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攤位上的狐皮泛著淺金光,是剛硝好不久的,還帶著淡淡膻氣。
他身後馬車旁,兩個西疆夥計正捧著本夾著素心手繪琵琶小像的《藍星故事集》翻看。
往西走兩步,滇國藤編攤前已圍滿了人。
滇國的工匠阿木蹲在青石板上,麵前堆著翠綠藤條,正編治水用的藤筐。
藤條在他指間翻飛,片刻就顯出筐底的菱形紋路。
旁邊木牌用炭筆寫著“學編藤筐,不收錢,隻求換個民生故事”。
這是岩木首領特意交代的,說“要跟南齊百姓多學過日子的法子”。
“阿木師傅,這藤筐真能裝石頭堵洪水?”
穿粗布短打的年輕媳婦拎著布料湊過來。
“我家在城南,去年洪水淹了半間屋,要是能編這筐,下次就能自己防洪水了。”
阿木停下手裡的活,遞過藤筐:
“你試試,這藤條泡水裡三年不爛,裝石頭穩得很。”
“我教你編底,你教我你們的技能?”
年輕媳婦立刻點頭,坐在阿木旁邊捏著藤條學。
“我唯一會的,就是醃白菜,這醃白菜呢得用粗鹽,一層菜一層鹽,壓上石頭等半月……”
周圍百姓也圍過來,有的遞藤條,有的問編法,草木香混著說話聲,把攤前氛圍烘得暖融融的。
阿福帶著兩個夥計,正往每個攤位旁掛雙語價牌。
價牌是刷了清漆的杉木板,一麵寫南齊文,一麵寫對應國文字。
他想起上個月做西街模型時畫的各國文字,如今真實價牌掛在攤位旁,心裡有些激動。
“咱們這模型,總算成真了。”
吳嬸的民生湯鋪設在市集中間,粗布帳篷下支著口大銅鍋,綠豆湯在鍋裡咕嘟冒泡,甜香漫開,引得商販們都往這邊湊。
吳嬸係著新做的紅布圍裙,用瓷碗舀起湯,遞到蘇木手裡。
“西疆來的小夥子,快喝點解解乏,這湯加了冰糖,甜著呢。”
蘇木接過碗,仰頭喝了大半,抹了抹嘴道:“吳嬸的湯,入口比草原的奶酒還暖!”
吳嬸又給阿木遞了一碗:“你們教百姓編藤筐,辛苦啦,多喝點。”
“不管哪國來的,吃飽了才好做生意。”
陸襄蹦蹦跳跳從怡紅院過來,手裡捧著疊手繪小卡片。
上麵畫著市集攤位,背麵寫著“好好做生意,天天有飯吃”。
她把卡片遞給蘇木、阿木和金先生,每個攤位送一張,惹得商販們都笑了。
“這小女娃真懂事,這卡片我要貼在攤位上!”
市集的人越來越多,西疆的銅鈴、滇國的藤條聲、高麗的讀書聲,混著吳嬸的吆喝、百姓的笑聲,把西街的晨霧徹底驅散。
時念站在巷口,看著阿福調試價牌、吳嬸遞綠豆湯、各國商販與百姓熱絡互動。
她想起阿福做的西街模型。
那些微縮的攤位、人偶,如今都成了鮮活的畫麵。
她走到高麗書攤前,金先生笑著遞過本譯本:“時老板,多虧你編的民生案例。”
“我回去就跟和書印坊說,再多印些,讓我們高低更多學子讀上。”
時念接過譯本,指尖拂過書頁上的案例,輕聲道: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咱們一起把文化變成了過日子的法子。”
風卷著藤編的草木香、綠豆湯的甜香,落在時念肩頭,也落在西街每個熱鬨的角落。
最後成了文盛之會後,最生動的民生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