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宋南星小朋友的長勢太快,宋苗辛辛苦苦繡花的上衣,最多就能在宋南星身上呆一年。
等下一年,竄了一頭的小姑娘,就穿去年衣服,就有一種穿七分袖、七分褲的窘迫感。
大部分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想著接一截什麼的,甚至宋立夏和宋小滿也都是這麼過來的。
可輪到宋南星小朋友這兒,宋向文和宋大誌可就不樂意了。
再加上一個偏心眼、又舍得出錢出票的乾爹鄭遠成撐著,宋南星小朋友硬是沒有穿過任何一件帶布丁的衣服。
甚至,還有那多孩兒的家庭,尤其是有小女孩子的家庭,還會巴巴的找上宋苗,想要勻一點宋南星的舊衣服。
當然,不白給。
紅薯什麼的,管夠。
宋苗還能怎麼辦?
當然是,成全大家咯!
紅薯再燒心、反酸,那也是救命糧。
沒見李桃花,不,是桃源村的所有人,每年都要拿細糧到宋家村來換麼?
宋南星也感慨萬千,可她並沒有掌握農業科技研發方麵的技能,隻能不動聲色的在大峰山種一些澱粉多的藥材。
譬如,山藥、葛根、茯苓、薏苡仁。
雖然不能代替米麵,但也能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讓人墊吧一口,解一時之急。
隻是,十裡八村的村民似乎都不識貨。
宋南星辛辛苦苦耕耘了兩三年,最終這些藥材還是落到了她和張仁德手裡。
當然,也有一部分出現在了他們家的餐桌上。
清蒸山藥、清炒山藥、拔絲山藥、山藥排骨湯、葛根粉雞蛋餅、葛根紅豆糕、涼拌葛根粉……
怎麼吃,都覺得比紅薯好吃。
連帶著張仁德家的餐桌都豐富多了,不再是紅薯配紅薯。
隨著張仁德的采藥、種藥技術的日趨成熟,宋南星開始逐漸放手。
三年期滿,宋向文大手一揮,宣布張仁德出師,順利給他和宋南星解綁。
當然,采藥的收益,宋向文也是一分不落的全部給了他。
隻是分門彆類晾乾就行的藥材還好,遇到需要炮製的藥材,張仁德還是隻能求助於宋南星這個“小師姐”。
宋南星偶爾搭一把手,但更多的時候,卻是跟著宋向文習武、看書和出診。
十裡八村的鄉親們,也習慣了宋向文身後的小尾巴。
鄉下可沒有城裡講究,行醫資格證什麼的更是聽都沒有聽過。
宋南星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在把脈、辯證、藥方的應用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一般的毛病,根本難不倒宋南星。
等到宋南星的手勁漸漸練出來了,宋向文便漸漸的把正骨和針灸的活兒交到了宋南星的手上。
為了激勵宋南星,宋向文甚至特意為宋南星定製了一套四十九根的銀針。
漸漸的,宋南星也就有了“小先生”的稱呼。
再加上每年春末夏初、秋末初冬的時候,宋向文都會帶宋南星去軍醫院坐診一陣。
軍醫院裡“小神醫”的名頭,也漸漸的打響了。
隻是這樣,宋向文還不滿足。
聽說,上級了解到中國衛生技術人員的情況,對於農民常見病治得少、多發病治不好、急病重病治不了的矛盾很是不滿,安排軍醫院務必要為地方培養一批接受短期培訓的農村醫療工作人員。
宋向文想都沒想,帶著宋南星就去了。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