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部痞悶,按壓時呈現儒脈,其脈象在關部呈現浮象,這種情況適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
【按語】“濡”字前麵應當有個“不”字。如果按壓時感覺柔軟,那就是虛痞,滋補都來不及,怎麼會有用大黃來瀉下的道理呢?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一條,相互對照以進一步說明。按壓時感覺柔軟,隻是氣機痞塞罷了。如果胃脘部痞悶,按壓時不柔軟,這就是可以攻下的熱痞。然而其脈象,關部不是沉緊而是浮,說明所鬱結的熱邪也比較淺,不可以用峻猛的藥物攻下,所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
胃脘部痞悶,而且又有怕冷、出汗的症狀,適宜用附子瀉心湯主治。
【注釋】胃脘部硬滿疼痛,是結胸症。硬滿但不疼痛,是胃脘部痞症。胃脘部痞悶,又出現怕冷、出汗的症狀,這不是表證未解,而是表陽虛弱。所以用大黃、黃連、黃芩瀉除痞證的熱邪,用附子溫養表陽,使外寒內熱得以兼顧治療。其用藥的精妙之處尤其體現在用滾開如麻的沸水浸泡大黃、黃連、黃芩,片刻後絞榨去掉藥渣,再加入單獨煮好的附子汁。用意在於瀉除痞熱的力量稍輕,扶助陽氣的用意更重。
【集注】方有執說:痞證本是陰邪內伏,虛熱向上凝聚而成,又出現怕冷、出汗的症狀,由此可知表陽虛弱,陽氣不能起到護衛作用。瀉心湯固然是用來清熱、消除痞證的,加入附子,大概是想要收斂汗液,固護陽氣。黃芩與附子同用,更能體現出表裡兩解的功效。
李中梓說:用大黃、黃連、黃芩的苦寒,清中焦之熱並滋養陰液,用附子的辛熱,溫通經脈、固護陽氣。寒熱藥物相互配伍使用,攻邪與補正同時進行而不相互違背,這就是仲景用藥的奇妙之處,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程應旄說:這一條應當與“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一起對照研讀。那條用桂枝湯,是因為發汗後汗沒有出透,起初的怕冷症狀沒有消失,所以屬於表氣不和;這一條加附子,是因為已經出汗,怕冷症狀曾經消失,現在又出現怕冷、出汗的症狀,所以屬於表陽虛弱,必須在這些相同與不同之處仔細研讀。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開,另外煮取藥汁)
以上四味藥,將大黃、黃連、黃芩切碎,用滾開如麻的沸水二升浸泡,片刻後絞榨去掉藥渣,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患者出現腹瀉,一天腹瀉數十次,食物不能消化,腹中腸鳴作響,胃脘部痞塞堅硬而且脹滿,乾嘔,心煩不能安寧。醫生看到胃脘部痞塞,認為病邪沒有除儘,又再次用攻下之法,結果痞塞的症狀更加嚴重。這不是熱邪結聚,隻是因為胃中虛弱,外來邪氣向上逆行,所以導致胃脘部堅硬,這種情況適宜用甘草瀉心湯主治。
【注釋】不管是傷寒還是中風,隻要表症沒有解除,總體原則是不應該使用攻下之法。醫生反而用攻下之法,可能會導致痞症,或者引發腹瀉。現在這位患者因為誤下的緣故,一天腹瀉數十次,水穀不能消化,腹中腸鳴,這是邪氣趁著裡氣虛弱而引發腹瀉。胃脘部痞塞堅硬而且脹滿,乾嘔,心煩不能安寧,這是邪氣內陷,胸中正氣虛弱,邪氣向上逆行所致。像這樣既有痞證又有腹瀉,表裡同時患病的情況,按照治法應當用桂枝加人參湯來表裡雙解。醫生僅看到胃脘部痞塞,就認為病邪沒有除儘,再次用攻下之法,結果痞塞症狀更加嚴重,由此可見,這種痞症不是熱邪結聚,也不是寒邪結聚,而是因為誤下導致中焦虛弱,邪氣向上逆行,陽氣內陷,陰氣凝聚所形成的痞症,所以用甘草瀉心湯來緩和急迫的症狀,調和中焦。
【集注】沈亮宸說: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症,都是誤下損傷正氣導致的。生薑瀉心湯症,是因為飲食問題;大黃瀉心湯證,是因為內熱;附子瀉心湯證,是因為外寒。病症既然不同,用藥也各有差異。
喻昌說:腹瀉伴有不消化的食物,腹中腸鳴,嘔吐心煩,都是誤下導致胃中空虛的緣故。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是熱邪結聚而再次攻下,痞塞的症狀必然會更加嚴重,所以又特彆指出是胃中虛弱,外來邪氣向上逆行,以揭示病因。
程應旄說:仲景為了使熱邪結聚這一疑難問題易於理解,所以特意揭示出胃中空虛、外來邪氣向上逆行的原因,以表明不是熱邪結聚。因此用辛溫藥物來調和陽氣,抑製外來邪氣,使其不能向上逆行;用苦寒藥物清肅邪氣,徹底清除外來熱邪,使其不會滯留。這樣一來,邪氣與正氣互不乾擾,陰陽相互調和,閉塞的狀態就會轉為通暢。
汪琥說:患者一天腹瀉數十次,那麼胃中的東西已經排泄殆儘,怎麼能不虛弱呢?何況醫生又再次攻下,痞塞症狀更加嚴重,越發可以知道這不是實症。如果是實症,應當說胃脘部堅硬而且疼痛,而不是堅硬而且脹滿。僅從這個“滿”字,虛實病症就一目了然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魏荔彤說:前一條因為怕冷出汗,陽氣隨著汗液外泄而在體表,擔心陽氣在體表散失,所以用附子來回陽;這一條重點在於胃虛,陽氣在中焦虛弱,所以用甘草、乾薑來補益陽氣;這也是表裡分彆治療的緊要事務。而通過固護陽氣作為瀉除邪氣的根本,其用意是一致的。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三兩、半夏半斤洗淨)、大棗十二枚擘開)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再煎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解】該方以甘草命名,取其和緩的意思。使用甘草、大棗的甘味,來補益中焦的虛弱,緩和中焦的急迫;用半夏的辛味,來降逆止嘔;用黃芩、黃連的寒性,來瀉除因陽氣內陷而產生的痞熱;用乾薑的熱性,來驅散因陰氣凝聚而產生的痞寒。既能緩和中焦、降逆止嘔,又能瀉除痞證、消除心煩,是寒熱藥物並用的方劑。
傷寒患者出汗,表證解除之後,出現胃中功能失調,胃脘部痞塞堅硬,噯氣帶有食物腐臭氣味,脅下有水氣,腹中腸鳴,並且腹瀉,這種情況適宜用生薑瀉心湯主治。
【注釋】傷寒患者出汗後表證解除,若剩餘邪氣轉屬陽明,出現胃脘部痞塞脹滿、硬痛、不大便的症狀,必然是患者平素胃中燥熱,因而形成裡實之證,這時攻下是可行的。如今這位患者平素胃虛,再加上脅下有水氣,即便沒有誤下,餘熱也會乘虛進入體內,導致胃中功能失調,水穀不能正常運化,所以胃脘部痞塞堅硬,噯氣帶有食物腐臭氣味。水氣不能正常運行,所以腹中腸鳴、腹瀉。用生薑瀉心湯主治,其用意重點在於消散因水氣停留而形成的虛痞。
【集注】喻昌說:篇章中論述結胸症以及痞症的根源,提到胃中空虛。這裡說胃中不和,是因為未經誤下就導致胃中處於空虛狀態。所以隻說不和,然而不和就足以形成痞證,胃氣所關聯的方麵如此重要啊!
程知說:這是針對汗出之後,未經誤下,出現胃脘部痞塞堅硬,水飲聚結的情況所確立的治法。表邪雖然解除,但必須胃氣通暢調和,才能完全恢複健康。汗出表症解除後,胃中功能失調,飲食積結,所以胃脘部痞塞堅硬。中焦不能正常消化穀物,所以噯氣帶有食物腐臭氣味。脾胃虛弱不能製約水液,所以脅下有水氣旁流。腹中腸鳴,是因為水飲衝擊發出聲響,腹瀉導致清濁不分。所以在瀉心湯中,以生薑為君藥來消散水氣,采用再次煎煮的方法,是取其藥性熟軟而能和胃。
程應旄說: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損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人體的陽氣,在不同部位各有其主宰作用。有衛護體表的陽氣,是周身營衛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出現汗出漏泄不止、怕冷、身體疼痛的症狀;有腎中的陽氣,是下焦真元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出現發熱、頭暈目眩、心悸,身體震顫,甚至想要撲倒在地的症狀;有膻中的陽氣,是上焦心氣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出現雙手交叉按在胸口、耳聾以及奔豚氣的症狀;有胃中的陽氣,是中焦水穀化生的主宰,這種陽氣虛弱,就會出現腹脹滿、胃中功能失調,進而形成胃脘部痞症。雖然這些都是在發汗後出現的,但救治失誤時,必須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症狀,了解犯了何種錯誤,再根據相應的治法進行治療,不能僅憑汗出過多損傷陽氣這一句話,就一概而論、不加區分地處理。
生薑瀉心湯方
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三兩、黃連一兩、生薑四兩切碎)、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八味藥,加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後再煎,煎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解】之所以名為生薑瀉心湯,其意義重點在於消散因水氣停聚而致的痞症。生薑和半夏能夠消散脅下的水氣,人參和大棗用以補益中焦脾胃的虛弱,乾薑和甘草可以溫煦裡寒,黃芩和黃連能夠瀉除痞證所生的熱邪。該方具備了針對體虛、水停、寒凝、熱結等多種情況的治法,對於胃中功能失調、腹瀉所導致的痞症,又怎麼會不能治愈呢?
傷寒病五六天,出現嘔吐並且發熱的症狀,這表明柴胡湯的適應證已經具備。然而醫生卻用其他藥物攻下,若柴胡湯的症狀仍然存在,就應當再次給予柴胡湯。這種情況雖然已經攻下,但還不算治療失誤,服藥後患者一定會出現全身熱氣蒸騰,繼而振栗發抖,之後發熱出汗,病症隨之解除。如果出現胃脘部脹滿而且硬痛的症狀,這就是結胸症,應當用大陷胸湯主治。如果隻是脹滿而不痛,這就是痞證,此時柴胡湯就不適合使用了,而適宜用半夏瀉心湯。
【注釋】結胸證若兼陽明裡實的,是大陷胸湯的適應證;若兼陽明未形成裡實的,是小陷胸湯的適應證。痞硬證若兼少陽裡實的,是大柴胡湯的適應證;若兼少陽未形成裡實的,是半夏瀉心湯的適應證。如今傷寒病五六天,出現嘔吐、發熱,這是邪氣傳至少陽經的病症。既然柴胡湯的症狀已經具備,卻不用柴胡湯和解,反而用其他藥物攻下,這是錯誤的。如果柴胡湯的症狀仍然存在,這種情況雖已攻下,但還未造成嚴重失誤,就應當再次給予柴胡湯,服藥後患者必定會全身熱氣蒸騰,接著振栗發抖,然後發熱出汗,病症得以解除。這是因為攻下之後正氣虛弱,病解時大多呈現這樣的狀態。如果攻下後出現胃脘部脹滿而且硬痛,這就是結胸症,大陷胸湯當然是適宜的;如果隻是脹滿而不痛,這就是虛熱之氣上逆導致的痞症,即便還有嘔吐、發熱的少陽經症狀,柴胡湯也不適合使用。按照治法應當治療痞證,適宜用半夏瀉心湯主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集注】成無己說:如果攻下之後陽邪傳入裡,就會結聚在胸中形成結胸證,因為胸中是陽氣接受邪氣的部位。陰邪傳入裡,就會停留在胃脘部形成痞症,因為胃脘部是陰氣接受邪氣的部位。
程應旄說:雖然都用瀉心湯,但症狀中有嘔吐,那麼功效就側重於滌除水飲,所以用半夏來命名方劑。稱為瀉心湯,是因為病在胃脘部這個清陽所在的位置,熱邪挾雜水飲,尚未形成實證,所以要清熱滌飲,使胃脘部的氣機得以通暢,上下自然就不會有阻滯,陰陽也就能夠自然交互。然而關鍵在於胃,所以還要補胃的虛弱,以此來斡旋氣機,這與實熱進入胃中而瀉除其蓄積脹滿的情況,有很大的區彆。痞證雖然是虛邪,卻是表氣入裡,寒邪已經化熱。寒邪雖已化熱,但熱並非實症,所以用苦寒藥物來瀉除熱邪,同時佐以辛甘藥物來補益虛損,不必專門攻痞,痞症自然就會消散。所以在一個方劑中,寒熱藥物相互配伍使用,如果是陰寒導致的痞症,與陽氣鬱滯無關,或者即便鬱滯但還未化熱,瀉心湯的治法就不能一概應用。
汪琥說:少陽病誤下後,邪氣處於半表半裡,在陰陽之間,所以會出現痞結症。人身以膈為界,膈以下屬於陰,膈以上屬於陽,少陽經處於清道且介於膈之間,也屬於半表半裡。由此可以證明,少陽病誤下後,邪氣乘虛入裡,結胸症和痞症就是這樣區分開來的。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三兩、乾薑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後再煮,煎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