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經所統攝的營氣和衛氣,是風寒之邪初始入侵人體的兩條途徑。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則會傷害營氣。衛氣性質慓悍滑疾,它統領著氣運行於脈管之外,其作用為疏泄,屬性為陽,邪氣容易侵犯,所以當風邪侵犯時,人就會出汗,這屬於虛邪致病。營氣性質精純專一,它統領著血運行於脈管之中,其特性堅固細密,屬性為陰,邪氣較難侵犯,所以當寒邪侵犯時,人就不會出汗,這屬於實邪致病。冬天固然是寒冷的季節,然而春天殘留的寒氣,秋末提前到來的寒氣,都能使人致病。隻要出現無汗,且實邪的證候表現明顯,就可以稱之為傷寒,並不一定都出現在隆冬時節。
太陽經與膀胱腑相互關聯,從經絡與臟腑的關係來看,經絡屬於表,而臟腑屬於裡。上篇中使用桂枝湯解肌,這是用來治療風邪傷害衛氣在表的病症,但未涉及衛分在裡的情況,所以又設立了五苓散這一方劑,輔助桂枝湯來調和衛分在裡的病變。此篇使用麻黃湯發汗,這是用來治療寒邪傷害營氣在表的病症,但未涉及營分在裡的情況,所以又設立了桃核抵當湯,輔助麻黃湯來攻逐營分在裡的病邪。
至於發汗和攻下的方法如果使用不當,用藥過度就會損傷正氣,使陽氣虛弱;用藥不足則會導致熱邪熾盛,損傷陰氣。陽氣虛弱,就會出現較多從少陰經陰寒轉化的病症,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陰氣損傷,就會出現較多從陽明經陽熱轉化的病症,因為太陽經與陽明經會依次傳變。這就是此篇中又會有四逆湯、承氣湯等治法的原因。凡是風邪傷害衛氣的虛邪致病內容已列於上篇,現在將寒邪傷害營氣的實邪致病內容梳理為中篇,使讀者能夠先在心中領會大概意思,這樣在臨證開方時,自然就不會出現失誤了。
患太陽病,有時已經發熱,有時還未發熱,但必定會怕冷,身體疼痛,出現嘔逆,寸關尺三部脈象都表現為緊象,這種情況就叫做傷寒。
【注釋】這裡所說的太陽病,就是上篇第一條所提到的脈象浮,頭項部拘緊疼痛,怕冷的症狀。營氣,屬於表陰。寒邪,屬於陰邪。寒邪傷人,營氣就會受到侵襲,這是因為它們同屬陰類。已經發熱的情況,是由於寒邪束閉在皮毛,汗孔密閉,陽氣鬱積而產生熱。還未發熱的情況,是因為寒邪剛剛侵入,還沒有鬱積化熱,不久之後就會發熱。怕冷,是因為受到寒邪的傷害,所以厭惡寒冷。必定怕冷,是說無論已經發熱還是尚未發熱,都一定會出現怕冷的症狀。寒邪侵入經絡,所以身體疼痛。胃中的氣機被寒邪向外束閉,不能發散,所以出現嘔逆。寒邪的特性是勁急,所以寸關尺三部脈象都表現為緊象。這是承接上篇第一條論述太陽病,又同時具備這樣的脈象和症狀,就叫做傷寒,以此作為傷寒病的提綱。以後凡是提到傷寒的,都是指這樣的脈象和症狀而言。
【集注】方有執說:“或”,是不確定的用詞;“必”,是肯定的意思。說“或”說“必”,是指發熱的早晚不一定,但怕冷的症狀肯定會馬上出現。
喻昌說:仲景擔心出現怕冷、身體疼痛、嘔逆,又還沒有發熱的症狀,會被誤認為是陰經的病症,所以在篇首就早早揭示這些內容來加以辨彆。
程應旄說:傷寒病寸關尺三部脈象都緊,這與中風病寸脈浮、尺脈弱的緩脈有很大不同。症狀與脈象都符合實際情況,然後才能正確地確定病名,說這是太陽傷寒病,而不是中風病所能混淆的。
魏荔彤說:傷寒和中風同樣都有浮脈,但中風是浮緩脈,傷寒是浮緊脈。陽邪舒展疏散,所以脈象緩;陰邪勁急,所以脈象緊。同樣是在表的浮脈,但一緩一緊,風寒之邪就截然不同了。
患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無汗並且氣喘的症狀,應當用麻黃湯主治。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一條,詳細闡述了病症,並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法。太陽經脈起始於眼睛內角,向上行至額頭,交會於頭頂,入顱內聯絡於腦,再返回出來,彆行向下至項部,沿著肩膊內側,挾著脊柱抵達腰部,下行至足小趾外側端。寒邪侵入太陽經,營血就會凝滯不暢,寒邪所傷的部位,沒有不痛的。營氣受病會怕冷,衛氣受病會怕風,現在營氣受病卻提到怕風,這是因為風動就會生寒,怕冷怕風二者其實是相關聯的,沒有隻怕冷不怕風,或者隻怕風不怕冷的。所以仲景在論述中風和傷寒的症狀時,常常相互提及,由此可知中風和傷寒,不在於怕冷、怕風上區分,而在於症狀的輕重程度上辨彆。無汗,是因為傷寒屬於實邪,致使腠理密閉,即便發熱也不會出汗,不像中風屬於虛邪,發熱時會自汗。陽氣被寒邪遏阻,所以上逆導致氣喘。用麻黃湯主治,是因為它能解表發汗,驅逐邪氣,使正氣恢複。
【集注】成無己說:寒邪會傷害營氣,頭痛、身體疼痛、腰痛,以至於牽連骨節疼痛,這是太陽經的營血運行不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程應旄說:頭痛、發熱,這在太陽病中都較為常見,然而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這是寒邪傷害營氣的表現,如果是風邪傷害衛氣,就不會出現這些症狀。怕風,在太陽病中也都有,但是無汗並且氣喘,這是陽氣被壅遏的表現,如果是風邪傷害衛氣,就不會出現這些症狀。找出相同的症狀,進而區分不同的症狀。
沈明宗說:太陽經的邪氣從皮毛侵入,鬱滯肺氣,使其上逆,所以導致氣喘。而且寒邪主收斂,傷害營氣就會使腠理密閉,所以用麻黃湯來發汗解表。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掉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烤)、杏仁七十個,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皮和尖)
以上四味藥,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少二升,撇去上麵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剩下二升半,濾去藥渣,溫服八合,蓋上被子使身體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熱粥助汗,其餘的護理方法與桂枝湯相同。
【方解】之所以稱為麻黃湯,是因為以麻黃作為君藥。麻黃性溫,味辛且苦,其作用在於迅速升散;桂枝性溫,味辛且甘,其功效在於固護肌表。此症屬於邪氣有餘,所以以麻黃為主藥,必能取勝;以桂枝監製,猶如節製之師。杏仁苦溫,輔助麻黃驅逐邪氣,使上逆之氣下降;甘草甘平,輔助桂枝調和體內並抵禦外邪。藥物服用後進入胃中,在汗孔中運行氣血,將營養輸送到皮毛,這樣就能使毛脈精氣會合,微微出汗,在表的邪氣必定會全部去除,不留餘邪;疼痛停止,氣喘平複,寒熱症狀立刻解除,不需要借助喝熱粥來出汗。煮藥時必須撇去上麵的浮沫,是因為擔心會使人煩躁,因其輕浮之氣,容易導致氣機上逆。方中不用生薑、大棗,是因為生薑的特性是橫向發散於肌膚,會妨礙麻黃的迅速升散;大棗的特性是黏滯於胸膈,會妨礙杏仁的快速下氣,這裡想要使藥力迅速直達病所,稍有遲緩就不夠迅速,橫向發散就無法升散。然而這是純陽的方劑,發汗作用較強,如同單刀直入的將領,使用得當,一戰就能成功;使用不當,就會失控而引發災禍。所以隻能使用一次,不能再次使用。如果發汗後病症沒有解除,就應當用桂枝湯替代。這個方劑是仲景用來開表逐邪、發汗的第一峻猛之藥。平庸的醫生不了解它的用法關鍵在於蓋被取汗,如果不蓋被取汗,就不會峻猛,於是認為麻黃隻能發表,不能治療其他病症。哪裡知道這個湯方與桂枝湯合用,名為麻桂各半湯,可用來調和太陽經留連未儘的寒熱;去掉杏仁,加入石膏,與桂枝湯合用,名為桂枝二越婢一湯,可用來解除太陽經熱多寒少的寒熱;如果陽熱盛於體內,無汗並且氣喘,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可用來解散太陰肺經的邪氣;如果陰寒盛於體內並且無汗,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可用來溫散少陰腎經的寒邪。《金匱要略》中用這個方去掉桂枝,《千金方》中用這個方將桂枝換成肉桂,都名為還魂湯,用來治療邪氣在太陰經,突然中風昏厥,牙關緊閉,氣息欲絕,服用後即可見效,而且都不需要蓋被取汗。由此可知麻黃湯峻猛與否,在於是否蓋被取汗。這是仲景運用方劑的精妙心法,豈是常人能夠窺探知曉的呢!
【集解】王肯堂說:這個方劑麻黃湯)是為元氣不虛的人所設。如果兼有時氣,適宜用十神湯;兼挾暑濕,適宜用正氣湯;兼挾寒邪,適宜用五積散;兼挾熱邪,適宜用通聖散;兼挾食積,適宜用養胃湯;兼挾痰邪,適宜用芎蘇散。按照王肯堂的意見確實很恰當。然而必須是病症兼見表裡,邪氣錯雜,類似傷寒但又不完全是傷寒的情況,才可以在這些方劑中斟酌選用。如果脈象和症狀與麻黃湯、桂枝湯所對應的病症相吻合,自然應當遵循仲景的治法來治療。即使平素元氣虛弱,或者平素有熱,不適合用麻黃、桂枝的,也一定要按照劉完素、張潔古的方法,慢慢地斟酌治療,這樣才不至於誤人。臨床醫生,應當詳細審慎地對待。
吳綬說:凡是傷寒病,寒邪在表,閉阻腠理,出現身體疼痛、拘急,怕冷無汗的症狀,必須使用麻黃這樣辛苦的藥物,開發腠理,驅逐寒邪,使汗出而病解。隻是在夏季炎熱的時候,即便有這些症狀,也應該加入涼藥才可以使用,比如防風通聖散、三黃石膏湯之類。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注釋】傷寒病第一天,邪氣侵襲太陽經,此時脈象應當是浮緊,或者已經出汗,或者還未出汗。如果脈象平靜如常,這表明人體雖患病,但脈象未發生相應變化,說明邪氣不會傳變到其他經。疾病初起時,嘔吐尚未停止,很想嘔吐,或者出現煩躁不安,脈象數急,這表明表邪未解,而體內已經有熱邪生成,疾病有傳變的趨勢。此時適宜用大青龍湯發表解熱,以遏製病勢發展;如果表裡都有熱證,那麼就應當用雙解湯表裡雙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集注】沈明宗說:這是依據脈象來辨彆病症,從而判斷邪氣是否傳變。脈象浮緊,是太陽經的正常脈象,若脈象平靜,就說明邪氣不會傳至其他經。如果很想嘔吐,或者煩躁不安且脈象數急,那麼邪氣向裡傳變的趨勢已經明顯,必然會傳經發病。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注釋】按照常規,傷寒病第二天,邪氣應當侵襲陽明經,第三天應當侵襲少陽經。如果在第二、三天,沒有出現陽明證的不惡寒、反惡熱、身體發熱、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以及少陽證的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喜歡嘔吐、口苦、耳聾等症狀,這表明太陽經的邪氣較輕、熱邪較微,不會傳至陽明經和少陽經。
【集注】程知說:傷寒病第一天在太陽經,第二天在陽明經,第三天在少陽經,第四天在太陰經,第五天在少陰經,第六天在厥陰經,這隻是說一般的規律罷了!其中的變證多種多樣,有隻在一經發病而不傳變的,有越過某經而傳變的,有傳一兩條經就停止的,有發於陽經卻隨即傳入少陰經的,有直接中傷三陰經的,有足經邪熱過盛而傳至手經的,還有因為用藥不當而導致傳變的。大致來說,熱邪乘經氣虛弱時就會傳變,如果經氣充實就不會受邪,也就不會傳變;陽邪強盛就會傳變,陰邪強盛大多不會傳變。所以經典中說脈象平靜為不傳變,脈象數急為將要傳變。又說:足經從足部向上行至胸腹、頭背,主宰著一身的綱領,所以寒邪侵入,就會在其經絡上有所表現。而手經隻在胸部和手部運行,不能主宰一身的綱領。邪氣既然已經侵入足經,必然會傳至手經,所以感受風寒較重的人,不僅頭項疼痛,肩、背、肘、關節也會疼痛。聖人隻提及足經而不提及手經,是因為足經可以涵蓋手經,而手經不能涵蓋足經,並非邪氣不傳至手經。五臟六腑十二條經絡,氣血相互輸送,脈絡相互連通,怎麼會有隻傳足經而不傳手經的呢!又怎麼會有隻傷足經而不傷手經的呢!虞天民說熱邪先傷手經,寒邪先傷足經,其義也可以相互貫通。
程應旄說:傷寒病劃分六經,無非是依據病的深淺來確定範圍。因為皮膚由太陽經所管轄,所以稱為太陽經;肌肉由陽明經所管轄,所以稱為陽明經;筋膜由少陽經所管轄,所以稱為少陽經。所以華佗說:傷寒病第一天在皮膚,第二天在肌膚,第三天在肌肉,第四天在胸部,第五天在腹部,第六天進入胃腑,這隻是就軀殼的層次大概說明病的深淺,而並沒有使用太陽、陽明等名稱。那麼仲景劃分太陽、陽明等經,也是為了劃定界限,用以區分病症。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