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記錄所有異常節點。”他說,“尤其是馬爾可夫鏈的狀態切換邏輯。”
程序啟動後,四塊顯卡同時進入高負荷狀態。功率計顯示總功耗突破700瓦,機櫃內部空氣迅速升溫。紅外測溫槍掃過主板南橋位置,讀數跳到68℃,接近安全上限。
“不行,這樣撐不了多久。”張遠脫下外套,從洗手間打來兩盆冷水,把毛巾浸濕後搭在關鍵散熱片上。水汽蒸騰起來,房間頓時彌漫著潮濕的熱氣。
“空調開了最大檔,還是壓不住。”他回頭看向角落的溫控儀,“現在室溫36度,再往上就得停機。”
陳帆看了眼網絡延遲指標。由於頻繁的數據交換,集群節點間的通信延遲從穩定的0.3毫秒上升到1.2毫秒,部分結果包出現重傳現象。
“改本地緩存優先。”他下令,“所有中間變量先寫入固態硬盤,等測試結束再統一歸檔。”
李陽立刻修改配置文件,關閉跨節點同步功能,啟用離線計算模式。網絡負載應聲下降,延遲回落至0.5毫秒以內。
機房溫度仍在上升。
張遠拆開機櫃前蓋,用硬紙板做成導風板,引導USB風扇集中吹向電源模塊。水流順著他的手臂滴到地麵,在水泥地上積成一小片水窪。
“38度了。”他報出最新讀數,“但設備還在正常範圍。”
屏幕上,壓力測試進度條穩步前行。60%、70%、80%,每一幀輸出都經過校驗,標記出潛在風險點。估值偏離模型識彆出三個可能的爆雷標的,波動率擴張模塊預測下周隱含波動率將突破35%,成長因子失效模型則指出當前財報季的盈利虛增比例高達64%。
最後一項推演完成時,已是深夜。
係統自動彙總報告,生成一份包含三百二十七條預警信號的結構化數據集。六大模型中有五個給出高度一致的判斷:市場正處於係統性回調的臨界點,最佳應對策略為階段性做空+現金儲備。
“全都對上了。”李陽看著置信度分布圖,低聲說。
陳帆調出算力使用統計:GPU集群連續運行七十一小時五十三分鐘,平均利用率92.4%,最高瞬時負載達98.7%,未發生任何宕機或數據丟失。
“算力夠了。”他說。
李陽拿起打印出來的性能報告,指尖劃過那條醒目的加速曲線。他知道,這意味著他們終於擁有了實時驗證複雜策略的能力。不再是事後回溯,而是提前捕捉。
張遠擦乾手,關掉最後一台風扇。機櫃表麵仍燙手,但他把手掌貼上去,感受那股持續不斷的熱量。
“這比桑拿房還熱。”他說。
陳帆站起身,走到主控台最左側的物理開關前,將紅色保護罩掀開,按下“永久接入”按鈕。四塊顯卡的供電線路從此獨立於原有係統,成為專用計算單元。
下一秒,主屏右下角彈出提示:GPU集群注冊完成,編號G01,狀態——運行中。
李陽正要把報告歸檔到加密目錄,忽然發現CUDA日誌末尾有一行異常記錄:某個路徑采樣器在第69小時出現了0.004秒的延遲偏移,雖未影響整體結果,但觸發了內部校驗機製。
他放大時間戳,核對係統時鐘同步狀態。
張遠湊過來,盯著那一串數字看了兩秒。
“要不要重新跑一遍?”他問。
李陽的手指懸在回車鍵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