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自己小時候想讀書卻買不起筆墨的日子,如今自家閨女終於有了機會。
這正是所有百姓想要的。
王思哲從盛京來到青州之後,就帶寒門學子在各州鄉設讀書角,還為每個讀書角配“民生案例冊”。
把藍星詩詞和故事裡麵的道理講給所有百姓聽。
就像李二,去年還是賣菜郎,靠讀怡紅院贈的《科舉民生參考》中了童生,如今成了讀書角“小先生”,把知識傳給更多人。
往北到衢州,書坊的熱鬨更甚。
掌櫃趙德海站在櫃台後,給絡繹不絕的學子遞《科舉民生參考》新刊本。
扉頁印“民生策論範文”朱字,裡麵用紅筆標注藍星詩詞與青州民生的對應。
比如《觀刈麥》旁寫著“青州賑災時,百姓搶收麥子的場景,可作策論素材”。
這是他跟衢州府衙文書一起整理的。
“趙掌櫃,這新刊本還有嗎?我們村三個學子都要!”
“我家娃去年秋闈沒中,就是因為策論沒寫民生事,今年有了這範文,定能中!”
趙德海笑著遞過三本:“有!放心拿,這陣子印了兩千本,還沒夠賣呢。”
“前兒王主簿來,說今年寒門學子入學率比去年提了兩成,都是靠這書裡的範文!”
漢子剛接書,學子趙生就匆匆進來。
“掌櫃!我這次院試,用《觀刈麥》分析青州賑災的範文,主考官誇我‘懂民生、接地氣’,說我準能中!”
趙德海拍了拍他的肩:“早說了你能行!”
“這書裡的道理,都是時老板和王大人從民生裡悟出來的,比那些空泛的經義有用多了。”
趙生連連點頭,又買兩本,說要帶回去給同村的兄弟。
而盛京怡紅院書房裡,張珂源趴在案上整理各州府書坊賬冊。
賬冊攤開,紅筆標注著各州營收。
青州書坊“本月營收紋銀八十兩,較去年增三成”。
衢州書坊“營收紋銀一百兩,利潤二十兩用於寒門筆墨補貼”。
泉州、高麗等地的賬冊也堆在旁,每本都貼“民生補貼”小紙條。
“念姐,你看這賬冊,”
張珂源把賬冊遞過去,語氣感慨。
“各州府書坊靠藍星文化營收都漲了,可利潤沒留著,全給寒門學子買筆墨、印小冊子了。”
“青州書坊還記了李二等五名學子獲筆墨補貼,衢州賬冊……”
時念接過賬冊,上麵每一筆都透著真切。
像是把各州府的民生暖意,都揉進了這薄薄的賬冊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