最初的十二秒壓縮到兩百毫秒以內。張遠則著手建立“主力行為案例庫”,將每一次確認有效的盤口模式歸檔留存,用於後續訓練識彆精度。
傍晚六點,係統生成首份《盤口有效性報告》。數據顯示,在加入該模塊後的三個交易日內,短線策略的預測準確率從68%提升至83%,超額收益顯著。尤其在應對突發拉升或閃崩行情時,響應速度比傳統模型快了近一個周期。
“我們終於不隻是看圖說話了。”李陽靠在椅背上,眼睛仍盯著終端輸出的結果,“我們現在能聽懂他們在說什麼。”
陳帆沒有回應。他正在審核模塊的日誌輸出,一條條核對警報觸發的原始依據。突然,他停下翻頁的手指。
屏幕上,一隻尚未納入觀察池的醫藥股正顯示出異常跡象:賣五檔連續十分鐘維持一萬手以上壓單,而買一掛單量從峰值的八千手銳減至不足兩千,且最近五筆千手級買單均在成交前被主動撤回。
“這個節奏……”張遠也注意到了,“和華聯綜超很像。”
“但方向相反。”陳帆放大細節,“這不是誘多,是壓價吸籌。”
李陽立刻調取該股近期公告,無利空消息,研報評級維持“增持”。技術圖形處於橫盤末期,成交量溫和放大,表麵看並無異常。
“係統還沒給警告。”張遠看向主控台,“因為不在掃描範圍內。”
陳帆點擊鼠標,將該標的手動加入測試隊列。模塊運行五秒後,彈出黃色提示:**檢測到隱蔽壓單行為,結合買盤萎縮特征,存在主動控盤嫌疑,建議納入觀察**。
“原來它也能認出來。”李陽輕聲說。
“隻是我們沒讓它看全。”陳帆調整參數範圍,“把掃描擴展到全市場所有流通市值低於五十億的個股,頻率提高到每五分鐘一次。”
命令下達後,係統重新啟動掃描。進度條緩緩推進,每掃過一隻股票,都會在後台留下分析記錄。當編號跳至第217隻時,警報聲第一次響起。
紅色框彈出:**檢測到程序化壓單行為,短期反彈概率81.6%**。
目標:恒康藥業。
張遠立即調出盤口詳情。過去四十分鐘內,該股賣方始終堆積萬手級委托,壓製價格無法突破前高,但實際賣出量極低,大部分賣單在觸及買盤時便提前撤回。與此同時,買方小額成交持續累積,主力正在低價收集籌碼。
“這不是下跌信號。”陳帆盯著不斷更新的數據流,“這是掩護進貨。”
他轉向張遠:“準備融券平倉指令,同時預留資金池兩成額度,明天開盤後嘗試建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