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念望著西街儘頭的“文盛之會市集”木牌,忽然明白——
這市集不隻是買賣場所,更是文盛之會的延續、十二國民生共鳴的落地。
是“天下大同”最樸素的模樣。
沒有國界隔閡,隻有手牽手學編藤筐、換書共讀、共飲熱湯的溫暖。
文盛之會的餘溫未散,南齊各州府書坊已掀起藍星文化熱。
那些曾被世家壟斷的典籍、被寒門學子視為“遙不可及”的知識。
隨著《藍星故事集》《藍星詩詞集》的普及,順著驛路與碼頭。
走進南齊的鄉野、市集,將“知識平權”的種子,播撒到南齊每一寸土地。
青州書坊。
文盛之會落幕一月後,掌櫃就把原本擺在角落的藍星書籍挪到正中,木架貼紅紙寫著“藍星贈書增至五百本/月”。
這是寒門學子李二幫忙寫的。
李二穿蹲在書坊後院,給新運的書籍蓋“青州贈書”印章,每蓋一本都對著陽光照照,生怕印油沾了書頁。
“李二,這批書夠五百本了不?”
老周端著熱茶走來,眼裡滿是欣慰。
去年這時,書坊每月隻贈一百本藍星書,還總被世家子弟嘲諷“寒門讀了也沒用”;
如今贈書量翻五倍,來領書的學子、百姓排到了巷口。
李二直起身揉了揉發酸的手腕,笑著道:
“夠了周掌櫃,三百本《藍星故事集》、兩百本《藍星詩詞集》,正好五百本。”
“咱們在城東、城西剛設了兩個藍星讀書角,得儘快送書過去,孩子們還等著讀呢。”
城東讀書角設在廢棄土地廟,李二和兩個寒門學子搭了簡易木架擺書,旁放青石凳。
剛擺好,幾個穿補丁衣裳的孩童就跑進來,最大的不過十歲。
“大哥哥,這書能讀給我們聽不?”
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怯生生問。
她爹是碼頭挑夫,總說“讀書是世家子弟的事”,可上次在書坊外聽李二讀“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記在了心裡。
李二拿起書,翻開第一頁輕聲讀。
孩子們湊在他身邊,都忍不住拍手。
小姑娘忽閃著眼睛問:“大哥哥,我以後也能讀書嗎?”
“能!”
李二摸了摸她的頭,指著書架:
“這些書都是給你們的,以後每天都來讀,大哥哥教你們認字。”
這話讓孩子們歡呼起來,路過的挑夫也停下腳步,眼裡滿是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