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深日久,也是老大一塊,看著都心疼,可人力物力投入太大,不如直接開采新煤來得劃算。”
“現在我們轉變思路,發動職工家屬——當然,這跟井下挖礦的工人同誌是兩碼事,重體力活還是男同誌乾嘛。
成立了個臨時篩選隊,把那些矸石堆都快翻了個遍,硬是把這些‘寶貝’都給撿了回來!
積少成多,這量就體現出來了!
這也多虧了咱們職工和家屬覺悟高,有主人翁精神!”他再次巧妙地將技術性問題轉化為思想覺悟的體現。
馬保華的描述,坐實了“回收”難以直接利用的碎煤、煤粉。
陳朝陽臉上露出讚許的笑容,但這一次,他的讚許裡包含了一層更深的意思。
他點了點頭,用一種仿佛被啟發、看到新可能的語氣說道:
“嗯,精打細算,顆粒歸倉,這種愛礦如家的精神確實非常好,值得表揚。
看來你們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方麵,是做足了文章。”
然而在這讚許之下,他的思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盤算著。
馬保華這番關於“篩選回收”的炫耀,在他心中激起了清晰的漣漪。
“碎煤、煤粉……回收率提升……”這幾個詞在他腦中碰撞,瞬間與金陵機器廠那劣質煤燃燒不充分的爐火景象聯係在一起。
一條原本模糊的鏈條陡然變得清晰,這些被‘回收’的低熱值煤粉,唯一的去處,就是被摻入計劃調撥的煤炭裡,送往蘇南!
馬保華這是在公然將摻假行為包裝成生產成績。
看穿了這一點,一個更具前瞻性的念頭隨之浮現。
“他還在為這點摻假的蠅頭小利沾沾自喜,卻不知道,這些被他視為雞肋的煤粉,若能製成蜂窩煤,其價值和清潔程度將遠超他的想象。”
陳朝陽的思緒短暫地飛躍到了不久後那種帶孔的煤餅上,這是他在後世資料中見過的,能極大改善民用燃料效率的東西。
曆史中個彆極少數地區已經有了這個理念苗頭,但真正規模化擴大化,應該在60年代以後了……
但這個念頭,立刻被他轉化為一步試探的棋。
用這個‘蜂窩煤’的點子探探他的底。
若他真有半分公心,必會追問詳情;
若他心思全在如何掩飾勾當上,則隻會敷衍了事。
這既是一次技術層麵的點撥,更是一塊試金石,能瞬間試出馬保華的真實重心何在。
同時,一個更長遠的規劃也在他心底埋下種子。
這個技術簡單實用,若能在大興乃至漢東推廣,不僅能解決民用燃料短缺,更是真正變廢為寶。
不過,這要等到徹底清除這裡的膿瘡之後了。
心念電轉間,他已打定了主意。
於是,他話鋒恰到好處地一轉,拋出了那個看似隨意的建議:
“馬礦長,你這麼一說,倒是提醒了我。
這些碎煤、煤粉,熱值低,直接燒確實不好用,還容易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