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畝數據初步厘清後,擺在陳昂麵前的,是更為棘手的難題——如何征稅。
若按舊例,無非是依據新清丈出的數字,按統一稅率征收。
但這看似公平,實則對擁有少量田產的貧苦農戶仍是沉重負擔,而那些被清查出大量田產的富戶,雖繳納總額增加,卻遠未傷筋動骨,且極易將怨氣轉嫁給佃戶,引發新的矛盾。
陳昂把自己關在書房內,對著攤開的田畝冊子和算盤,沉思良久。
他回想起下鄉時看到的那些破敗茅屋和麵黃肌瘦的孩童,也想起了馮世榮等豪強倉廩充實的景象,一種強烈的反差感衝擊著他。
“統一稅率,不過是維持表麵的平靜,其實積弊更深。”他喃喃自語。
前世的一些記憶碎片在此刻浮現,給了他啟發。“必須讓負擔更合理地分配。”
他並未使用“累進稅”這個可能引起士大夫階層劇烈反彈的敏感詞,而是結合大夏朝現有的稅製框架,提出了一個“分等課稅”的方案。
他仔細核算了不同等級田地的產出和農戶的大致生活成本,將全縣田產精細地劃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下、貧戶”共九等。
前六等針對擁有一定田產的農戶和富戶,稅率逐等略有提升,但幅度控製在可接受範圍內。
最關鍵的是後三等:“下下”等稅率極低,近乎象征性繳納;而劃入“貧戶”等級的,則完全免征當年稅賦。
“劃分的依據,不僅是田畝數量,更要考慮土質、水源、地理位置等因素,力求相對公平。”陳昂對協助他核算的周靈和阿吉解釋道。
周靈細心地將各項標準記錄下來,阿吉則忍不住讚歎:“三少爺,這法子妙啊,窮苦人家能喘口氣了!”
方案製定容易,推行卻難。
陳昂當然明白,這也必將觸動富戶的利益。
還是那句話,要想讓方案得以執行,必須要有官府支持——唯有權力的保駕護航,他才能通行無阻。
因此,他還是首先將方案呈報吳通判。
吳通判仔細審閱後,眉頭緊鎖:“陳昂,此法定然會引起非議。那些鄉紳豈會甘心多繳稅銀?”
陳昂坦然道:“大人明鑒。然稅賦之本,在於公平。富者田連阡陌,多擔一些,合情合理。貧者無立錐之地,若再課以重稅,無異於逼其造反。”
“此次清丈,已查出大量瞞報田產,若仍按舊法,富戶實際負擔增加有限,怨氣卻會集中在官府‘清丈’之舉上。”
“而采用分等之法,可將矛盾轉化為不同田產等級之間的差異,且能讓絕大多數百姓感念朝廷仁政,利於征收。”
“至於富戶,隻要稅率設置得當,使其仍在可承受範圍內,並輔以其他安撫,未必不能接受。”
吳通判沉吟許久,開始權衡利弊。
他欣賞陳昂的膽識,也清楚這是解決錢糧問題、穩定民心的有效手段,真能將此事辦妥,也算是他的政績。
最終,吳通判還是拍板:“就依你之策!本官為你撐腰。但分寸務必拿捏精準,若有大規模抵製,需及時調整。”
有了吳通判的支持,陳昂開始行動。
他並未急於公布方案,而是先走了一步妙棋——借助永盛錢莊的力量。
他親自修書給父親陳守財,詳細說明了“分等課稅”方案和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代收稅銀。
陳守財畢竟是商人,他立刻看出此舉不僅能賺取手續費,更重要的是能極大提升錢莊信譽、拓展客戶、沉澱大量資金。
他大喜過望,迅速調集人手物資,在青山縣各主要鄉鎮增設或強化了永盛錢莊的分號。
準備工作就緒後,官府才正式張貼告示,公布“分等課稅”細則,並同時宣布:未來三年,青山縣稅銀均可通過永盛錢莊在各鄉鎮的分號繳納,免去百姓進城奔波之苦,也切斷了胥吏在征稅環節上下其手的機會。
告示一出,果然在青山縣引起了軒然大波。
貧苦農戶們圍著識字的人,反複確認那“貧戶免征”的字樣,激動得熱淚盈眶。
許多人家對著縣衙方向磕頭,稱陳昂為“陳青天”、“活菩薩”。
然而,富戶們則是一片嘩然。
雖然陳昂設置的稅率漲幅經過精密計算,並未到傷筋動骨的程度,但多年來的利益慣性讓他們難以接受。
以城東李鄉紳——之前阻撓清丈那位——為首的幾個大戶,聯名找到吳通判,言辭激烈地表示反對,認為這是“劫富濟貧”、“違背祖製”,還暗示會聯合起來抵製繳稅。
陳昂對此早有預料,他親自出麵,在縣衙二堂接待了這些鄉紳。
他沒有擺出官威,而是心平氣和地與他們算賬:“諸位鄉賢,請看,這是清丈後各位的實際田畝數,遠超以往報備之數。”
“若按舊稅率,諸位所需繳納的稅銀,實際上比現在分等之後還要高出不少。陳某此舉,已是考慮了各位的實際情況。”
他話鋒一轉,又道:“再者,官府正在全力修複水渠,一旦完工,各位的田地灌溉無憂,收成必增。長遠來看,今日多繳之稅,來日必能加倍收回。”
“更何況,稅銀由永盛錢莊代收,便捷安全,省卻了各位多少麻煩。若各位執意抵製,不僅於法不合,萬一激起民變,恐怕後果更非諸位所願見。”
陳昂的話軟中帶硬,既點明了抵製的不利後果,又給出了未來的利益預期。
吳通判也適時表態,支持陳昂的方案。
這些鄉紳見官府態度堅決,陳昂言之有理,加之各自盤算,確實如陳昂所說,清丈後按新法繳納,比完全按新田畝數統一稅率要“劃算”一些,且顧忌官府權威,最終隻能悻悻接受,雖然心中不滿,但表麵上不再公開反對。
即便如此,陳昂並未放鬆,他明白這僅僅是這些人暫時的妥協。
真正的稅製改革非一縣之力可為,他隻是在現有的裂縫中,小心翼翼地播下了一顆種子。
他心中暗忖:權宜之計罷了。但能讓百姓喘口氣,讓富戶習慣負擔的合理分配,便是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