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真如本性就不一樣——你的清淨心。你今生是清淨心,來生還是清淨心。隻是你不去依靠它,你不去認同它,我們喜歡跟著五陰的感受在一起。所以真如本性是不變的,那就是真實的,我們把真、妄做一個區彆。
一、真本無陰
好我們看經文,佛告阿難,說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是如此的真實,而充滿了光明。而且這當中又充滿圓滿清淨的功德,真如本性是清淨光明而充滿圓滿功德。所以從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來說,沒有生死輪回,也沒有煩惱業力,乃至於整個外在的虛空,都是因為一念的妄想所變現出來。
那麼這樣子講,五陰不是我們的本來麵目,那是因為業力的變現。所以這個五陰身心,是我們一念精純光明的心性當中,由於一念的顛倒妄想,加上生死業力所變現出來的,就好像演若達多迷頭認影。演若達多是佛世時候的一個人,這個人早上起床的時候他照鏡子。照鏡子,他突然看到自己的頭不見了。隻看到一個黑影,這整個頭的麵目完全消失了。那他就很緊張,其實他頭還在但是他不相信,他不相信他身上的頭,寧可相信鏡子上的影像,就是迷頭認影。他不相信自己的頭還在,因為他看到鏡子上的頭不見了,所以他以為他頭消失了。
就是我們凡夫,本來麵目是清淨光明的。但是輪回以後,由業力變現一個暫時的果報體,我們寧可相信現在的身心世界,而不相信你原始的真如本性,這個就是真本無陰。真如本性本來就沒有五陰,那麼五陰是怎麼來的呢?
二、迷執故有
妄元無因,其實就是一念的妄想變現出來的,所以在妄想中立因緣性。凡夫是在一念的顛倒妄想當中,建立了各種因緣。說你今天富貴,富貴為什麼它暫時的,佛陀的富貴為什麼能夠永恒的富貴?佛陀的富貴跟常、樂、我、淨相應,因為他的富貴是從真如本性開顯,他的本質是不生滅性。我們凡夫的富貴是打妄想打來的。是透過一種布施的妄想,用透過一種想象的學習而來的,不是真如稱性而起的布施。
我們凡夫的因緣都是從生滅的妄想建立的。所以我們的所有果報通通不牢固,因為因地就有問題,我們凡夫的因緣觀是從妄想而建立因緣。你打布施的妄想,所以產生暫時的富貴;你打忍辱的妄想,產生暫時的莊嚴;你打嗔恚的妄想,使令你暫時的醜陋。所以外道迷因緣而建立了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其實因緣也好,自然也好,從佛陀的角度,這都是一種錯誤的分彆。所以阿難,佛陀知妄所起,說妄因緣。佛陀為了恒順眾生的因緣,所以暫時說:諸法因緣生。
三、陰本妄想
眾生的因緣,其實就是一念的顛倒妄想變現出來,所以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在《法華經》上說,佛陀說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隨他說,一種是隨智說。隨他說就是說,佛陀對於眾生根機沒有成熟的時候,不講他自己的知見,隨順眾生的知見。就是說佛陀隨順眾生先講諸法因緣生,各有各的因緣。你因為布施的因緣成就富貴,你因為慳貪的因緣而產生貧窮,怎麼辦?很簡單,改變因緣。你把慳貪的心改成布施的心,這個就是修行。其實這個不是佛陀真實義,因為因緣法是生滅的。
從佛陀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切唯心造。每一個人都是從真如本性當中,一念的攀緣心,從真如裡麵現出各種的影像出來。其實這些影像從成佛的角度,通通要消滅的。諸位,有一天,你要開始成佛的時候,我們現在所有的念頭通通不算,連善念都不算。因為通通是攀緣心,通通沒有用。
一旦一個人到內凡位。我們現在外凡位,到內凡加行位的時候,要入初地之前,他一定要經過破妄顯真,就是徹底的把妄想洗乾淨。為什麼禪宗講,修行不能有善念,不能有惡念,說的是對的。因為凡夫的善念是一種生滅的攀緣心,從成佛的角度是不能用的。當然,我們剛開始標準不要那麼高。所以佛法剛開始先從安樂道先講起,安樂道就講因緣生嘛,那說,哎,雖然都是暫時的,我布施是打妄想,那暫時的快樂好過沒有嘛,是吧。佛陀鼓勵你布施享受幾劫的天界的果報,也好過你在三惡道嘛,是吧。
佛陀他的意思就是說,於妄想中立因緣性,這句話很重要!佛陀的因緣觀是從眾生的妄想安立的。反正你也改不了打妄想的習氣,叫你不打妄想也不可能,對不對?那你要打就打一個好的妄想,你懂嗎?你反正要打妄想是吧,叫你無念也不可能嘛,你反正要打妄想就打極樂世界的妄想,你打布施的妄想,打持戒的妄想,好過你亂打妄想,是吧!其實從真實義來說是,沒有妄想是最高境界。沒有妄想,真如本性顯現出來,那稱性的,那是不生不滅稱性的功德。
他的意思就說,五陰不是好東西。諸位,但是你沒有它也不行,這句話沒有矛盾吧!就是五陰是生死的根本。說,那我不要五陰,你也做不到,你初地之前做不到沒有五陰,所以我們先要怎麼辦呢?諸位,我們現在要講出結論了。我們的態度,對五陰就是借假修真,借而不住。就你不能投入,但是也不能排斥它。因為我們說過,你沒有一個美好的想象力,也擺脫不了現在的五陰,就路還家嘛;我們現在已經搞成這個五陰身心了,你現在把五陰擺脫了,你就永遠離不開五陰了。五陰本來是沒有,但現在已經有了。所以你就正確的麵對它,這就是我們講這個經文的意思。
那麼正確的麵對它,怎麼麵對呢?我們看丙三的破妄顯真,看經文。
丙三、破妄顯真
破妄顯真首先我們看,我們把真如本性跟五陰,用一個簡單的表來做一個相互關係。真如本性是中間這個空的清淨心,五陰就像清淨心穿了五件衣服,這五件衣服可能很漂亮。
如果你前身是一個善的因緣、善的妄想、善的業力,你今生的五陰會非常美好:你會有一個健康美好的色身,你的感受,大部分今生的感受快樂的多——色、受;想陰,你有一個美好的想像力;第四個行陰。你內心當中有一個很好的執著;最後,你有一個很好的倉庫。恭喜你,你從善處而來,你這個身心世界穿了五件漂亮的衣服。
如果不幸,你今生的五陰是醜陋、痛苦的。你有一個不好的,你不滿意的色身——多病、醜陋,或者一個很多痛苦的感受;而且你的想像非常的,你在觀想事情的時候,特彆的能力差;乃至於你有個不好的執著,最後你有一個不好的倉庫。那就是你從惡處來,你穿上五件不好的衣服,但是都沒關係,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從佛法的角度,你一定要把這五件衣服脫掉的,否則你沒辦法修行,沒有一個人可以帶變妄修真的。
所以你一旦講到了生死,你一定要照見五陰皆空,這是必然的。就是,你要對五陰身心全盤否定,然後再重新開始。所有的修學都必須要先破妄,然後再開顯真實的五陰。從真如本性顯現的五陰才是真實的五陰。
我們淨土宗,很多人犯一個很嚴重的盲點,他都不知道。就是說,他知道五陰很重要,他知道想陰很重要,然後呢,然後他用他的想像力,每天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他就試著把自己五陰的方向,把它導入極樂世界,這樣做對不對?對一半。因為他沒有大死一番。就是說,這是一個舊衣服,有過去的味道,按照佛法的角度,因為你本質是妄。
就是說,修行人不可以把過去的習氣,直接用來憶佛念佛,不可以。你一定要先全盤否定,把過去的五陰全部的調伏下來,再重新啟動一個新的憶佛念佛。
沒有一個人,穿上舊衣服再把新衣服往上加的,對不對!所以淨土宗很多人他不破妄。這種情況會有什麼問題呢?臨命終的時候兩種力量。他不破妄隻顯真,就是說,他平常該打什麼妄想,他照打妄想。隻是說在無量的生死妄想中,多了幾句佛號,你懂嗎?它本質是妄想。你看很多老菩薩到了佛堂的時候,念珠拿來一直念一直念一直念,出來以後,該乾嘛還乾嘛,完全一樣。
那麼這種人就變成兩種力量,憨山大師說的——不破妄,隻顯真。他的生死業力也在增長,往生的願力也在增長。你們猜猜看,哪一個力量會大?當然是生死業力大,熟境界。淨土宗很多人忽略一件事情,你在娑婆世界待這麼久,養成很多娑婆世界的習氣跟妄想,它不會自己消失掉。它是你培養出來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你沒有讓它消滅的因緣,它當然還存在。就是說你現在家裡麵有一堆垃圾,你也不把它掃乾淨,你就買一盆花放在垃圾旁邊。那結果呢,結果當然垃圾跟花同時存在,當然是這樣子。
所以你帶業往生,就是說,你沒有讓生死業沉澱,業力是不會放過你的。你臨命終變成拉扯。生死業力在拉扯你,往生的願力在拉扯你,對你臨命終的時候會變成矛盾狀態嘛。兩種力量,哎,怎麼娑婆世界有一個力量在拉你,廢話,你沒有處理,它本來就有生死業力。
很多人不處理厭離娑婆這一塊,他直接攻欣求極樂。這個是有問題的。
所有正確的修行都是雙向,先否定過去,你才可以重新的開啟未來,沒有例外。除非!你這個人過去生修得很好,今生根性生性淡薄,對娑婆世界本來都不執著了。就你前生已經把破妄這一塊修的很好了,這是少數的個案。比方說六祖大師,你看六祖大師也沒有什麼破妄顯真。當然你要找佛教界的特例,很多,我可以找很多特例給你。但是你看看人家前生是怎麼做的。
當然我的意思就是說,諸位,我的建議是這樣,你千萬不要把你觀想成六祖大師,這種是佛教界的少數。你最好把自己觀想成,你是標準的生死業障凡夫——從基礎做起,最好。
我們今天談五陰,就是說五陰有我們過去的煩惱,有我們過去的習氣,有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隻要你要了生死,要脫胎換骨,一定要先把過去的破掉。就是修離相清靜觀,最後再借相修心,再帶動一個新的。如果是走聖道門,那他就是憶念菩提心,建立一個菩提的五陰;如果是求生極樂世界的,那就憶佛念佛,建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五陰。所以一定是有兩個過程,破妄、顯真,這一個情況。
好,那麼我們把五陰,先建立一個基本概念。就是說,結論,來,五陰是不好的東西,但是你現在必須要借它的功能。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在進入五陰魔境之前就要知道,五陰是一切煩惱罪業的根本,但是你生命的反轉還是要靠它,就這樣子。就是帶妄修真,就這句話。
好,我們看講義的下一段。對五陰有一個基本認識以後,我們就可以來破五陰魔境了。乙二、正明五陰魔境。五陰魔境裡麵先看色陰裡的魔境:看丁一的總標。
乙二、正明五陰魔境(分五:丙一、明色陰境;丙二、明受陰境;丙三、明想陰境;丙四、明行陰境;丙五、明識陰境。)
丙一、明色陰境(分二:丁一、總標色相;丁二、彆示魔境。)
丁一、總標色相(分二:戊一、正示色陰區宇;戊二、懸示色陰儘相。)
戊一、正示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色陰對我們產生了區宇,這個區宇就是障礙。就是這個色陰,對我們修真如本性的人來說,開顯真如的功德來說,它有什麼障礙呢?
佛陀講一個譬喻,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一個眼睛很健康的人,但是,他處在一個黑暗的地方,所以他什麼也沒看見。他沒看見不是他眼睛不好,他眼睛好的很。但是你這個環境沒有光明,所以他的眼睛施展不開來。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真如本性因為長時間我們有漏五陰的遮蓋,使令我們心性的光明不能顯現。
這個色陰的障礙,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說德山禪師有一天參訪龍潭祖師,德山禪師就做龍潭祖師的侍者,古代的侍者是要跟師父學習的,他也經常跟龍潭祖師討論佛法、法義。有一天天黑了,龍潭祖師說,要天黑了,你趕緊回寮房休息吧。然後,龍潭祖師就拿一個蠟燭,遞給了德山禪師,說你現在可以回去了。這樣講完的時候,龍潭祖師馬上轉過來,把蠟燭給吹熄。吹熄以後,他本來蠟燭已經交給德山禪師了,德山禪師拿著蠟燭,結果被吹熄了。龍潭祖師馬上問他,汝今見否,你有看到東西嗎?德山禪師當下開悟。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容易被色陰所騙的人。我們在有光明的地方,看到光明,但是當光明消失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看不到東西,對不對?你如果點頭表示你被色陰騙了;其實你看得到東西,你看得到黑暗,你懂嗎?你看得到黑暗,黑暗是一個色相,這樣懂嗎?
就是真如本性是隨光明見到光明,隨黑暗見到黑暗。所以真如本性它不受色陰乾擾。
但是我們習慣被色陰乾擾的人,認為說,哦,有光明我們看得到,在黑暗我們看不到,對不對?其實你真的看不到嗎?其實你看得到,你看得到黑暗,你看到暗相。你看瞎子,他看得到他看不到?瞎子他看到眼前一片黑暗的相狀,他也看得到,你知道嗎?隻是看到是一個暗像而已,這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說,一個人要擺脫動、靜二相,擺脫明、暗二相,這就是色陰,你要突破的。就是我們活在五陰的人了,很容易被這種五陰給障礙、區隔。
好,我們看色陰窮儘的相狀。
戊二、懸示色陰儘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黯,名色陰儘,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如果一個人,他雙目明朗、雙眼明亮,而且看十方看得很清楚。就是你把燈關了,我看得到黑暗;你把燈打開,我看到光明。明、暗二相對我來說,我不再被外境所轉,那你就超越了色陰了。就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明、暗二相了然不生。對你來說,生命沒有什麼黑暗光明的對立了。就是隨緣見一切法,隨光明見光明,隨黑暗見黑暗,所以你已經活在見性,而不是活在眼根的五陰,是人超越劫濁。
這個色陰,如果你一個人經常會被色陰迷惑。就是你喜歡光明,討厭黑暗;你喜歡漂亮,而討厭醜陋;那麼這個地方就埋下一個魔境的禍根,下一堂課會說明。為什麼魔王有辦法去控製你,因為他知道你有這個習氣,你有對立心,你有分彆心。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訓練自己。就是說,光明也好,黑暗也好,對我來說我都見得到,那麼你這樣子等於是先打預防針。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