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固土,亦可增百姓收益,
此為一利。
嚴禁陡坡墾殖,
引導百姓墾殖緩坡之地,
修築梯田,減少衝刷,此為二利。
此法或需十數年方見大效,
然功在千秋!
此所謂‘人不負地,地定不負人’!”
“植被固土”?
“梯田”?
周大人眼中精光爆閃!
這已不僅僅是治水,
而是涉及農耕、民政的方略了!
將治水與民生經濟相結合,
眼光長遠!
尤其是“植被固土”之說,
雖古籍有零星記載,
但從未有人如此明確地將其提升到“治本之策”的高度!
此子見識,竟如此廣博?
這些想法他從何而來?
難道真是天授?
蘇惟瑾越寫越快,
字跡雖因匆忙稍顯潦草,
卻力透紙背,一股磅礴的氣勢透過紙麵散發出來!
“人者,統籌不力,各自為政乃大忌也!
學生以為,治水如治軍,須號令統一,係統籌劃!
當設一總管水利之職,
統籌上下遊、左右岸,
統一調度民力物資。
枯水期疏浚河道,加固險工;
汛期則依據水則預警,分段巡查,
物資預儲於關鍵節點。
何處該疏,何處該堵,何處該分洪泄流,
須有全局之謀,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此所謂‘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江河之上’!”
“係統籌劃”?
“全局之謀”?
周大人隻覺得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這已非簡單的書生之見,
這簡直是在闡述一種全新的組織管理哲學!
將工程管理與軍事指揮相比擬,
強調統籌與規劃的重要性,
這眼光、這氣魄,
哪裡像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書童?
便是朝中久任實務的官員,
也未必有如此清晰的思路!
最後,蘇惟瑾筆鋒收攏,
回歸現實,
提出了幾條極具操作性的具體建議:
如何組織民夫、
如何因地製宜采用不同材料加固河堤、
甚至如何利用冬季農閒開展水利工程,
並粗略估算了所需錢糧人工,
雖然數據粗略,卻顯得異常真實可信。
“……綜上,治水之道,
在於循天時、改地利、聚人和,
三者缺一不可。
標本兼治,方為長久之道。
學生淺見,倉促之間難免疏漏,
然一片赤誠,伏惟大人垂鑒。”
擱筆,輕輕吹乾墨跡。
一篇融合了古代智慧與現代科學管理思維、
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又有具體落實措施的驚世策論,
於此方寸號舍之中,
誕生於一位“奴籍”書童之手!
整個寫作過程如長河傾瀉,
一氣嗬成,中間幾乎未有停頓。
周大人早已忘了掩飾,
就站在蘇惟瑾的號舍之外,
目光死死盯著那卷墨跡未乾的答卷,
臉上的表情從最初的驚訝,
到後來的凝重,
再到如今的極度震撼與難以置信!
他親眼看著這個少年如何從一個紮實的起點出發,
一步步拋出那些聞所未聞卻又發人深省、
甚至直指問題核心的觀點!
這已經不是一篇文章了!
這是一幅宏大的治水藍圖!
一套縝密的行動方案!
一種超越時代的思維方式!
“天才……不!鬼才!國之鬼才!”
周大人心中掀起驚濤駭浪,
幾乎要脫口而出!
他一生閱卷無數,自認慧眼識珠,
卻從未見過如此文章!
如此考生!
這蘇小九,哪裡是什麼奴籍書童?
分明是蒙塵的璞玉,蟄伏的潛龍!
之前的什麼替考、舞弊、奴籍身份……
在這一篇光芒萬丈的策論麵前,
全都顯得微不足道!
可笑之極!
周大人強壓下激動的心情,
深吸了好幾口氣,
才勉強恢複作為學政的威嚴。
他深深地看了蘇惟瑾一眼,
那眼神複雜無比,
充滿了欣賞、驚歎、
以及一種撿到稀世珍寶的狂喜。
蘇惟瑾感受到目光,
抬起頭,對著周大人微微躬身,
神情平靜,既無得意,也無諂媚。
周大人什麼也沒說,
隻是重重地點了點頭,
轉身離開,腳步竟有些輕快,
仿似年輕了十歲。
他知道,今日他破例做出的這個決定,
或許將是他此生最為人稱道的政績之一!
周圍的考生們雖不敢明目張膽地觀看,
但學政大人長時間駐足於玄字柒拾叁號舍前,
以及那位大人臉上掩飾不住的震驚與讚賞,
他們都隱約看在眼裡。
無數道目光再次聚焦於那間小小的號舍,
充滿了好奇、嫉妒與難以置信。
那個張家書童……
他到底寫了什麼?
竟能讓一省學政失態至此?
蘇惟瑾對這一切置若罔聞。
他仔細檢查了一遍考卷,
確認無誤後,便開始著手謄寫。
嘴角,緩緩勾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弧度。
考場,即是舞台。
而他的演出,才剛剛開始。
金手指的鋒芒,已初試啼聲。
這沭陽城,這大明朝,
終將因他的到來,而掀起真正的狂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