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閣早就在朱祁鈺的規劃之內,之所以三年後才問世,完全受困於技術。
直到三個月前,音響才被發明出來。
音響的誕生,首先要搞清楚“電磁感應”技術原理。
技術難點在於底座,彆看構造很普通,就是由一塊自然永磁體+兩塊銅板其中一塊銅板中間凸起圓柱體)構成。
眾所周知,自然永磁體一麵n極,一麵s極。
兩塊銅板由於磁場不同分彆是n極和s極),兩物通過圓柱體連接,剛好能貫穿與自然永磁體的ns兩極互通。
如此一來,在孔洞的縫隙中就形成了天然的磁場。
第二技術難點,在於底座上方,由一圈圈銅線纏繞著紙筒。
根據電磁感應原理,通電的導線,就能形成一個環繞導線的磁場,這時候此物就成為電磁鐵。
聲音的高低頻,會直接影響通過導線的電流大小。
這樣一來,電磁鐵和永磁體之間就會出現糾纏、拉扯、排斥等現象,會讓上方紙圈上下左右的發生震動,從而產生不同的波紋頻率。
再通過振動膜也是紙做的)推動空氣振動發出並擴大聲音。
聽起來原理很簡單,實際上,要想製造出來,十分困難。
至於話筒,結構類似,跟音響完全相反的工作原理。
音響是將電信號轉換成聲音,而話筒則是將聲音轉化成電信號,再經過特製的功放設備,就可以互相傳輸。
工部新設的專門研發電力機構,五百人日以繼夜的花了整整三年,才勉強研發出來。
根本原因就是,皇帝給的圖紙,模棱兩可。
朱祁鈺對音響的製造,也不是很清楚,隻能提出一個概念原理,丟給手下去攻克。
在天音閣建造的劇院裡,四周一共鋪設了三十個音響,將環繞音表現得淋漓儘致。
明朝百姓哪裡感受過這種極致享受?
一切改變,都源自科技的進步。
......
由於天音閣的觀感和聽感體驗,都十分新奇,開業首天的第一幕戲劇表演後,直接一炮而紅。
天音閣的營業時間是:巳時9點)酉時17點),夜晚不開放。
明朝也是有宵禁的,從一更三點到五更三點2012412),若有人在宵禁時分在大街上瞎幾把亂逛,無論男女老幼都會遭受笞刑,至少需要臥床幾日才能活動。
為了響應朝廷號召,於是天音閣不會設置夜場。
不像天書閣,全天十二個時辰開放。
天書閣一到宵禁就會關門,隻是不驅趕待店人員罷了,整條街都會有兵馬司官巡邏。
天音閣的表演節目,會提前一周公布出來,讓觀眾們提前預約買票。
開放的第一周大酬賓,暫時是免費的。
到第二周時,很多觀眾被節目勾引得,一天不看就像吸食了五石散一般,渾身難受。
好在,票價不算貴,每人每座隻需200錢。
彆看錢少,天音閣雖然隻有一個大廳,可是能容納下五百人,一場的收入就能達到一百兩,一天演出五場。
當然,天音閣不完全靠賣票賺錢,還有廣告推廣。
舞台的空白處,被合理利用起來,平均每場能發布八條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