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日,太極宮。
皇城,禮部南院,正堂。
火燭豎立四方,照亮整個大堂。
韋諒一身綠衣金甲,神色沉肅的坐在方桌之側,千牛刀懸在腰側隨時可能會拔出的位置上。
方桌中央,放著天寶元年科舉的最後一門考題。
策論。
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算科等諸科策論的題目都在這裡,然後明日公布出去,考生自己抄錄到紙張上。
左千牛衛薛暢紅衣金甲,手持長槊,閉目坐在正堂門前。
門外,天色依舊昏暗。
韋諒,薛曲,程若水,裴玄毅四人分彆坐在方桌的四麵,各自按刀警戒宿衛。
其實,整個貢院,除了他們五人之外,在整個貢院內外,還有大量的龍武軍,羽林軍,金吾衛,禮部的軍卒,京兆府,長安萬年,大量的人手內外盯著。
能作弊的地方,隻有在考棚之內,而不會在他們這間正堂,他們五人隻是象征著是皇帝對科舉的重視。
當然,反過來講,他們五人在這裡,等同於皇帝的目光也注目在整個科舉考場,讓所有人不敢輕舉妄動。
韋諒摸著冰冷的象牙刀柄,目光幽深。
從二月初八開始,他就一直待在禮部貢院裡,外麵一切一概不得相聞。
他不知道李林甫那邊的事情進行的怎樣了。
薩寶府被李林甫派兵封了,少不了要徹查,誰知道能查出多少事情來。
整個長安城,憤怒的李林甫如果要做什麼,除了皇帝,恐怕也沒人能阻止他。
尤其這件事,太子府,還有其他方麵都不會太阻止,免得擔上刺殺宰相的罪名。
反正是波斯大食人居住的薩寶府。
這件案子,還要看李林甫能從薩寶府查出多少線索來。
不過李林甫應該不會明查了,如今的局勢要求他必須將重心轉移到其他地方去。
一個薩寶府,隻要殺的狠些,殺的多些,血腥足夠李林甫對內外交代,鎮壓不安了。
不過這些於韋諒而言,已經沒有關係了。
他這些時日一直在貢院待著,他琢磨著皇帝恐怕有讓他和外麵的事情隔離開來的想法。
和李林甫隔離開來。
同時也對他進行保護,畢竟那些大食人本質人並不是騎兵,而是刺客,萬一他們盯上了韋諒……
韋諒隱隱能感受到李隆基的心中的想法,他在他的心中,已經有了一些份量。
這讓韋諒很滿意。
他的嘴角也閃起一絲笑意。
韋諒輕輕抬頭,思緒卻再度落在了薩寶府。
李林甫的那件刺殺案,如果有證據繼續查下去,這是一回事,但如果他在整個薩寶府,一點證據也找不到,那麼反而印證了韋諒的另外一些猜測。
從那件案子發生到現在,雖說逐漸的、有所突破,但背後藏著的那個人,他的身影,卻也越發的模糊了。
甚至韋諒有種感覺,那個人,他的真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在於離間李隆基和李林甫,而當壽王李琩介入,還有後麵李林甫派人刺殺“三庶人”案被流放的那些人的時候,他的目的已經徹底的奏效了。
李隆基徹底的對李林甫起了懷疑。
到了這個時候,那個人的目的已經達到,皇帝改州為郡不和李林甫商量,就更是明證。
對他而言,他隻需要一個合適的退場。
而韋諒幫他做到了。
或者更直接的說,在無形之間,他們兩人很有默契的一起做到了這一點。
事實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對於這個人究竟是誰,韋諒的心中已經有了一些答案。
這是和最初原本他自己猜測,完全不同的答案。
但如果真的是如此,那就有意思了。
有個人將來會和韋諒一起離間李隆基和李林甫之間的關係,這樣,韋諒行事就能更加隱蔽。
即使將來韋諒做些凶險的事情,也會有人替他背鍋。
收回思緒,韋諒眼底的笑意消失。
他抬頭看向這座冰冷的貢院大殿。
鬥拱層疊,盤龍抱柱。
其實他在這貢院中待著,也不是沒有好處。
其他不說,禮部負責科舉的這些官員,韋諒幾乎認了個遍,而他們也對韋諒認了個遍。
尤其韋諒不僅是韋陟的族侄,他還是太子的內侄,便是皇帝對他也是青眼有加。
不管怎麼說,韋諒和禮部的這些人混了個臉熟。
以後要做什麼,也都能方便一些。
這就是來貢院監督科舉,最直接的好處。
……
“吱呀”一聲,殿門被推開的聲音驚醒了韋諒。
他抬起頭,殿外,不知何時,陽光已經照亮了整個貢院。
一身深緋色官袍的韋陟,還有十幾名禮部官員,神色嚴肅的站在殿外。
薛暢起身,讓開位置。
眾人對著薛暢拱手,然後徑直走進堂中。
等到韋陟帶著一群人走到了方桌之前,韋諒四人才同時站了起來,麵無表情的按刀退開。
一眾禮部官員很是滿意的點頭。
韋陟上前一步,當著眾人的麵,仔細檢查策論考題,見沒有問題,才讓開一步,讓其他人檢查。
等到其他人監察完畢之後,他才對著眾人點點頭,上前取下了上麵的封條,將裡麵的幾封策論取了出來,然後轉身,將他們分給各科的考官。
轉過身,韋陟率先邁步朝著堂外而去,其他禮部官員緊緊的跟上。
等到他們都出去了,薛暢才隨後走出去,韋諒四人也跟著一起走了出去。
科舉的麵貌,頓時出現在眼前。
寬闊的貢院之中,密密麻麻的十幾個考棚並排而列,每一個考棚當中,都有無數的考生棲身其中,度人生大劫。
韋諒站在台階之上,目光掃過整個考棚。
他知道,元載,張鎬,甚至還有岑參,今日都在這考場之中,隻是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看到他……
這個時候,韋陟已經展開手裡的策問,高聲道:“《道德經》曰:‘絕學無憂’,則乖進德修業之教;《列子·力命》曰:‘汝奚功於物’,又違懲惡勸善之文。
孰是孰非,何優何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