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過城西,怡紅院的燈籠次第亮起。
暖黃的光透過絹麵,在青石板上投下細碎的影。
阿福正蹲在地上,指著“十二國貿易模型”給時民安講解。
孩子穿淺綠小襖,抓著模型裡的迷你漁鼓,咿咿呀呀跟著說“民、魚”;
時念站在回廊下,手指撫摸在廊柱上的淺淡刻痕。
這是去年阿福打理回廊時不小心留下的。
風卷著槐花香掠過,混著戲台傳來的弦樂聲,是淺醉在排新戲《民生圖》。
調子經林老改編,融了西疆牧歌與北徐漁調,清泠又溫暖,聽得人心頭發軟。
她忽然想起初穿來時的模樣。
站在怡紅院朱漆大門前,看著門內飄出的脂粉味,滿心迷茫。
一個藍星現代人,要怎麼在南齊青樓活下去?
後來她試著改戲園,把風花雪月的戲換成民生故事。
第一次站在戲台上說那些大話的時候,連姑娘們都帶著懷疑;
再後來推公平交易、去泉州查蘇家舊案,每一步都像走鋼絲。
可當最後她見到怡紅院所有人臉上的笑容時,又覺得所有難都值了。
“念姨姨!你看我寫的字!”
陸襄的聲音打斷思緒,她舉著張宣紙跑過來,上麵是剛寫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是藍星的詩,舅舅教我的,我要教民安弟弟念!”
時念蹲下身接過宣紙,想起第一次在書坊教陸襄寫藍星詩詞的場景。
那時她還認不全字,如今竟能工整寫出王勃的詩。
她摸了摸陸襄的頭:“寫得真好,民安肯定願意學。”
陸襄立刻跑到時民安身邊,把宣紙舉到孩子麵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民安弟弟,跟我念呀!”
時民安眨著大眼睛,含糊地跟著說“知、己”,惹得阿福哈哈大笑。
他抱起孩子坐在模型旁的小凳上,陪著兩個孩子一起念詩。
戲台旁的弦樂聲停了,淺醉走來。
“念姐,排練的差不多了,咱們決定後日首演。”
時念點頭,目光掃過院裡眾人。
吳嬸依舊推著小車給大家夥喂食;
晚晴已經鮮少再登台,大多數時間都在賬房和張珂源一起處理賬務;
淺醉和凝霜接手了怡紅院戲台的管理;
而嬰寧、香巧、玲瓏還有沉碧,四人依舊在戲台上閃閃發光,如今被世人稱作怡紅四姝。
而香巧和陳州……
兩人一直沒有成婚,並非是陳州不願,而是香巧還想要繼續表演。
陳州在經過時念的開導之後,也看清了自己心思。
就像時念說的那樣,他喜歡的香巧,是站在舞台上魅力四射的那個人,不是每天隻知道圍在他身邊討論柴米油鹽的人。
大家雖然覺得可惜,卻都十分尊重兩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