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後,銀杏巷的老銀杏冒出新芽,嫩綠的葉片在陽光下舒展,給青石板路鋪上一層淡淡的陰影。林夕和晨光籌備的畫室終於要動工了,選址在老巷中段一間閒置的老房子裡,推開窗就能看見那棵老銀杏樹。
開工那天,居民們都來幫忙。王奶奶提著一籃剛蒸好的包子,笑眯眯地遞給大家:“吃飽了才有力氣乾活。”李叔扛著梯子,大聲說:“丫頭,牆麵要刷什麼顏色,跟叔說,保證給你刷得平平整整。”林夕看著熱鬨的場麵,心裡暖暖的,晨光握住她的手:“你看,我們的畫室,也是大家的畫室。”
畫室的牆麵最終刷成了米白色,柔和又明亮。林夕在靠窗的位置擺了一張長長的畫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桌上,正好能照亮畫紙。晨光則在角落隔出一個小空間,放了一張書桌和幾個書架,打算用來放醫療書籍和居民的健康檔案。“以後我在這裡看病,你在旁邊畫畫,多好。”晨光笑著說,指尖輕輕劃過書架,“等書架擺滿了書,我們再放一些孩子們的畫。”
裝修期間,林夕每天都會來畫室待一會兒,有時畫一畫窗外的老銀杏,有時整理媽媽留下的設計草圖。這天,她在整理草圖時,發現了一張夾在裡麵的老地圖,上麵標注著老巷幾十年前的布局,還有一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是媽媽的筆記:“銀杏巷的每個角落,都藏著故事,要好好守護。”
林夕拿著地圖,去找王奶奶。王奶奶看著地圖,眼睛一亮:“這是當年你媽媽和傾城媽媽一起畫的!那時她們想做一個老巷的文化展覽,可惜後來沒能實現。”林夕心裡一動,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奶奶,我們現在可以辦啊!把老巷的老照片、老物件都收集起來,在畫室裡辦一個小型展覽,讓大家都能回憶起過去的時光。”
王奶奶拍手叫好,立刻幫林夕發動居民們收集老物件。很快,畫室裡就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有李叔年輕時用過的木工工具,有張阿姨結婚時穿的紅色棉襖,還有孩子們小時候玩過的彈珠和鐵皮青蛙。林夕把這些物件一一整理好,貼上標簽,擺放在畫室的展示架上。
晨光也沒閒著,他利用休息時間,給居民們拍了很多照片,有王奶奶在銀杏樹下澆花的樣子,有李叔在畫室裡幫忙修書架的樣子,還有孩子們在巷子裡追逐打鬨的樣子。他把這些照片洗出來,貼在畫室的牆上,組成了一麵“銀杏巷生活牆”。
畫室完工那天,林夕和晨光邀請居民們來參觀。大家走進畫室,看著熟悉的老物件和照片,都感慨萬千。王奶奶指著那張紅色棉襖,對張阿姨說:“還記得你結婚那天,穿著這件棉襖,在巷子裡走了一圈,大家都來給你道喜。”張阿姨笑著點頭:“當然記得,那天的雪下得可大了,跟今年初雪一樣。”
孩子們圍在畫桌旁,好奇地看著林夕的畫。一個小女孩拉著林夕的衣角,小聲說:“林老師,我也想畫畫,畫我們家的小貓。”林夕蹲下來,溫柔地說:“好啊,明天開始,老師教你們畫畫好不好?”孩子們歡呼起來,畫室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傍晚,居民們漸漸散去,林夕和晨光坐在畫桌旁,看著窗外的老銀杏。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透過葉片灑進來,在畫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你看,媽媽的願望,我們實現了。”林夕輕聲說,指尖撫摸著媽媽的老地圖,“以後,這裡會有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回憶。”
晨光握住她的手,指腹輕輕摩挲著她的無名指:“是啊,我們會在這裡,看著孩子們長大,看著老巷變得越來越好。”他低頭吻了吻她的額頭,“對了,昨天收到沐傾城的郵件,她說她在國外的基金會幫我們聯係了一個老建築保護專家,下個月會來銀杏巷,給我們提一些關於老巷維護的建議。”
林夕驚喜地看著晨光:“真的嗎?太好了!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守護老巷了。”她拿起畫筆,在畫紙上輕輕勾勒出老銀杏的輪廓,“等專家來了,我們可以請他看看媽媽留下的設計草圖,說不定還能有新的啟發。”
夜色漸深,畫室裡的燈還亮著。林夕在畫紙上畫著銀杏巷的夜景,晨光坐在旁邊,整理著居民的健康檔案。偶爾,他們會相視一笑,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畫室裡的時光,安靜又美好,就像銀杏巷的日子,平淡卻充滿溫暖。
幾天後,林夕開始在畫室裡教孩子們畫畫。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有的畫老銀杏,有的畫青石板路,有的畫巷子裡的小貓小狗。林夕把孩子們的畫貼在“銀杏巷生活牆”上,看著滿滿的畫作,心裡充滿了成就感。晨光有時會在旁邊看著,偶爾幫孩子們調一下顏料,或者給他們講一些關於老巷的故事。
這天,孩子們畫完畫,圍在晨光身邊,聽他講老巷的故事。“以前啊,這條巷子裡有一家小麵館,麵條特彆好吃,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隊。”晨光笑著說,“後來麵館搬走了,但是大家還記得麵館老板的樣子,記得麵條的味道。”孩子們聽得入迷,眼睛亮晶晶的,林夕坐在旁邊,看著這溫馨的場麵,拿起畫筆,把這一刻畫了下來。
畫室裡的時光,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留下了許多溫暖的印記。林夕知道,這裡不僅是她和晨光的畫室,更是銀杏巷居民們的精神家園,是承載著老巷記憶和情感的地方。而她和晨光,會一直在這裡,守護著這份記憶,守護著這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