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1-3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1-3

辮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1-3(1 / 1)

傷寒之症,若經過發汗,或催吐,或攻下等治法後,七八日病情仍未解除,邪熱鬱結於裡,出現表裡皆熱的情況。患者時常出汗且惡風,極度口渴,舌上乾燥並伴有煩躁,想要飲用數升水,此時宜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按語】“傷寒”二字之後,應當有“若汗”二字,因為發汗較催吐、攻下更易損傷津液。“時時惡風”,應當是“時汗惡風”,若不是“汗”字,而是“時時惡風”,則表明表證未解,此時白虎湯是禁用的。《傷寒論》中提到,發熱無汗、表證未解者,不可給予白虎湯;口渴想飲水且無表證者,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研讀經文的人仔細玩味,自然能夠明白。

【注釋】傷寒患者,經過發汗、催吐或者攻下之後,七八日病情仍未緩解,致使邪熱鬱結在裡。患者時而出汗且惡風,這是鬱結的熱邪在表尚未解除;極度口渴、舌上乾燥且煩躁,想要飲用數升水,這表明鬱結的熱邪在裡已經十分明顯。所以說表裡都有熱,適宜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因為白虎湯能夠在外解除肌表之熱,在內清除裡熱。加入人參,是由於經過汗、吐、下之後,津液耗損,正氣虛弱,借助人參來益氣生津。

【按語】大青龍湯主治太陽病表裡俱熱,表證居多而裡證較少,所以患者不口渴。白虎湯主治陽明病表裡俱熱,裡證居多而表證較少,所以患者極度口渴。如今患者大渴、燥熱煩躁、時而出汗且惡風,這表明熱在陽明經又兼有太陽經病症。之所以使用白虎湯,是因為陽明裡熱的症狀較多,而太陽表熱的症狀較少。如果患者無汗且微微口渴,那麼就是太陽表證居多,即便表裡大熱,也應當使用大青龍湯。

【集注】喻昌說:研讀此條原文,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已經需要仔細斟酌。隻因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能解除,何況又出現大渴飲水的症狀,怎能不以清熱為當務之急呢!

程知說:表熱,指的是身體發熱;裡熱,指的是體內有熱。由於經過汗、吐、下之後病情未緩解,所以邪氣乘虛鬱結形成裡熱。正因為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能解除,出現惡風的症狀。患者大渴,大量飲水,表明裡熱熾盛,怎能不用白虎湯迅速解除熱邪呢。石膏味辛性寒,能夠清除裡熱,兼能發散表熱。隻因在汗、吐、下之後,所以必須加入人參來顧護正氣。

汪琥說:使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扶助正氣,以分解內外的邪熱。總之,這個方劑隻適宜正氣虛弱而邪氣輕微的患者;如果邪氣強盛,就不敢輕易加入人參。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陽明篇

發汗之後,脈象呈現浮數,伴有煩渴症狀,宜用五苓散主治。

【按語】在“脈浮數”之後,應當有“小便不利”四字。如果沒有這四個字,那麼煩渴就屬於陽明內熱導致的口燥煩渴,是白虎湯的適應症。而當伴有小便不利的煩渴時,才是太陽經腑水熱瘀結所導致的煩渴,屬於五苓散的適應症。況且,若無小便不利的症狀而使用五苓散,就會犯過度耗竭津液的禁忌。在《傷寒論》太陽上篇中,類似這樣的證候有好幾條,隻有其中一條提到水入即吐,水液無法下行,所以沒有“小便不利”的表述,但這條應該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釋】“發汗已”,表明太陽病已經經過發汗治療。脈象浮數,可知邪氣仍然在表。如果小便通利而出現煩渴,這是邪氣初入陽明,胃中有熱,屬於白虎湯證。如今小便不利且煩渴,這是太陽腑病,膀胱蓄水,是五苓散的適應證。所以使用五苓散,按照正確的方法服用,能夠外疏表邪、內利小便,使表裡之症都得以解除。

【集注】方有執說:“已”是指發汗完畢,並非說表證已經解除。煩渴的原因是膀胱蓄水,津液不能正常運化,所以用四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術)來利水;脈象浮數,說明外表之邪尚未解除,所以憑借一味桂枝來調和營衛,這就是五苓散能夠表裡雙解的原因。

傷寒患者,發汗後出現口渴症狀,宜用五苓散主治;若不口渴,則宜用茯苓甘草湯主治。

【注釋】這是對上一條內容進行補充,針對或渴而不煩,或煩而不渴的情況,分彆給出不同的治法。傷寒發汗後,脈象浮數,汗出且煩渴,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主治。這裡隻說“汗出”,是省略了其他症狀的表述。如果渴而不煩,表明水飲之邪盛於熱邪,所以同樣用五苓散主治,通過利水來化生津液。如果既不煩也不渴,說明裡無熱邪。僅有脈象浮數、汗出、小便不利,這是營衛不和的表現,所以用茯苓甘草湯來調和表證並利水。

【集注】鄭重光說:傷寒原本無汗,這裡的汗是因為發汗而出。上一條是煩且渴,這一條隻是渴而不煩,裡證相對較輕,但治法並無不同;如果連渴也沒有,那就表明體內沒有燥熱,裡證較少而表證較多。所以用桂枝湯的三分藥量,五苓散的一分藥量,體現以三分解表、一分治裡的意思,改名為茯苓甘草湯,這是桂枝湯與五苓散的變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一兩,炙)

以上四味藥,加入四升水,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

【方解】這個方劑是仿照桂枝湯與五苓散兩方的組方思路,精簡用量而成。因有脈浮數、汗出的表證,所以以桂枝為主藥。去掉大棗和芍藥,是由於存在小便不利的裡證,擔心大棗、芍藥的滯斂特性會對小便不通暢的情況不利。五苓散去掉白術、澤瀉、豬苓,是因為患者不渴不煩,體內水飲不多,隻需通利小便即可痊愈,擔心用藥過於燥濕滲利會損傷陰液。

【集解】汪琥說: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這兩個方劑,都是針對太陽經標本同時發病,兼顧表裡的方劑。什麼是標呢?太陽之經就是標。什麼是本呢?膀胱之腑就是本。經在表,本在裡。五苓散證中,邪氣已經入腑,表證已經很輕微,所以方中隻用桂枝這一味藥來主治表證,其餘四味藥都是主治裡證的。茯苓甘草湯證中,邪氣還在經,裡證較少,所以方中用茯苓這一味藥來主治裡證,其餘三味藥都是主治表證的。

脈象呈現浮數,按照常規治法,應當通過發汗使病痊愈。但如果誤用攻下之法,導致患者出現身體沉重、心悸的症狀,此時就不能再使用發汗之法,而應等待患者自行出汗,病症才會解除。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尺部脈象微弱,這表明裡氣虛弱,需要使表裡之氣都充實,體內津液自然調和,這樣便會自行出汗,疾病也就隨之痊愈。

【注釋】傷寒病在未發熱時,脈象多為浮緊,這是寒邪強盛的表現。已經發熱時,脈象多為浮數,這是熱邪強盛的表現。這兩種情況都適宜用麻黃湯發汗,病即可痊愈。如果不發汗而誤用攻下之法,沒有造成嚴重變證的,必定是患者平素裡氣充實。所以隻會出現因未發汗導致的身體沉重的表證,以及因誤下導致的心悸的裡證,此時不可再發汗,應當等待其表裡自然調和,自然汗出病就會解除。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未發汗導致表實,誤下導致裡虛,尺部脈象微弱,表明表裡不協調,所以病不會立即痊愈。必須等待裡氣也充實,與表氣平衡,平衡就會調和,調和後陽津與陰液自然相互和諧,所以就會自然汗出而病愈。使裡氣充實的方法,就是下一條所說的使用小建中湯的方法。

【集注】喻昌說:這也是先建中焦而後發汗的變通治法。要知道仲景說過:尺部脈象微弱的,不可發汗。又說:尺部脈象微弱的,不可攻下。這無非是通過脈象來推斷人體津液狀況的精妙旨意。所以即便誤用攻下後,脈象雖仍為浮數,本應立即發汗的,也一定要仔細審察其尺部脈象,不可輕率行事,就是這個道理。

張璐說:誤用攻下後出現身體沉重、心悸,即便脈象仍然浮數,也不可再發汗。如果尺部脈象微弱,說明裡陰素來虛弱,尤其要警惕。脈象浮而數,表明熱邪已經很盛,即將出汗,現在誤用攻下之法,所以出現身體沉重、心悸,應當用小建中和調其津液,汗出後病就會痊愈。

傷寒病二到三天,出現心中悸動且煩躁的症狀,宜用小建中湯主治。

【注釋】傷寒病才二至三天,還未經發汗或攻下等治法,就出現心悸與煩躁,必然是患者平素中氣虛弱。此時即便有表證,也不可發汗。因為心悸表明陽氣已經微弱,心煩表明陰氣已經虛弱,所以用小建中湯先健運中焦,同時調和營衛。

【集注】王肯堂說:傷寒二三日,出現心中悸動且煩躁的,用小建中湯主治。傷寒脈象弦細,屬於少陽病,不可發汗,若發汗就會出現譫語,這是因為胃不和導致煩躁與心悸。大致來說,先煩躁而後心悸的屬於熱證,先心悸而後煩躁的屬於虛證,治病一定要探求其根本原因,就是這個道理。

程應旄說:由此可見,陽氣入陰必定有先兆,善於治病的人,應在其尚未發生時就及時杜絕。心中悸動且煩躁,表明裡氣虛弱,陽氣被陰氣所侵襲。小建中湯能補虛和裡,穩固中州,以滋養氣血為主。雖然悸動與煩躁都是小柴胡湯證中可能出現的症狀,但在傷寒二三日時,裡證未必都具備,此時小柴胡湯並不適宜。

魏荔彤說:建中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使用建中湯後,若審察發現表證仍在,那麼仍應當發汗,因為中焦已經健運,即便發汗陽氣也不至於虛脫。若審察發現邪氣已傳至裡,就應當攻下,因為中焦已經健運,即便攻下陽氣也不至於下陷。這就是所謂的病情急時先從治標著手,病情緩時則從治本入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六味藥,加入七升水,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加入膠飴,再用小火加熱使其消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嘔吐的患者不可使用建中湯,因為其味甜的緣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方解】這個方劑,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將芍藥用量加倍並加入膠飴。之所以名為“小建中湯”,是指通過小劑量用藥來建立中焦之氣。由於中焦之氣雖虛,但表證尚未解除,不敢使用大補之法,所以仍用桂枝調和營衛,加倍芍藥並加入膠飴,以調補和建立中焦。不采用喝稀粥並溫覆取汗的方法,是因為其用意重在治療心悸與中焦虛弱,而非著重於解除傷寒表證。中焦之氣得以建立,營衛自然調和,津液得以生成,汗出後病症就能解除,悸動與煩躁也可消除。所謂嘔吐患者不可使用,是指凡是患有嘔吐病症的人都不可用,因為擔心甜味會助長嘔吐。

傷寒患者,脈象出現結代,且伴有心動悸的症狀,宜用炙甘草湯主治。

【注釋】所謂心動悸,指的是患者自覺心下跳動不安,心慌且無法自我安定。若是因發汗或攻下等治療後出現這種情況,多為虛證;若不是因汗下所致,多為熱證。若伴有口渴想飲水、小便不利的症狀,屬於水飲內停之症;若伴有手足厥冷及腹瀉的症狀,則屬於寒證。如今患者患傷寒,並非因汗下而出現心動悸,又沒有水飲、熱證、寒證、虛證等其他表現,僅依據結代這種顯示陰血不足的脈象,就選用炙甘草湯主治,這是因為患者平素氣血衰微,難以承受寒邪侵襲,所以脈象不能連續正常搏動。此時即便傷寒表症尚未解除,也暫且不予顧慮,而應將補養中焦、滋生血液、恢複脈象作為當務之急,以通行營衛為主要目的。

【集注】成無己說:脈象跳動過程中出現停頓,停頓後能自行恢複跳動的,稱為結脈;停頓後不能自行恢複跳動的,稱為代脈,這是由於氣血虛弱衰敗,無法連續維持脈象運行所致。

程知說:這又是為主張補益之法的人確立的變通治法。稱“傷寒”,表明還有邪氣尚未解除。心主司血液,脈象出現結代、心動悸,這是血虛且真氣無法連續相接的表現。所以要用峻補陰液的方法來生成血液,同時通調陽氣以驅散寒邪。因為沒有陽氣,就無法統攝微弱的陰液,所以方中使用桂枝湯去掉芍藥,並以清酒浸泡藥物。以此在真氣即將斷絕之際挽回真氣,在脈象微弱之時避免寒邪內侵。通過學習小建中湯,而後知曉傷寒病有補陽的方劑;通過學習炙甘草湯,而後知曉傷寒病有補陰的治法。

程應旄說:這裡又從脈象來論述,邪氣留滯凝結稱為結脈,正氣虛弱衰敗稱為代脈。傷寒患者出現這樣的脈象,再加上心動悸,這是真氣內虛的表現,所以使用炙甘草湯,以滋養陰液、安定血脈、調和營衛為主要治法。又說:太陽病的變證,大多屬於亡陽;少陽病的變證,兼屬於亡陰,這是因為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營陰受到損傷的緣故。使用炙甘草湯,以調和營血、滋養陰氣作為治療方法。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四合院:開局爆錘眾禽 靈泉空間,荒年帶娃找首長爹認親 入獄三年,歸來仍是大佬! 扶唐 哄我婚前試愛?閃婚哥哥死對頭他才後悔 法修散噠 末日堡壘:我有一顆火種之心 毫無存在感的我混在驚悚遊戲 北域戰記 攻略對象而已,難道哥哥們都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