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雲貴川湘贛的人們,幾乎“無辣不歡”,連炒個青菜都得灑下幾片。
那麼問題來了,這幾個省份的民眾,真的是因為生活的地區冬春濕冷、水汽鬱積不散,夏季多悶熱、潮濕的桑拿天,所以要通過吃辣椒,來保持驅寒祛濕嗎?
這個說法,不太正確。
吃辣是一種痛覺,而不是味覺,是通過刺激神經,造成的一種假性灼燒痛感,完全不具備祛濕的功能。
再說了,同是濕冷、悶熱的華南f3和浙閩地區,也沒見那裡的民眾都喜歡吃辣,難道他們都不需要驅寒祛濕嗎?
回看辣椒的曆史,從萬曆年間傳入。
【其實從生物學基因分析,本土也存在辣椒品種,隻是古人並未發現。】
最初的辣椒,隻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
最早記載的吃辣椒史籍,是清朝中期,《康熙思州府誌》:“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貴省人是最早吃辣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鹽價昂貴。
舉個例子,明朝嘉靖,寧波府的私鹽約每斤30文50文;川蜀因自貢鹽井,私鹽每斤低至10文20文斤。
反觀貴省,當地不產鹽,隻能依賴川鹽、淮鹽輸入,又因為山高路遠,交通極為不便,萬曆年間,官鹽達到每斤100150文,哪怕是私鹽,也要5080文。
《貴州通誌》載:“民苦鹽貴,有終年淡食者”,可見鹽價對百姓負擔之重。
實在沒有辦法,為了活下去,隻能用吃辣去解決缺鹽的寡淡,掩蓋過期食品的異味,還能緩解腿軟乏力、惡心嗜睡的缺鹽綜合症。
可以這麼說,吃辣並非是味覺的追求,而是活下去的無奈之舉。
那身為產鹽地的川蜀,百姓又是因為什麼開始吃辣呢?
原因是1853年的太平軍,讓兩淮鹽路斷絕,然後清政府為了稅收,刻意打壓川鹽。
最早的川菜菜譜《醒園錄》中,121道菜沒有任何辣椒做法,即使到了70年代,官方出版的菜譜裡,川菜還是以鹹甜口味為主。
從古至今,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當地民眾就越不喜歡吃辣。
他們都是在最近的幾十年裡,才慢慢接觸到辣椒。
......
朱祁鈺在現代,就很喜歡吃辣。
所以,當大明船隻的航行距離變遠時,他迫不及待的安排人去尋找番椒。
等辣椒真正傳入之後,他親自寫了菜譜,交給禦膳房的大廚烹飪。
天香閣作為禦膳房的關門弟子,漸漸地,也將各種辣味菜肴納入菜譜。
如今的辣椒,真正成為了未覺的追求。
鹽價,是過去的朱祁鈺,一大政治汙點。
在原本曆史中,“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通過加征鹽稅、提高鹽引價格等政策,實現短時間斂財,以應對北方的危險。
這就導致了,景泰年間的鹽價飆升到40文60文斤的水平,較永樂、宣德時期上漲3050,遠遠高於正統年間的1020文斤。
重活兩世的朱祁鈺,創辦了“天市坊”,鹽稅變得不再重要。
然而,市場上的鹽價依舊居高不下,朱祁鈺實在看不下去,於是置辦了“蒸汽煉鹽廠”。
一夜之間,將30文斤的鹽價,殺到了個位數。
兩淮、兩浙的鹽商,以及各地私鹽販,瞬間破產。
官營商鋪下場,才是管控市場經濟的最優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雲貴川等地的交通問題,朝廷花大價錢聘用當地百姓修路。
這一世的百姓,不再需要通過吃辣椒刺激味覺,來緩解缺鹽的苦痛。
全國五十府的天香閣,同步推出辣椒風味美食。
一開始無人問津,不過總會有先驅者,他們吃得渾身冒汗,好辣好爽的感覺,欲罷不能。
漸漸地,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