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民生凋敝......反正,從李世民開始,對漢武帝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肯定他的軍事貢獻,又否定他的勞民傷財,已然成為一種皇帝口口相傳的政治基調。
陳循、於謙等大臣之所以強烈反對漢武帝入廟,就是擔心朱祁鈺會成為那樣子。
細細一想,壞了,景泰帝和漢武帝,在某些行為舉措上,還真的挺相似的。
他們是真心為了朱祁鈺好,不想看到,景泰帝好不容易通過十年奮鬥,讓大明蒸蒸日上。
到最後,卻因為窮兵黷武,親手將盛世毀掉。
......
如果說,漢武帝還有被誇的成就,那秦始皇放在古代,就是純純的反麵教材。
事實上,在2000年以前的影視作品,秦始皇一直都是負麵形象,通常被塑造成暴虐、多疑、冷酷的封建專製君主。
1986年電視劇《秦始皇》,結局展現其眾叛親離、孤獨病死,符合“暴君不得善終”的公式化演繹。
1996年電影《秦頌》,秦始皇被塑造成冷酷無情的征服者,為統一不惜逼死摯友高漸離)、壓迫百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999年電視劇《荊軻刺秦王》,演員通過癲狂的表現,將秦始皇刻畫為癲狂多疑的野心家,刻意美化“刺秦”的正義性。
你再看看,以前的曆史教科書又是怎麼寫秦始皇的?
直到2001年後,秦始皇的風評,突然就扭轉過來了。
根本原因就是,21世紀考古的重大發現,如裡耶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然後大家震驚的發現,原來傳言兩千多年的秦朝暴政,也沒有那麼不堪呀?
這使得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秦始皇的功績,再加上以前過得太慘,現在終於支棱起來,民眾渴望大國複興,“依法治國”的理念,才有了如今的“千古一帝”,祖龍終得翻身。
在古代,始皇帝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與夏桀、商紂齊名。
再有“二世而亡”太過晦氣,若是有哪個皇帝祭祀秦始皇,就會被下麵大臣拿來說事。隋文帝再次躺槍)
“怎麼?陛下也想二世而亡?”
後世朝代的皇帝,都要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帝王觀,該虛心學習哪些明君?又該對哪些暴君引以為戒。
也許有人會說了,秦始皇的名聲那麼臭,就是那幫儒生故意黑的!他們對“焚書坑儒”懷恨在心!
這種說法就片麵了呀,漢武帝獨尊儒術,讓儒生從此淩駕於百家之上,可是他被後世儒生罵得少了嗎?
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儒生都是無差彆開炮的,一個“焚書坑儒”坑的是不是儒生還另說),不至於讓他們記恨兩千多年吧?
真正將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刻板化的,恰好就是那一群帝王。
雖然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尊號”、“大一統思想”、“三公九卿製”、“文書行政”,被曆朝曆代延續了兩千多年。
傳國玉璽更是成為了人人爭搶,自證正統的天下第一寶物。
可是,我用你的東西,不代表我認可你呀,隻能說明,你的東西真好用。
古代帝王對秦始皇的態度,堪稱“政治pua”的經典案例。
否定前朝,自證正統。漢朝帝王必須通過批判秦始皇的“暴虐”,來強調自身政權“得國之正”。漢朝因自身強大而成為民族文化標簽,後人必須跟著他們一起否定秦朝。
秦朝的“二世而亡”成為曆代統治者的心理陰影。否定秦始皇,相當於劃清界限,暗示“我朝不會重蹈覆轍”。
將社會問題如徭役、苛稅)歸咎於秦始皇的“曆史原罪”,可緩解民眾對當代統治的不滿。事實上,曆朝曆代都有強征民力的行為,他們卻避而不談。後來上位者為了體現正義,就會以此為罪定義前朝失敗,順便把秦始皇拿出來再罵一頓。
秦始皇創立的製度如郡縣製、中央集權)本質上是一種“去道德化的政治技術”,後世帝王心照不宣地使用,但必須通過否定其人格,維持自己的“道德優越感”。
總之,無論如何,秦始皇隻能是壞人,他們就是好人。
這就是秦始皇一直不能進入曆代帝王廟的根本原因。
而朱祁鈺,今天就要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和道德壓力,為秦始皇正名!
當然,這也是他為了“一統天下”,必須走的一步。
......
喜歡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請大家收藏:()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