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於皇帝的忠誠,要勝於和太子和右相的任何關係。
坐在禦輦之上,李隆基異常滿意的回過身。
很好,功勞記下了。
韋諒也沒有退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就這麼護送李隆基來到了含元殿。
……
含元殿,氣象恢宏。
自從開元以來,這裡就是帝國第一正殿。
在人心當中的位置要在太極殿和興慶殿之上。
韋諒一身綠衣金甲,手按千牛刀,站立丹陛左側,目光默然的看向前方。
大殿之中,右相、兵部尚書牛仙客,刑部尚書、禦史大夫李適之,戶部尚書陸景融,工部尚書裴伷先,還有九寺寺卿,諸侍郎,少卿,朝中四品以上官員全部站立兩側。
左相、吏部尚書李林甫,手捧一隻黑底金絲方匣,神色肅然的遞給高力士,高力士轉身走上丹陛,遞給皇帝李隆基。
禮部尚書席豫,帶著三名禮部官員站在李林甫身後,等待皇帝確定最後的科舉試題。
韋諒目光雖然看不到丹陛之上,但卻能清楚的聽到皇帝翻閱考試試題的聲音。
科舉禮部試,也叫省試,題目並不是由皇帝所出,而是禮部出題之後,一直嚴格保存,在科舉當日,也就是今日,由宰相親領,祭祀太廟之後,然後才交到皇帝手中。
由皇帝確認無誤之後,然後送到考場。
一般,皇帝是不會更改禮部的考題。
當然,偶爾皇帝動心,改一改策論,也是可以的,但皇帝不經常做,因為那樣,還不如皇帝直接殿試。
不過李隆基總共也沒有進行過幾次殿試。
有意思的是在開元二十四年的時候,科舉省試是掌握在吏部手裡的,但因為當時吏部考功員外郎李昂和學生李權在考場爭論,最後皇帝得出,吏部執掌省試,無法德服天下士子,所以將科舉省試,從吏部轉至禮部。
更有意思的,是當年的吏部尚書是中書令張九齡兼任,而那個時候的禮部尚書,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李林甫。
最最有意思的,是李昂在搞砸了吏部省試之後,很快升任禮部侍郎,同樣執掌省試。
後來李林甫執掌吏部,李昂從禮部侍郎調任吏部侍郎,同時在去年病逝。
韋諒站立在含元殿中,神色平靜。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親自感受到朝廷高層政治鬥爭的激烈和風雲詭譎,這些,遠沒有太宗一朝的風清雲和。
這些和丹陛上那位權力欲極重的皇帝,有極大的關係。
“哢”的一聲輕響,李隆基合上了黑匣,然後遞交給高力士,同時說道:“便如此吧。”
李林甫,席豫,還有其他兩名禮部官員同時拱手道:“臣等領旨。”
李隆基的目光從李林甫和席豫身上掠過,落在禮部侍郎韋陟的身上,他認真道:“韋卿,今年的科舉,就都交給你了。”
“臣領旨,謝陛下。”韋陟肅然拱手。
韋諒站在一側,神色莊重。
禮部侍郎韋陟,前相韋安石之子,出身京兆韋氏鄖公房,是整個京兆韋氏在中樞重量級的重臣之一,執掌科舉禮部試。
韋安石是武後末年到開元之前的宰相,由前相蘇良嗣一手推薦,韋安石和韋諒的祖父韋元珪是同族兄弟,所以韋陟實際上是韋諒的同族叔父。
隻不過相比於他們彭城公房,鄖公房和中宗李顯的皇後韋氏是同一房,當年他們好不容易才從李隆基誅諸韋之事中脫身,所以多年來行事,一直謹慎。
韋家諸房子弟也是如此,在長安城中,彼此往來並不是很多,真有什麼事情,也是回城外韋曲祖宅商量。
韋陟這些年因能授試、靈活鑒才,極授李隆基的重視,又因為他和太子府幾乎沒有往來,所以更受信任。
韋諒輕輕低頭,京兆韋氏經曆了韋皇後之事,近些年雖然在崛起,但實際上都在小心翼翼的行事。
韋諒心中一陣歎息,然而即便是如此,在四年後,整個宗族,還是受到了太子府的牽連。
如今,更需小心。
……
丹陛之上,李隆基看著韋陟接過黑底金絲方匣,然後看向一側,開口道:“薛卿。”
薛暢按刀從丹陛左側走了出來,轟然應聲道:“陛下!”
“你帶人護送韋卿和試題到貢院,監護考題。”李隆基一手放在禦案上,淡淡的開口。
“喏!”薛暢拱手,然後朝著兩側招手。
韋諒,薛曲,程若水,裴玄毅四人同時站出拱手。
韋陟的目光落在了韋諒身上,眼中忍不住的驚訝。
韋諒眼底也是如此。
李隆基端坐在丹陛上,滿意的看著這一切。
有功則賞。
有忠則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