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胥吏想克扣工糧,被她毫不客氣的揭穿,胥吏隻得作罷。
經曆此事,她開始明白,陳昂所說的“公義”,並非空談。
修渠工程進展順利,民心漸穩。
陳昂每日必到工地巡視,查看進度,與老農交談,了解水情。
他的平易近人和務實作風,與往日高高在上的官吏形成鮮明對比,漸漸贏得了百姓的信任。
不僅如此,清丈田畝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也是最難的一環。
陳昂深知其中阻力,這種事情會觸動原本大戶的利益,這些人必然不會坐視不管。
因此,他並未完全依賴縣衙原有的胥吏,而是采納了之前的想法,從各村挑選識字的青年,加以簡單培訓,組成測量隊。
他又請馮曼青帶隊監督,防止有人乾擾或賄賂測量人員。
果然,清丈工作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
一些擁有大量田產的鄉紳聯合起來,先是軟語請求,希望陳昂“高抬貴手”,暗示必有厚報。
陳昂態度明確,一律回絕:“清丈乃為公平計,非為私利。諸位田產幾何,便按幾何納稅,天經地義。”
這些人看到陳昂是如此態度,又想到馮世榮的下場,便知道陳昂並不容易被收買。
軟的不行,便來硬的。
一日,測量隊在城東李鄉紳的土地上作業時,突然衝出一群手持棍棒的家丁,阻撓測量,打傷了一名隊員。
馮曼青當即出手,製服了為首幾人,但場麵一度混亂。
陳昂得知此事,迅速趕到現場,但並未立即發作。
他先安撫受傷隊員,然後徑直去找李鄉紳。
他沒有帶衙役,隻帶了馮曼青。
在李府客廳,陳昂開門見山:“李員外,阻撓官府清丈,毆打公差,按律可拘拿問罪。陳某今日來,是給員外一個機會。”
“若即刻令家人退去,賠償傷者,並配合清丈,此事可當誤會處理。若執意頑抗……”他看了一眼身旁神色冰冷的馮曼青,“馮姑娘,按律,阻撓公務、襲擊官差者,該如何處置?”
馮曼青配合默契,冷聲道:“輕則杖刑,重則流放。”
李鄉紳臉色煞白,他見識過馮曼青的手段,這女人認死理,不然馮世榮也不會栽倒在她手上。
他又見陳昂態度強硬,且有吳通判支持,隻得服軟,乖乖配合清丈。
此事一經傳出,其他觀望的鄉紳也紛紛收斂,清丈工作得以推進。
在清丈過程中,陳昂發現大量被瞞報、隱匿的田產,尤其是馮世榮名下,竟有近三成良田未入冊。
他將這些數據一一記錄在案,心中對馮世榮的罪責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更理解馮曼青當初的痛苦抉擇。
陳昂心裡不禁泛起嘀咕:這個馮世榮未免太過分了,膽子那麼大,背後必然有人支持,看來少不了會拔出蘿卜帶出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