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軍官世襲,連普通軍士也是世襲的。
軍人家庭編為“軍戶”,軍戶世代為兵,承擔兵役義務。
換言之,你爺爺是大頭兵,你爸爸也是大頭兵,你自己必須服兵役,還有你兒子、你孫子......
你全家都是大頭兵。
對於普通軍士而言,世襲製是讓他們祖祖輩輩被束縛於奴役地位的枷鎖。
他們看不到未來,打仗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懈怠。
你以為從一個大頭兵崛起成為將軍,真有那麼容易嗎?
兄弟醒醒,現在不是秦朝。
大明軍隊,除了普通軍士,還有另一部分人,他們被賦予“恩軍”的美稱。
所謂“恩軍”,便是一群原本被判死刑的罪犯,朝廷恩典,發配充軍。
朝廷當然考慮到他們會逃跑的可能性,於是,“恩軍”發配,南北互換。
一群南方人,跑到北方當兵,必定水土不服。
那些罪犯又沒有專門習武,而且品行頑劣,完全是被抓過去應付,戰鬥力自然低下。
一大群普通軍士飽受上級剝削,生活過得極為窘迫,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患病無醫、病死無棺。
於是,他們一不做二不休,乾脆直接跑路。
正統三年,兵部統計,全國上下逃亡和陣亡的軍士,足足有120萬餘人。
這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仁宣期間的戰爭可不多,哪怕是“兀良哈戰役”,朱瞻基帶著明軍過去放兩炮就回來了,損失不多。
最搞笑的是,山西巡按禦史李純去暗中抽查某部的時候,發現“應到120人,實到1人”。
這可不是全部壯烈犧牲,而是都跑路了。
大明的百姓生活苦不苦不知道,反正當兵是挺苦的。
......
樊彥不慌不忙的,慢吞吞寫著奏章,五天後才想起來還沒有寄去京師。
二十天後,兵部收到奏章。
“小小瓦剌,竟敢來犯?”兵部尚書鄺埜皺眉不語。
他覺得這件事情挺嚴重的,結合過往來看,瓦剌來勢洶洶,不得不防。
於是,鄺埜立即在第二天的早朝上,稟告萬歲。
“爺爺,平涼府鎮官來信,言明瓦剌侵犯哈密,至此,已俘獲忠順王妻母。”
朱祁鎮聽聞後,他暗暗思考,哈密?是哪個地方?
好像沒有什麼印象。
不過瓦剌,他肯定知曉,畢竟是大明北方勁敵。
“無妨,暫且讓也先蹦躂,日後,朕絕不姑息!”
“可是爺爺,瓦剌崛起,已成定局,明廷必須做好萬全之策,臣建議將麓川兵力北調,抵禦瓦剌。”
王振怒斥:“大膽!竟敢忤逆萬歲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