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迎出去,見大力領著幾個北徐漁民扛著布包進來,裡麵是剛卸船的帶魚,銀閃閃的透著新鮮。
北徐漁民首領笑著道:
“時先生,這是咱們這次帶來盛京的魚!”
他指了指旁邊的一個大木桶:“這些都是我們當地的漁民感謝您的!”
不遠處的滇國藤編攤前,幾個盛京百姓正圍著買藤筐。
阿木手裡拿著剛編好的治水藤筐,一邊吆喝著熟悉的台詞。
吳嬸湊過去買了個小藤籃:“下次阿木師傅教我們編,給民安做個小藤椅。”
阿木笑著點頭應下,“小事兒,小事兒!”
夕陽西斜,春螺巷怡紅院的民生議事區還很熱鬨。
老漢正跟晚晴說“秋收糧價能不能再穩些”,官吏拿出賬冊,指著“盛京糧鋪與泉州糧點聯動”的計劃。
“定能讓糧價穩在十二文一斤。”
旁邊的蒙學名額登記處,幾個百姓正幫孩子報名。
負責登記的夥計是去年靠贈書中舉的寒門學子,耐心解釋“蒙學免束脩,還管午飯”。
阿福抱著時民安站在模型前,教孩子認“北徐碼頭”“滇國藤編攤”。
民安已經一歲多,穿淺綠小襖,小手抓著阿福的手指,牙牙學語:
“民、民生……平、平安……”
時念走過去摸了摸民安的頭,孩子立刻伸手要抱,嘴裡念叨:
“念、念姑姑……民生……”
不遠處,溫子仁抱著布偶小魚跑過來,拉著民安的手小心翼翼摸著他的頭。
兩個孩子的笑聲混著槐花香,漫過青石板。
望著滿院熱鬨。
吳嬸輕聲道:“這就是咱們當年想要的日子,民生安,百姓笑。”
時念點頭,目光掃過牆上的“怡紅院大事記”。
從“改造青樓”到“文道之地”,從“文盛之會”到“十二國互貿”,每一筆都浸著煙火氣。
樹葉被風拂得輕響,簷角燈籠漸漸亮起來,暖黃的光落在每個人的笑臉上。
這一年後的怡紅院,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
隻有百姓的柴米油鹽、學子的策論稿、十二國的貿易聲……
而這些卻正是“民生為本”最踏實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