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炒至顏色發黃)、赤小豆一分)
將上述兩味藥分彆仔細搗碎並過篩,製成散劑後混合均勻。取一錢匕的量,用一合香豉,加入七合熱水,煮成稀粥狀,濾去藥渣,取其湯汁來調和藥散,趁熱一次服下。若服藥後沒有嘔吐,可稍微增加藥量再次服用,直至暢快地嘔吐後便停止。但凡有失血情況或血虛的人,不可使用瓜蒂散。
【方解】胸中乃是清陽彙聚之地。各種邪氣侵入胸腑,阻滯陽氣,使其無法宣暢通達,進而導致胸滿痞硬,熱氣上衝,出現煩躁口渴、心中煩悶,有想要嘔吐的感覺。脈象呈現數促之象,這表明是熱邪鬱結;若出現胸滿痞硬,氣向上衝逆至咽喉,呼吸不暢,手足發冷,想嘔卻又吐不出來,脈象呈現遲緊之象,這則是寒邪鬱結。但凡胸中出現寒熱之邪,與氣、飲相互鬱結而引發疾病,想來並非汗法與下法能夠治療,必須使用酸苦湧泄之類的藥物,使邪氣向上湧出,如此上焦得以通暢,陽氣得以恢複,痞硬症狀能夠消除,胸中就能恢複調和。瓜蒂苦寒之性極強,赤小豆味酸,二者相互配伍,能夠疏解胸中的實邪,堪稱吐劑中的上乘之選。
之所以要用香豉汁來配合服用,是借助穀物之氣來顧護胃氣。服用後若不嘔吐,就稍微增加藥量再服,暢快嘔吐後即停止,這是擔憂損傷胸中的元氣。這個方劑的奏效速度,比汗法與下法更為迅速,此即所謂的汗、吐、下三大治法。如今的人不理解仲景、子和的精妙深意,棄之不用,實在令人惋惜!然而,凡是有失血、血虛的人,胸中的氣液已然虧虛,不可輕易使用,特此明確禁忌。
病發於陽,卻反而使用下法,熱邪乘虛而入,因而形成結胸;病發於陰,卻反而使用下法,因而形成痞症。之所以會形成結胸,是因為下法使用過早的緣故。
【注釋】這是對結胸與痞硬成因的全麵闡釋。中風屬於陽邪,所以稱病發於陽。不用發汗之法解表,反而采用下法,熱邪便會乘虛侵入,由此形成結胸。傷寒屬於陰邪,所以稱病發於陰。不用發汗之法解表,反而采用下法,熱邪乘虛侵入,由此形成痞硬。之所以會形成結胸與痞硬,是因為在表症尚未解除時就過早地使用了下法。病發於陰時,沒有提及熱邪入內,這是文字上的省略。然而,病發於陽而誤用下法的,並非不會出現痞硬的情況;病發於陰而誤用下法的,有時也會形成結胸。這實在是因為人的體質各不相同,邪氣有時會從實轉化,有時會從虛轉化。
【集注】張兼善說:風邪入裡就會導致結胸,寒邪入裡就會導致痞證。但這些病症都是由太陽病發展而來,並非其他獨立的陰症、陽症。
患太陽病,脈象浮而動數。浮脈主風邪,數脈主熱邪,動脈主疼痛,“數則為虛”一句,懷疑是衍文)。伴有頭痛、發熱,微微盜汗,卻反而怕冷,這表明表症尚未解除。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致使動數之脈變為遲緩之脈,胸膈內部疼痛拒按,胃中空虛,外邪擾動胸膈,出現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中煩悶不適。這是因為陽氣內陷,胃脘部因而痞硬,就形成了結胸,應當用大陷胸湯主治。如果沒有形成結胸,隻是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汗到頸部為止,小便不利,身體必然會發黃。
【按語】“數則為虛”這一句,懷疑是多餘的文字。
【注釋】患太陽病,脈象呈現浮而動數。浮脈代表風邪侵襲,數脈代表熱邪內盛,動脈則預示著各種疼痛。頭痛、發熱,這是典型的太陽病症狀。熱邪熏蒸於陽分,陽氣虛弱就會自汗;熱邪熏蒸於陰分,陰液虧虛就會盜汗。陰液虧虛本應惡熱,如今反而怕冷,所以可知這並非陰液虧虛導致的盜汗,而是表證未解所出現的微微盜汗。表證未解應當解表,醫生卻反而用攻下之法,使得原本動數的熱脈轉變為遲緩的寒脈。這是因為動數之脈表明表邪正要傳變,因誤用攻下而逆阻於胸膈之中,所以邪氣不再傳變,脈象也隨之改變。體表的風邪,趁著胃中空虛,陷入胸膈,導致疼痛拒按。呼吸短促,氣息不能順暢分布,出現煩躁,心中煩悶懊惱,胃脘部因此痞硬,邪氣徑直從實轉化,從而形成了結胸。按照治法,應當用大陷胸湯主治。如果邪氣沒有從實轉化,沒有形成結胸,隻是頭部出汗,到頸部為止,其他部位沒有汗,這樣熱邪就無法發散。小便不利,濕邪就不能排出,熱與濕相互交合,所以身體必然會發黃。
【集注】成無己說:動數之脈變為遲緩,但浮脈唯獨不變,這是因為邪氣結聚在胸中,影響上焦陽分,脈象不能下沉。
朱震亨說:患太陽病,表證未解就攻下裡證,裡氣已經虛弱。即便見到浮而動數的陽脈,一旦誤用攻下之法,必然會轉變為遲緩的陰脈。胃中空虛,呼吸短促、煩躁不安,這表明虛證已經很嚴重。試問:陽氣內陷,胃脘部因而痞硬,就可以迅速攻下嗎?大陷胸湯的藥力,並不比承氣湯緩和,攻下之後再攻下,難道不擔心會使身體更加虛弱嗎?即使陽病實邪在攻下之後,若胃中空虛,外邪擾動胸膈,心中煩悶不適,也可以用梔子豉湯湧吐胸中之邪。何況太陽病誤下之後,明顯有虛證表現呢?按語)朱震亨所論述的治法,用梔子豉湯湧吐,適用於尚未形成結胸,且是從胸虛有熱轉化而來的情況。如果是從胸虛有寒轉化而來的,不論結胸是否已經形成,那就應當遵循《活人書》中的溫補治法,不可混淆施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方有執說:太陽病的脈象原本就浮,動數之脈也是邪氣傳變的表現。太陽病原本就自汗,這裡說微微盜汗,原本就惡寒,這裡說反而惡寒,這是因為病積留時間久了才這樣。“膈”指的是心胸之間。“拒”是格拒的意思,是說膈間之氣與邪氣相互格拒而產生疼痛。“客氣”就是邪氣。“短氣”是指氣息急促,不能順暢分布。“懊憹”是指心臟被邪氣擾亂而不得安寧。“陽氣”是邪氣的彆稱,因為原本是外來之邪,所以稱為客氣。又因為邪氣原本是風邪,所以稱為陽氣。因為裡氣虛弱而邪氣陷入,所以稱為內陷。從“若不結胸”一句到末尾,說的是病情變化較輕的情況。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掉外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另外研磨)
以上三味藥,用六升水,先煮大黃,煮至剩下二升,濾去藥渣,加入芒硝,煮一兩滾,再加入甘遂末,溫服一升,服藥後若有暢快的瀉下,就停止服用後續藥物。
【集解】方有執說:上焦有嚴重的邪氣,必須采用向下陷泄的方法來平定,所以叫做陷胸湯。平定邪氣、掃蕩賊寇,這是將軍的職責,所以以大黃作為君藥;鹹味能夠軟堅散結,因此以芒硝作為臣藥;能夠貫通上下,破除結聚、驅逐水邪,所以以甘遂作為佐藥。隻有邪氣壅實嚴重的情況,才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如果身體挾帶虛證,或者脈象浮,不可輕易嘗試使用。
患太陽病,反複發汗後又使用攻下之法,導致五六天沒有大便,舌頭上乾燥口渴,傍晚時分稍微有潮熱,從胃脘部到小腹部堅硬脹滿而且疼痛,手不能靠近,這種情況應當用大陷胸湯主治。
【注釋】這是承接上一條,相互闡發其含義,以詳細說明症狀與治法。患太陽病,反複發汗後又攻下,津液因此受到損傷。五六天沒有大便,表明胃腑乾燥。舌上乾燥口渴,說明胃中津液匱乏。傍晚時分出現潮熱,意味著胃熱熾盛。從胃脘部到小腹部,堅硬脹滿而且疼痛,手不能靠近,這是說胸腹部從上到下都堅硬脹滿、結實疼痛,手靠近就疼痛難忍,所以毫無疑問應當用大陷胸湯主治。
【集注】《內台方議》說:“日晡所作”應為“日晡所發”。
方有執說:這是明確結胸證與陽明內實證疑似情況的辨彆方法。“晡”,是指申時下午35點)。“小有”,是微微感覺到有。不大便、燥渴、傍晚潮熱,從胃脘部到小腹部堅硬脹滿而且疼痛,這些症狀都類似陽明內熱。隻是稍有潮熱,不像陽明大熱那樣厲害。所以陽明證必定以胃家實熱為主,隻要還有一絲一毫太陽證存在,都不能歸入陽明證範疇,原因也在於此。
程知說:太陽結胸證兼有陽明內實,所以使用大陷胸湯,這樣胸脅以及腸胃的邪氣都可以被蕩滌乾淨。如果隻瀉下腸胃的結熱,而遺漏胸上的痰飲,那就不符合治療法則了。
吳人駒說:整個腹部之中,上下邪氣都強盛,病症完全屬實的,脈象常常沉伏,不可心生疑慮畏懼,隻要攻下,脈象自然會逐漸顯現。
小結胸病,病位正在胃脘部,按壓時疼痛,脈象浮滑,應當用小陷胸湯主治。
【注釋】大結胸證,邪氣重且熱邪深,病症從胃脘部到小腹部,堅硬脹滿疼痛,手不能靠近,脈象沉實,所以適宜用大陷胸湯,來攻破結聚,瀉除熱邪。小結胸證,邪氣淺且熱邪輕,病位正在胃脘部,堅硬脹滿,按壓時疼痛,不按壓則不痛,脈象浮滑,所以用小陷胸湯來開解結聚,清滌熱邪。
【集注】程應旄說:查看關於陷胸的條文說:心下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又說:心下脹滿而且疼痛。這裡說:病位正在胃脘部。由此可知結胸病不論在心下還是胸上,關鍵在於疼痛與否來區分,所以痞證也有胃脘部堅硬的情況,但不疼痛。
張錫駒說:湯方有大小的區彆,病症有輕重的差異。現在很多人用小陷胸湯治療大結胸症,最終都無法救治,於是就將結胸症歸結為不可治療的病症。卻不知道結胸證不可治療的情況,隻有一兩節所述,其餘的大多是可以治療的,如果不體會領悟經典的旨意,必然會在臨證時推諉責任,貽誤患者性命。
魏荔彤說:小結胸證沒有實熱之邪,隻是有輕微的熱邪並挾帶痰飲致病。所以雖然是結胸,但邪氣不能盤踞在胸的上部,隻是正在胃脘部而已;不能劇烈疼痛,隻是按壓時疼痛而已;診脈時脈象不是沉而有力,隻是浮而輕淺而已;不會堅硬如石,隻是虛軟而有結聚阻滯而已,所以不適合用大陷胸湯,而另外設立小陷胸湯。在高下、堅軟、輕重、沉浮之間,病機與治法已經清晰明了。又說:痞證是陰邪,結胸是陽邪,然而在陽邪中又有大小之分,學習者要仔細分辨。對於凡是寒熱夾雜的病症,如果沒有大實大熱的情況,都應該斟酌使用下法,不可魯莽行事。
小陷胸湯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連一兩)、半夏半斤,洗淨)、栝樓實一枚,選用大的)
以上三味藥,加入六升水,先煮栝樓,煮至剩下三升,濾去藥渣,放入其他藥物,繼續煮至剩下二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
【方解】黃連能清除熱邪,半夏可疏導水飲,栝樓能潤燥並使藥力下行。這三味藥合用,能夠滌除胸膈間的痰熱,解開胸膈間的氣結。雖然藥力不如大陷胸湯峻猛,但也能像突破重圍一樣發揮作用,所以名為小陷胸湯。分三次服用,這是采用緩和的方法來治療上焦病症。
傷寒病六七天,出現結胸,呈現熱實之象,脈象沉而緊,胃脘部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這種情況應當用大陷胸湯主治。
【注釋】傷寒表證未解,誤用攻下之法而形成痞證,這是常見的情況。但傷寒有時也會因誤下而形成結胸,這屬於變證。如今傷寒六七天,結胸並非因誤下而形成,卻出現了這種熱實的症狀。脈象沉緊,這是裡實之脈。胃脘部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這是裡實之證。此為脈象與病症皆為實證,所以用大陷胸湯主治。
【集注】喻昌說:“熱實”二字,將結胸的狀態描述得十分清楚,表明邪熱在胸中填塞充實而不消散。浮緊脈象主傷寒無汗,沉緊脈象主傷寒結胸,這與中風陽邪導致的結胸截然不同,所以此處不提浮脈。又說:陽邪誤下形成結胸,陰邪誤下形成痞證。然而,中風偶爾也會出現痞症,傷寒偶爾也會出現結胸症,這一點也不可不知。
程應旄說:雖說結胸是陽邪內陷所致,但“陰陽”二字是從虛實寒熱方麵來區彆的,並非從中風、傷寒來區分。表熱盛實傳入胃腑,就成為陽明證;表熱盛實不傳入胃腑,而陷入胸膈,就成為結胸證。所以不一定非要誤下才會形成結胸。不因誤下而形成結胸的,必定是其人胸中有燥邪,由於沒有出汗,表邪與之相合,於是形成裡實之證。從這一條所說的“傷寒六、七日”,以及“脈沉而緊”,就可以明白這一點。
汪琥說:有人問,脈象沉緊,怎麼知道不是寒實結胸呢?回答是:胸中是陽氣彙聚的地方。邪熱在胸間結聚,直至胃脘部,堅硬如石且疼痛,那麼脈象不但沉緊,甚至會出現伏而不見的情況,怎麼能因為脈象沉緊就認為不是熱證呢?大致辨彆結胸的方法,以症狀最為準確。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