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倉火災的煙塵尚未在朝歌上空完全散去,但一股更強的凝聚力和變革的決心,卻在蘇妲己的推動下,於王宮深處悄然滋生。
縱火案在費仲的“精心”調查下,最終以幾個“流竄作案”的“悍匪”被迅速處決而草草結案,明眼人都知道這背後必有蹊蹺,但暫時無人能撼動費仲、尤渾的根基。
然而,這次襲擊並未能阻止棉花的推廣,反而像一記警鐘,讓蘇妲己和意識到棉花價值的比乾、杜元銑等人更加堅定了步伐。
在比乾的暗中支持和蘇妲己的巧妙運作下,從周邊郡縣調撥的應急棉花迅速到位,“天衣坊”在加強守衛後,生產很快恢複,甚至因為這場風波,使得棉布在民間的期待值更高了。
但蘇妲己的目光,已經超越了這次具體的危機。她深知,單靠一種作物、一座工坊,無法真正扭轉國運,對抗天命。
她需要更係統、更廣泛的技術革新和人才儲備。那個神秘商人“楊戩”送來的“龍尾車”圖紙,如同黑暗中點亮的一盞燈,為她指明了方向。
這一日,蘇妲己再次於九間殿伴駕時,向紂王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構想。
“大王,此次官倉之火,雖未造成大礙,卻也提醒了臣妾。”蘇妲己聲音柔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棉花之利,在於禦寒。然則強國之本,在於百工興盛。昔日軒轅黃帝造車船,螺祖養蠶織絲,方有華夏之基。大王欲求長生永固,亦需有堅實之國本為基。臣妾以為,何不效仿先賢,設立一專門機構,廣招天下奇人異士,不拘一格,凡對農事、工匠、水利、醫藥乃至格物致知有專長者,皆可招攬,由國家供養,專司研究推廣各類利國利民之新技術?此機構,或可名為——‘天工院’。”
“天工院?”紂王聞言,頗覺新奇。他近來對“實務”興趣漸濃,覺得這比單純的求神問卜更實在。“愛妃之意,是讓孤學那黃帝、螺祖,開創百工新局?”
“大王聖明!”蘇妲己順勢引導,“此舉若能成,不僅能大幅提升國力,使百姓豐衣足食,更能彙聚天下英才之氣運,助大王修行。且‘天工’二字,暗合天道,彰顯大王順天應人、開創盛世之雄心。屆時,大王之功業,必能上感天心,長生之道,或可得其門而入。”
將技術革新與“長生”、“氣運”、“功業”再次捆綁,是蘇妲己屢試不爽的策略。紂王果然心動,想象著自己成為堪比黃帝的聖王,在壯盛的國運中得道飛升的景象,頓時豪情萬丈。
“好!此議大善!”紂王拍案而起,“便依愛妃所言,設立‘天工院’!院址就選在……就在鹿台附近劃出一片區域!由孤親自督辦!不,由愛妃你替孤總管此事!杜元銑擢升為天工院少監,具體負責招攬人才、管理事務!商容、比乾,你二人需全力協助!”
這道旨意一下,朝堂再次震動!設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專門研究“奇技淫巧”的機構,並由寵妃蘇妲己總管,這簡直是聞所未聞!
費仲、尤渾嫉恨得幾乎咬碎牙齒,卻因棉花之事剛過,大王正在興頭上,不敢直接反對。商容等老臣雖覺此事有些逾越祖製,但見比乾並未出言反對,反而似有讚同之意,且畢竟打著“利國利民”的旗號,便也保持了沉默。
比乾的心情最為複雜。他敏銳地意識到,“天工院”的設立,意味著蘇妲己的影響力將從後宮正式延伸到國家的實務領域,權力將進一步擴大。
但另一方麵,他不得不承認,集中人才進行技術研發,對於積弱的大商而言,或許是條出路。尤其是那個“龍尾車”的圖紙,他私下找工匠看過,皆言其構思精妙,若能製成,於灌溉之事大有裨益。
這讓他對蘇妲己背後的“知識”來源,產生了更深的探究欲。他決定,要更深入地介入“天工院”的事務,既要防止蘇妲己借此為惡,也要確保這新生事物能真正為國所用。
“天工院”的籌建,在紂王的鼎力支持和蘇妲己的暗中推動下,以驚人的速度展開。鹿台旁一片原本閒置的宮苑被迅速改建,掛上了由紂王親筆題寫的“天工院”匾額。
招賢的榜文以八百裡加急的速度發往各大諸侯國和邊陲重鎮,榜文上不僅列出了農事、工匠、水利、醫藥等傳統項目,還特彆增加了“格物致知,能造利民奇器者”這一模糊而充滿誘惑的條件。
與此同時,蘇妲己通過杜元銑和那個神秘的內侍渠道,開始將一些基礎的、超越時代但又能被當下技術條件理解和實現的知識,進行整理和“翻譯”。
她借鑒現代項目管理經驗,要求對招募來的人才進行分類管理,設立不同的“課題組”,並嘗試建立簡單的檔案和績效評估體係。她還特彆強調“實踐”和“成果轉化”,要求研究必須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第一批應召而來的人,三教九流,應有儘有。有滿臉風霜、善於培育稼穡的老農;有雙手布滿老繭、能打造精良器械的工匠;有自稱能識百草、療傷治病的遊方郎中;甚至還有幾個打扮奇特、言語晦澀、喜歡鼓搗些瓶瓶罐罐的“方士”。
天工院初立,魚龍混雜,難免有濫竽充數之輩。但在蘇妲己的授意和杜元銑的嚴格篩考下,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開始脫穎而出。
那個“龍尾車”項目被立為第一個重點攻關任務,由幾名頂尖木匠和一位對水利頗有研究的老者負責,進展迅速。
另有一個小組,開始根據蘇妲己提供的模糊方向,嘗試改進現有的紡織機械。還有一個小組,則專注於研究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包括選種、施肥和輪作等。
朝歌城外,第一批大規模種植的棉田迎來了豐收。潔白的棉絮再次覆蓋田野,景象比去年杜元銑那小片試驗田更為壯觀。
這一次,在“天工院”的協調和官府的保護下,收購工作井然有序。新的紮花機被研製出來,雖然效率遠不及現代機械,但已比純手工剝離棉籽快了數倍。
棉布開始更大規模地流入市場,價格趨於穩定。越來越多的平民百姓在即將到來的寒冬前,攢錢換上了一件棉衣或一床棉被。朝歌城的冬天,似乎注定將比往年溫暖許多。
這股由棉花點燃的星火,正以“天工院”為新的燃料,呈現出燎原之勢。無形的氣運,如同涓涓細流,從那些受惠的百姓身上,從那些在“天工院”中找到用武之地的匠人身上,緩緩彙聚,讓那日漸衰微的商朝國運,似乎真的止住了下滑的勢頭,甚至隱隱泛起一絲微弱的生機。
然而,在這片看似蓬勃的新氣象之下,暗流愈發洶湧。費仲、尤渾的破壞行動變得更加隱秘和陰險,開始向“天工院”新招募的人才下手,或利誘,或威脅。比乾則以“協助”為名,派出了得力人手進入天工院,既是學習,也是監督。
而更高遠的天穹之上,那雙淡漠的天道之眼,似乎也注意到了人間這不合常理的“逆流”。氣運的異常波動,已經超出了可以忽略的範疇。一道新的法旨,正從淩霄寶殿發出,指向了某個應劫而生的天命之子。
蘇妲己站在天工院新建成的觀星台上,俯瞰著腳下這片日益繁忙的院落。
工匠的敲打聲,學者的爭論聲,交織成一曲充滿活力的樂章。她能感受到那細微卻真實的氣運變化,也能感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惡意和窺探。
“地基已經打下,種子已經播撒。”她迎著微寒的秋風,長發飛揚,“接下來,就是風雨的考驗了。無論來的是仙是魔,都休想輕易扼殺這燎原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