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說己罪名。沒有人拜懺不知道你犯了什麼罪?佛陀說的應病與藥嘛,你不能拜一個糊塗懺,拜了半天你要拜什麼?懺什麼?我也不知道。你一定要經過你的審查,知道你的身口意,哦!我可能哪一方麵有問題,我今生才會流轉,那麼要找到自己的過失,把它發露出來,然後嗬責自己。
第三個、立定誓願。發露是針對過去,發願是針對未來,你希望未來怎麼樣,我希望我未來寧舍得生命不再犯罪。先不管做得到做不到,懺悔是理想化的。諸位,懺悔跟受戒是一個道理,說我誓斷一切惡,你做得到嗎,未必!但是你當時必須發這樣的願。你才會得戒體。懺悔也是一樣,你可能以後遇境逢緣又會再犯,有可能。但是你現在不要管這些,你要觀想你,你現在是百分之百的決心,寧舍生命絕對不再犯。你要有一種清淨的願力,這個罪才會滅。
第四個、讀誦禮拜。要有一些懺悔的儀軌,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讀誦等等。一般來說,你選一個懺法,它都會有一些,它都會指導你。
第五個、如教明證。就是我們前麵說的,夢中見好相,這五個重點。
這個事修,至少要一百天才有效果。就是你每一天都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也好,或者是方等懺也好,每天拜一部連續拜一百天。如果見好相,就恭喜你。沒有見好相,休息一下,過一段時間再拜,百日。你拜三個百日,就達到藕益大師說的一年,就可以了。不管你有沒有見好相,你拜三個百日,這個業就算沒有全部乾淨,它也產生不了太大力量。
所以蕅益大師他認為,拜懺以一年;二七、三七乃至一年,這是個很好的一個時間點。一年有些人他很難堅持那麼久,因為你慚愧心很難相續,所以我們把一年切成三塊:百日、百日、百日。百日以後休息一段時間,再衝個百日,再百日。那你如果在某一個百日當中見好相了,那就可以了,就清靜了。
好,我們看事修以後還有理懺:
二、理懺: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恒觀「無性」。
─糅合《業疏》、《菩薩戒懺悔行法》─
這個是很重要的理觀的智慧,配合我們在拜懺的過程。理觀的拜懺是要學習過大乘經論的人,所以他不管什麼方便,他可能是八十八佛、方等懺等等。隨所施為,恒觀無性。
什麼叫無性,簡單講就是業性本空,“業性本空”你們聽得懂嗎?聽得懂,那最好,對,就是沒有真正的罪業,罪業之所以產生果報,是來自於它相續。就是一條念珠,最可怕是中間那根繩子,你隻要把繩子切斷了,這個念珠就撒滿地,念珠就沒有什麼功能了,對不對?罪業也是這樣,它的可怕來自於輾轉相續。
所以業性本空就是說,你可以簡單的觀察,我的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清淨隻是一時的糊塗而造罪,這很重要!我再講一次,我們的生命,你要懺悔清淨,你要達到最快的效果,你要把生命,就是你本來的樣子跟後來的樣子,要把它區隔出來,你千萬不要認為說,你本來就不清淨,那你就很難懺悔了,這樣懂嗎?
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在沒有犯罪之前,其實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所以我的罪業隻是一時的妄想,一時興起,一時的顛倒而已。而這個罪業不會影響到,不會染汙到,我的清淨心,我的心本來是清靜的。而這個清淨心就是你生命反轉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理觀的智慧。
簡單的說就是,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這樣懂嗎?就是說我們心本來清淨,一個鏡子本來是乾淨的,它後來卡很多灰塵。但是鏡子還是鏡子,灰塵還是灰塵,你這個時候不能隻看到灰塵,你要看到灰塵後麵的鏡子是乾淨的。所以你要站在鏡子的角度來麵對灰塵,這樣懂嗎?
站在鏡子的角度麵對灰塵,你這個灰塵才去得掉,你千萬不要認為說,我這個人的本質就是有業障,你的本質有業障,你怎麼懺的乾淨呢?所以這個理觀會影響到你拜懺的效果,非常明顯。你不能站在業障的角度來麵對業障。所以這個理觀很重要。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懺悔業障。
那麼在事修有三個重點:懺悔、皈依、發願。
第一個、你要有個發露的懺悔。
第二個、你一定有一個佛菩薩來做你的懺悔主,有個皈依境。
第三個、你對未來要有期許。
懺悔是針對過去,發願針對未來,你未來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方向。那麼你透過安住一念的清淨心,再修懺法;懺悔、皈依、發願,不管你用方等懺、法華懺,什麼懺都沒關係,拜滿一百天,師父給你保證,就會出現下麵的征兆了,好我們看論文:
乙三、罪滅之相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遝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了凡四訓》─
好,我們透過正確的,觀察自己的身口意罪業的相續,開始發起慚愧心,懺悔、皈依、發願;配合理觀,安住真如。那麼就會有以下的征兆出現,
第一個、或覺心神恬曠。一個人罪業懺悔以後啊,他突然間心情開朗,本來以前覺得,有事沒事就覺得悶悶不樂,突然間心情開朗,看到什麼都很歡喜了,喝一杯開水也很高興,就是你這個人業障消了,突然間從業力裡麵,把你包住的突然打開了。
“或覺智慧頓開”。噢,你現在學習佛法,突然間一聽就懂。什麼無常觀、無我觀,一看就懂,就你那個善根,過去的善根開起來,智慧頓開。
“或處冗遝而觸念皆通”。本來你遇到了人事的乾擾,在過去的情況,你會煩躁不安的,但是業障懺悔乾淨的人,你遇到複雜的人事,內心不會焦躁不安,反而覺得通達無礙,你非常有自信。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這個就更難了,你的惡因緣轉成善因緣,這個人本來過去生是跟你結冤家的,但是你通過懺悔的關係,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氣,反而生起歡喜。那麼到這裡就很不簡單了,你這個人業轉了,這以下就更不簡單了。
“或夢吐黑物”。在夢中排出,不管從嘴巴,不管從各式地方排除黑色的物品,或者洗澡,都可以。
最後,“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一個人懺悔到見佛菩薩,那就不是完全懺悔了。這個要配合念佛功課了,這種能夠懺悔到見佛菩薩,那這種人就不是一般的修行人了,善根都很深厚,懺悔隻是一個助緣。
佛法的修學,它往往是會互相幫助,你本來修懺,結果修懺成功以後幫助你念佛,你看,你能夠在夢中見到佛菩薩,其實佛菩薩很想見我們,佛菩薩能夠進入到你的夢境,表示你們兩個心的磁場,已經感應道交了,所以這個是非常好的。夢到聖人,夢到祖師,在夢中給你開導加持等等。
“或夢飛步太虛”。你發覺你在夢中遊步於太空中,感到身體很輕盈。
“或夢幢幡寶蓋”。前麵的佛菩薩是正報,這是你夢到了佛菩薩的依報,你沒有夢到佛菩薩,但是佛菩薩旁邊那些寶蓋勝相,這些都是功德相。
所以我們可能目的隻是懺悔業障,但是如果你透過一些正確的方法,發願、誦經。你可能不但是懺悔業障,還成就廣大的功德。我們前麵說過,心能造業,心能轉業,這個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因為你不但是隻有心力懺悔而已,你還加上法力的攝受,而且你懺悔過程當中又念佛,念佛菩薩的聖號,又加上佛力的攝受,所以你就能夠有這麼多殊勝的因緣出現。
簡單的講就是,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但是所有的佛法的修學,都要你自己要覺悟。最怕就是你不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裡,然後一天過一天,等到你知道來不及了,最怕就是在這裡。所以懺悔這一科,我們講到它先舍心再舍罪,先有心態的改變,先有慚愧心。透過法門的拜懺,事懺、理懺,最後正式的舍罪,先舍心再舍罪。
好,我們今天先把懺悔這塊,業障先講完,明天開始講魔障。好,有沒有問題?沒問題我們就下課了。
我過去在佛學院做教務主任的時候,有個學生非常優秀,很年輕才二十八歲,那麼那個時候我是教務主任,我帶他們。帶了學前教育三個月以後,就準備要出家了。出家之前都要審查他過去,結果這個年輕人,他在讀佛學院之前,有一個女朋友,結果犯到淫戒的根本。犯到淫戒的根本以後,在戒律裡麵就不能出家了,就障礙出家了,當然是可以拜懺,我就輔導他說沒關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當初的一念的造罪的心,既然你心態反轉了,當然就可以,心能造業,心能轉業。
結果輔導他三個月,都沒見到好相。我就很奇怪,我就把他叫過來,我說你拜了多久了,我拜了三個月。我說你沒見到夢境裡麵,一些各式各樣的見花、見光、洗澡,他說沒有,我說那你是怎麼拜懺的?他說,我就是,主任你叫我什麼時候上殿,我就什麼時候去拜,拜完以後,下課我就下課。
我說你這樣不可以,你心態不具足,把它當做一般的功課,你沒有一種要懺悔的決心。我就把佛菩薩的這三條:思惟業果決定,業果不失,增長廣大。結果他透過思惟,他的慚愧心生起了。我說你繼續拜,你一定要有慚愧心去推動這個法門,這個生命才會反轉,你不是說隻是上去,把它拜完就應付了事了。
結果他心態一改變了,一個禮拜,他就跑來跟我講,說主任,我見好相了,一個禮拜就見好相,見好相不用拜了。我們就安排他受戒。後來,這個人目前在佛教界也是相當有成就的一個法師。
我要講什麼意思,就是說,業障並不是大家想像那麼困難,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虛妄相嘛,隻是因為我們一時的疏忽,讓它展轉相續,但是關鍵是你麵對這個時候,你的心態非常重要。好,我們回答幾個問題。請問如果家中長輩是修,哎,你們這簡體字我看不太懂,找一個人念一下好了,找一個看懂簡體字的。
所以佛教的修學,諸位,它一定是由內而外的,你不能隻是一種形式而已,這樣效果就不好了。
【學員提問】:師父您好,請問如果家中長輩是專修觀世音菩薩的,也有觀念認為,阿彌陀佛是死人或有往生者才拜的,因為他們對彌陀及淨土不了解,因此對阿彌陀佛沒有什麼緣,那麼請問師父,如果他們往生前後,要如何念佛及怎樣才能往生淨土呢?謝謝,弟子上。
【師父回答】:就是說他是主修觀世音菩薩,但是你希望他求生淨土,是吧,那你的長輩有沒有求生淨土的意願,他本身有沒有求生淨土的意願,這很重要。如果他有意願,那念觀世音菩薩是可以往生的,可以透過至心回向,其實他本身的願力很重要。如果他完全沒有願力,那你就是乾著急了。他本身都不想往生,你不可能…,對不對?你要想辦法。
我覺得往生的關鍵在願力,在願力,他有沒有這個意樂,我們的生命隻有兩種情況,一個業力,一個願力,隻有兩種而已,你要麼就隨業流轉,要麼就隨願往生。而業力也好,願力也好,都跟你的心態有關係,這樣懂嗎?跟你修什麼法門是其次。反正你臨命終隻有兩種情況,第一個隨業流轉,第二個隨願往生。往生不會是靠業力的,極樂世界的功德,你就修廣大的布施,都趕不上極樂世界一塊石頭。極樂世界往生是彌陀攝受你才會往生的,不是你修成的。所以跟你修為沒有關係,你是創造感應道交,是因為你的至誠懇切感應了彌陀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佛陀臨終接引,把你帶走。
所以,一個人會往生不是靠你的本事,也不是靠你的資量力,也不是靠你的業力,你的業力隻能把它帶走——帶業往生,都要打包起來。你的往生是靠願力,懂嗎?發願的願,你的願力跟彌陀的本願力感應道交才往生的。
所以,你要做的是什麼?你要想辦法,透過你對淨土宗的了解,讓你的長輩知道他為什麼要往生?因為他彆無選擇,他不往生他就繼續流轉。我們不要講太複雜,你就說某某人,長輩,父親、母親,你就把今生的因緣再過一次,你願意嗎?就今生。諸位,我就問你簡單一個問題,你把從小到大的因緣,人生再過一次,你願意的舉手,今生就好,再過一次。哎,你今生不算太壞哦,你知道嗎,你今生都不願再走一回。
人就是這樣子,好了傷口就忘了痛。所以你必須要知道輪回的痛苦,對不對?而且這個輪回,從末法時代來說,你現在不往生,越來越難往生,因為它整個佛法是末法,末法的勢力是越來越大,你來生遇到法師的檔次,絕對不是今生法師的檔次了,就是來生啟發你善根的法師,水平降低了。第二個、你本身業障又重,而攝受你的法師的水平又低。就是你的病越重,結果這個醫生的水平又差,這就是你的來生。說,我今生遇到了師父也不怎麼樣。是不怎麼樣,你來生更不怎麼樣!你來生更不怎麼樣!
所以你想一想,你今生不把握,來生更難。你知道嗎?叫機會。所以你有時候要把很多事情看清楚。就是說,你今生悠悠泛泛,來生繼續輪回,你來生更難往生了。而這個生死問題不解決,你遲早是到三惡道去。
所以你必須要把很多觀念跟長輩講清楚。就是,拖對你沒有好處,要把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依報、正報講清楚。讓他的心,要能夠怎麼樣——念想西方。善導大師說的,一棵樹,它已經往西方傾倒了,你把它砍斷,它很自然就倒到西方去,對不對?如果他平常想的都是,他念想娑婆,怎麼會往生呢?他心心念念都在想娑婆世界的事情,那念什麼都沒有用了。因為心為業主,它這棵樹往東邊生長,你把它砍斷了,它隻會往東邊倒下去。
所以,改變他的觀念,改變他心中憶念的方向很重要,這個是重點。至於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這個倒不是重點。不過最好,他如果念觀世音菩薩,最好,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最後用十句佛號收尾,就是叫他念十句佛號就好,念了一千聲觀世音菩薩,最後念十句佛號來做一個收尾。下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你好!我家裡想供奉阿彌陀佛像,還有一張小小張的十方佛像,請問師父我是否還可以供奉一張綠度母的佛像呢?謝謝!佛弟子上。
【師父回答】:你要供養什麼我沒有意見,說實在,師父是一個佛教的法師,你供養佛菩薩的像是你自己的選擇,我沒有意見,沒有意見。你們怎麼問了半天都沒有問到今天的課程,那表示你們都聽懂了。
好,回向。向下文長,付在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