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1-2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1-2

辮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1-2(1 / 1)

當脈象呈現浮象時,表明病症在表,可用發汗之法,適宜選用麻黃湯。若脈象浮且數,同樣可用發汗之法,也適宜用麻黃湯。

【注釋】患傷寒病時,脈象若為浮緊,麻黃湯確實是主要方劑。如今脈象為單純浮象或者浮且數,看似不在發汗的常規適用範圍。然而,若觀察患者的病症,都屬於傷寒無汗的表實證,那麼就不妨忽略脈象,依據症狀來判斷,這種情況下也能夠用麻黃湯發汗。此處說“可發汗”,而非明確說“用麻黃湯發汗”,這是在提醒醫生要慎重斟酌。

【集注】方有執說:傷寒的脈象原本應當是緊脈,若不是緊脈而是浮脈,說明邪氣仍在表,並且有向外發散的趨勢。發汗,是為了驅散邪氣,使其向外排出;麻黃湯,就是趁著邪氣有發散趨勢時,助力其向外發散。如果脈象浮且數,這是傷寒病將要傳至裡的表現,但仍需用麻黃湯發汗,原因是要借助寒邪表現於外的浮脈,消散其數象,防止邪氣傳至裡。

程應旄說:麻黃湯是治療寒邪損傷營分的主要方劑,但運用時也應當在脈象與症狀之間相互仔細考量,不能僅僅局限於脈象緊這一點。脈象浮而不緊,看似不符合發汗的條件,但如果觀察症狀,完全符合寒邪損傷營分的表證,那麼就不妨先不考慮脈象,著重詳細查看症狀,若患者無汗,就可以發汗,適宜用麻黃湯。若脈象浮且數,表明邪氣有向裡傳變的趨勢,此時也可以先不看症狀,著重詳細查看脈象,若患者無汗,同樣可以發汗,也適宜用麻黃湯。將這兩種脈象與症狀相互參照,如果脈象浮緊且症狀符合傷寒的表現,兩者都相符,那又何必忌諱使用麻黃湯呢?

劉宏璧說:脈象浮而不緊,怎麼能判斷是表寒實證呢?必須是患者無汗,才可以采用發汗之法。脈象數,怎麼知道邪氣還沒有傳入裡呢?因為脈象同時兼浮,所以可以發汗。

對於太陽病,如果外在的表證沒有解除,脈象呈現浮弱,應當通過發汗來解表,適宜用桂枝湯。

【注釋】所謂太陽病外證未解,意思是太陽病的表證尚未消除。如果脈象是浮緊,那是傷寒導致的表證未解。現在脈象浮弱,則是中風導致的表證未解,所以應當用桂枝湯來發汗以解除表證。

【集注】方有執說:外證未解,就是指頭痛、頸項僵硬、怕冷等症狀依然存在。浮弱脈,是陽浮而陰弱,這表明隻要太陽病還沒有發生傳變,就仍然應當從解表入手,這是在嚴肅告誡不可過早使用攻下之法。

程知說:外證沒有解除,脈象浮弱,即便病程已經很久,也仍然應當通過發汗來解表。但隻能用桂枝湯來解肌,不可誤用發汗力量峻猛的方劑。至於不可誤用攻下之法,那就更不用說了。

傷寒患者經過發汗治療後,病症已經解除,大約過了半天左右,又出現煩躁,脈象呈現浮數,此時可以再次發汗,適宜用桂枝湯。

【注】傷寒之人服麻黃湯發汗後,汗出熱退身涼,病症已得到緩解。但約半天後又覺煩熱,脈象浮數,這表明表邪未完全祛儘,又重新聚集,故而可再次發汗。之所以不用麻黃湯,是因為之前發汗已損耗津液,身體難以承受麻黃湯峻猛的發汗之力,所以改用桂枝湯來發汗。

【集注】方有執說:“傷寒發汗”指的是用麻黃湯發汗。“解”,是病症緩解之意;“複”,即再次。已經緩解了半天左右,為何又出現煩熱呢?這是由於發汗或許未遵循正確方法,或者汗出後未注意避風防寒,致使再次出現煩熱,脈象變為浮數,所以能夠再次發汗。“更”,是改變的意思,即改變之前的發汗方法,因此選用桂枝湯。

喻昌說:使用桂枝湯,一方麵是因為邪氣又侵襲了衛表,另一方麵是營陰已受損傷,無法再耐受麻黃湯。

程應旄說:改變先前的發汗方式,采用解肌之法,雖主要用桂枝湯,但並未違背治療傷寒的原則。

汪琥說:依據仲景的治療法則,脈浮數可發汗,適宜用麻黃湯。然而此條所述情況已用過麻黃湯,所以應當換用其他方劑發汗,適宜用桂枝湯。

若發汗之後,病情並未緩解,反而出現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正氣虛弱所導致的,應當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進行治療。

【按語】“發汗病不解”中的“不”字,或許是多餘的。因為發汗後若病情未緩解,原本就會怕冷,然而要是反而怕冷,這其實是病情有所緩解的表現。病情緩解後出現怕冷,才表明是虛症。

【注釋】患有傷寒的病人,發汗之後病情若沒有緩解,原本就會怕冷,這並非是表虛,而是體表的邪氣仍然存在,此時仍需發汗。但要是發汗後有汗出,病情已然緩解,按常理不應再怕冷。此時卻反而怕冷,並非因為體表有邪氣,而是由於陽氣虛弱,無法衛護肌表,所以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該方中用附子來溫養陽氣,芍藥滋補陰氣,甘草輔助附子和芍藥,既能補充陰陽,又能調和營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集注】方有執說:還未發汗時出現怕冷,是因為邪氣強盛,肌表堅實;發汗之後出現怕冷,是因為邪氣消退,肌表虛弱。汗出之後,主要的邪氣雖然已經退散,但營氣衰微,衛氣疏鬆,此時僅出現怕冷的症狀,所以稱之為“虛”。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製後去掉外皮,切成八片)

把以上三味藥,加入五升水,煮至剩下一升五合,濾去藥渣,分多次溫服。

【集解】程應旄說:傷寒采用發汗之法,原本目的是驅散寒邪。要是表證已解,卻反而怕冷,那就不再是表邪所致。這是因為汗液外泄,致使表氣虛弱,所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芍藥與桂枝搭配能夠發散表邪,與附子搭配則可補益表氣。甘草能調和中焦,從陰分著手,收斂陽氣,陽氣恢複後,虛證自然就消除了。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發汗之後出現怕冷症狀,是因為正氣虛弱的緣故;若發汗後不怕冷,隻是發熱,這是實證,此時應當調和胃氣,可給予調胃承氣湯。

【注】傷寒患者發汗之後,如果出汗且病症得到緩解,就既不會怕冷,也不會怕熱,這樣才算病愈。要是發汗後出現怕冷,這表明是陽虛,應當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但要是發汗後不怕冷,反而發熱,這是胃中有實邪的表現,應當用調胃承氣湯來清瀉裡熱、調和胃氣。

【集注】方有執說:發汗後不怕冷,說明患者體表衛氣尚且強盛。如果隻是發熱,津液耗損,胃中乾燥,這就是“實症”。應當調和胃氣,因為燥熱積於胃中形成實症。所以用調胃承氣湯來瀉除實邪,而方中的甘草起到在瀉下之中調和的作用。

程知說:發汗後怕冷,表明營氣和衛氣都虛弱;發汗後不怕冷而隻發熱,說明津液枯竭,胃中燥熱結實。所以需要用調胃承氣湯來通利津液、清瀉裡熱。然而,這裡說“當”“與”,似乎是在提醒醫生要謹慎考慮,不可輕易用藥,以免進一步損傷津液。

調胃承氣湯方見陽明篇。

當脈象呈現浮緊時,按照常理,患者通常會伴有身體疼痛的症狀,此時適宜通過發汗的方式來解除病症,選用麻黃湯較為合適。然而,如果尺部脈象遲緩,就不能采用發汗之法。為何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此時營氣不足,體內血分虧虛。

【注釋】脈浮緊,這是寒邪侵襲並損傷營氣的典型脈象表現;身體疼痛,是寒邪傷害營氣所引發的症狀。從脈象與症狀綜合判斷,屬於表實邪證,所以應當運用發汗的治法,麻黃湯即為適宜的方劑。但要是寸關部脈象浮緊,而尺部脈象呈現遲緩之態,就絕對不能發汗。原因在於,這種情況反映出患者平素營氣不足,體內血液量少。由此可以明確,若脈象並非寸關尺三部皆緊,也就是陰陽脈象不一致時,切不可貿然發汗。

【集注】方有執說:尺部脈象主要用於判斷人體陰分的狀況,脈象遲緩代表正氣不足。營氣主管血液的運行與滋養,而汗是由血液所化生。當尺脈遲緩時不宜發汗,主要是擔心發汗過度會進一步損耗血液。

張璐說:若出現尺脈遲緩的情況,不可使用麻黃進行發汗。此時,應當多次少量地給予患者小建中湯,以調和其身體機能。若經過調和後,邪氣自行解除,那麼就無需再發汗;若邪氣仍未解除,也可適當增加藥量,讓患者蓋好被子微微發汗,這樣也是可行的。

發汗之後,若患者仍感身體疼痛,且脈象呈現沉遲之象,此時宜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組成的新加湯來治療。

【注釋】發汗後,若身體疼痛,同時脈象表現為浮緊或者浮數,這表明發汗不夠徹底,體表的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此時仍然需要通過發汗來解表,使用桂枝湯較為適宜。但如果發汗後,不僅身體疼痛,而且脈象變為沉遲,這說明患者的營衛處於虛寒狀態,因此,應當使用桂枝新加湯來溫補營衛,以改善症狀。

【集注】成無己說:當表邪強盛時,人體會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而當人體血虛時,同樣也會感到身體疼痛。脈象浮緊,說明邪氣亢盛;脈象沉遲,則意味著血虛。對於邪氣強盛的情況,治療應當著重祛除邪氣;而對於血虛的情況,就需要補充正氣。

喻昌說:這裡所說的脈沉遲,指的是寸、關、尺六部脈象均呈現沉遲之象,這與單純尺脈遲緩有著很大的區彆。尺脈遲緩,通常表示患者平素體質虛弱;而此處的沉遲脈象,是在發汗之後新出現的虛弱表現。所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將芍藥和生薑的用量各增加一兩,以增強祛邪之力;同時加入三兩的人參,用來補充正氣。將其命名為“新加湯”,就是為了明確表明,這並非是桂枝湯的常規應用方法。

汪琥說:對於身體疼痛且脈象沉遲的症狀,如何判斷它並非中寒症呢?需要明確的是,此症狀是在太陽傷寒經過發汗治療後,身體疼痛依然沒有停止,並且脈象轉變為沉遲,這與中寒症的表現是不同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桂枝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碎)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六味藥,加入一鬥二升水,用小火慢煮,直至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分多次溫服,服用方法與桂枝湯相同。

【方解】該方以桂枝湯為基礎,增加芍藥、生薑的用量,並加入人參。發汗之後出現身體疼痛,這是營衛虛弱且不協調的表現,故而選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之所以加倍使用生薑,是因為脈象沉遲,表明營分有寒;加倍使用芍藥,是針對營氣不足、血分虧虛的情況;加入人參則是為了補充正氣。桂枝與人參配伍,可使氣血充足,全身各部位得以調和;人參與桂枝相伍,能夠通行內外,既補益營陰,又增強衛陽,如此,表虛導致的身體疼痛自然能夠痊愈。

患者出現發熱、頭痛症狀,脈象卻反而呈現沉象,如果病情未見好轉,且伴有身體疼痛,此時應當溫通其裡,適宜使用四逆湯。

【按】在“身體疼痛”之後,依理應當有“下利清穀”四字,如此才與“當溫其裡”的文意相符。參考《傷寒論》太陰篇所提及:傷寒患者被錯誤地使用下法後,出現下利清穀不止,同時伴有身體疼痛,此時應當緊急溫通裡氣,使用四逆湯。此處雖未提及誤用下法,但脈象反而沉,顯示裡有寒象,推測可能是原文有所脫漏。

【注】患者發熱、頭痛,這是典型的太陽表症。正常情況下,脈象應當為浮,然而現在卻反而呈現沉象,此為太陽表證兼見少陰裡脈的征象。對於太陽與少陰表裡皆寒且無汗的病症,應當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發汗解表。若用藥後病情沒有改善,且沒有出現下利症狀,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來調和。但如果出現下利清穀的情況,即便身體疼痛的表症尚未解除,也不能再使用發汗之法,而應當溫通裡氣,使用四逆湯。這是為了防止陽氣從陰寒而化,進而出現厥逆、亡陽等變證,切不可因認為病在太陽經,就忽視溫通裡氣的重要性。

四逆湯方見少陰篇。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開局玉女宗,被仙子挑走當人丹 出獄後,我醫聖身份曝光了! 百歲修仙:從激活純陽聖體開始 江湖舊夢,劍影梅香 鎮龍棺:天命守村人的九幽覺醒 我真沒想當訓練家啊 代嫁王妃修仙記 被逼自刎,嫡女重生撕婚書覆皇朝 開局吹首大出殯,修仙大佬全震驚 開局婚配,我靠廚神係統名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