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太陽病兩天,反而出現煩躁症狀,醫生卻反而用熨背的方法治療,致使病人大量出汗,邪熱隨著大汗入於胃中,胃中的津液枯竭,就會出現煩躁,必然會發生譫語。經過十多天後,病人出現振顫、戰栗,而後自行下利,這是疾病將要解除的表現。原來病人從腰以下沒有汗,想要小便卻解不出,反而出現嘔吐,又想解小便,腳下感覺怕風,大便乾結,按常理小便應當頻數,卻反而不頻數,等到大便排出量多之後,頭部突然疼痛,這時病人足心必然發熱,這是因為胃氣下行的緣故。
【注釋】太陽病無論是中風症還是傷寒症,兩天時本不應出現煩躁,現在反而煩躁,這是因為不能出汗而致煩躁,屬於大青龍湯的適應症。不用大青龍湯發汗,反而用火療熨背的方法,迫使大汗出,火邪入胃,胃中有熱,津液枯竭,那麼煩躁、譫語就必然會發生。十多天後,邪氣與正氣相互對峙,相持日久必然相爭,相爭就會出現振顫、戰栗而後病解,然而病解如果不是通過出汗或下利,邪氣就無從解除。如果自行下利,這是疾病將要從裡解除的表現;如果自行出汗,這是疾病將要從表解除的表現。現在過了十多天,病人沒有自行下利,卻有想解小便而解不出,反而嘔吐,又想解小便的症狀,這是裡證沒有解除;沒有自行出汗,且下身無汗,腳下怕風,這是表症沒有解除。裡症沒有解除,大便必然乾結,小便應當頻數卻反而不頻數,由此可知水液停留在胃中,時間久了腸道必然滋潤,那長時間積聚的大便自然會大量排出而病解。等到大便排出量多之後,即使小便仍然解不出,各種病症還沒有解除,病人頭部突然疼痛,這表明裡證已解而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表證沒有完全解除,是因為用火療迫使出汗,而腰以下沒有出汗,這是上部的表證已解而下部的表證未解。所以會有小便解不出及其他下焦的病症。現在雖然裡證已解,但病人頭部突然疼痛,這是表證的餘邪上逆所致。足心必然發熱,是裡證的餘熱向下流的緣故。穀氣,就是胃氣,是說胃中的熱氣隨著大便向下流。這些病症都是由於錯誤地使用火療而導致病情變化,難以用固定的常規來處理,應當診察疾病是因何種錯誤治療所導致,然後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就可以了。
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大汗淋漓,脈象呈現洪大的情況,可再次給予桂枝湯,按照先前的服用方法。如果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通過出汗必定能夠解除病症,適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注釋】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大汗淋漓,疾病卻沒有解除,脈象洪大。如果伴有心煩口渴,那麼表明表邪已經傳入陽明經,這屬於白虎湯的適應證。如今脈象雖然洪大但沒有心煩口渴的症狀,那麼說明表邪仍然在太陽經,應當再次給予桂枝湯,按照先前的方法服用。再次服藥後病症仍未解除,如果症狀像瘧疾,一天發作兩次,雖然病邪較輕,但終究還是被風寒之邪所困擾,不通過出汗必定不能解除病症,所以適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微微發散發衛氣與營血的汗。之所以不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是因為已經出現過大汗出的情況。
【集注】方有執說:服用桂枝湯後,症狀轉變為大汗出,脈象轉變為洪大,這是風邪多寒邪少,風邪想要散去卻被輕微的寒邪牽製,兩者都不能解除,從而出現寒熱如同瘧疾的症狀。桂枝二麻黃一湯,是著重解除風邪而相對較輕地驅散寒邪。
桂枝二麻黃一湯藥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去除蘆節,十六銖)、甘草一兩二銖)、杏仁去掉皮和尖,十六枚)、生薑切成片,一兩六銖)、大棗掰開,五枚)。
以上七味藥,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黃一到兩沸,去掉上麵的浮沫,放入其他藥物,煮取兩升藥汁,去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兩次。
【集解】張璐說:仔細查看這個方劑的藥物組成,與麻黃桂枝各半湯沒有不同,隻是藥物的重量稍有差異,然而病症的治法就有了區彆,由此可見仲景在藥量多一點少一點的細節上,都絲毫不馬虎。
患有太陽病,已經八九天了,症狀如同瘧疾,出現發熱怕冷的情況,發熱的時間多,怕冷的時間少。患者沒有嘔吐症狀,大小便也基本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如果脈象微弱且和緩,這是疾病將要痊愈的表現;如果脈象微弱並且怕冷,這表明陰陽都虛弱,不能再用發汗、攻下、催吐等方法治療;如果患者麵色反而出現發熱的紅色,這說明疾病還沒有要解除的跡象,因為不能微微出汗,身體一定會瘙癢,適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注釋】太陽經的營氣和衛氣都受到損傷,風邪多而寒邪少的病症,持續八九天,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發熱多而怕冷少。患者不嘔吐,小便清長,這表明裡氣調和,沒有受到邪氣侵犯。雖然有將要痊愈的趨勢,但一定要仔細觀察患者,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一天兩三次輕微發作。再診察脈象,如果脈象微弱而且和緩,就知道邪氣已經衰退,正氣即將恢複,表裡將要調和,這才是疾病將要痊愈的表現。如果脈象微弱但不和緩,說明正氣還沒有恢複,仍然怕冷,表明邪氣還沒有衰退,疾病還不能自行痊愈。但由於之前已經用過發汗、催吐、攻下等方法,導致表裡都虛弱,就不能再用發汗、攻下、催吐等方法了。脈象微弱且怕冷,說明表裡都虛,那麼麵色應當蒼白,如今麵色反而發紅,這是還有餘邪鬱滯在體表,不能通過微微出汗來宣發陽氣,所以麵色發紅、身體瘙癢,疾病還沒有要解除的跡象,適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微微發汗,來調和營衛之氣,疾病自然就會痊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集注】吳人駒說:這裡不單純使用桂枝湯,而是兼用麻黃,是因為患者麵熱、身體瘙癢,邪氣在輕虛浮淺的部位,隻有麻黃能夠透達病邪。
桂枝麻黃各半湯藥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生薑一兩)、甘草炙,一兩)、麻黃去除蘆節,一兩)、大棗掰開,四枚)、杏仁去掉皮和尖,二十四枚)。
以上七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一到兩沸,去掉上麵的浮沫,放入其他藥物,煮取一升八合藥汁,去掉藥渣,溫服六合。
脈象浮而遲緩,麵部發熱泛紅且伴有寒戰、身體抖動的,六七天的時候應當出汗而病解。如果反而持續發熱,那麼病愈就會延遲。脈遲緩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不能出汗,患者身體一定會感到瘙癢。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一條,闡明麵部發紅、身體瘙癢的原因。體表陽氣虛弱,所以脈象浮而遲緩;邪氣鬱積不散,所以麵部發熱泛紅;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正邪相互抗爭,所以出現寒戰、身體抖動。到了六七天,邪氣應當衰退,此時應該出汗而病愈。如果反而發熱,這表明邪氣尚未衰退,所以病愈的時間會延遲。脈遲緩,意味著正氣不能戰勝邪氣,陽氣微弱而邪氣鬱積,身體一定會瘙癢,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通過發汗來宣泄邪氣。
【集注】程知說:這是在講陽虛不能出汗的脈象。脈象浮說明邪氣在肌表,脈象遲緩表示陽虛,陽氣鬱積而不能發散,就會出現麵部發熱泛紅。正氣與邪氣相互抗爭但不能使邪氣外出,就會出現身體寒戰、抖動。到六七天,邪氣在經傳變已儘,應當是出汗病解的時候,卻不能出汗,反而發熱,那麼病愈必定延遲。這是因為陽虛不能引領汗液外出,熱邪浮在肌膚表麵,必然會導致身體瘙癢。
患有太陽病,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發熱的情況多,怕冷的情況少,脈象微弱,這是體內陽氣不足的表現,不可使用發汗的方法,適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
【注釋】太陽病出現發熱怕冷,發熱多、怕冷少,這是營衛同時受病,風邪較多而寒邪較少。如果脈象是浮緊,或者脈象浮數,表明表有陽邪鬱積熏蒸,屬於無汗且熱多的實邪,用大青龍湯發汗就可以。如今脈象呈現陽微陰弱,這是虛邪的脈象,即便存在無汗、熱多的實邪,也不能再用大青龍湯發汗。因為脈象微弱,說明沒有典型的太陽表脈,所以不能再用大汗法。然而既然有不發汗、熱多寒少的表證,麻黃、桂枝、石膏這類藥物終究不能少,所以隻適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這種輕劑,使患者微微出汗,以解肌表之邪並調和營衛。
【集注】喻昌說:這也是風邪多寒邪少的病症。“無陽”這兩個字,仲景的表述不止一種,“無陽”是體表無陽氣、體內無津液的統稱,所以要以不可再發汗為戒。但如果不發汗,風寒之邪終究不能解除,所以用桂枝湯劑量的二份來治療風邪,用越婢湯劑量的一份來治療寒邪,才是合適的方法。
汪琥說:“不可更汗”這四個字,應當是不可用大劑量發汗的意思,因為患者脈象微弱,體內陽氣不足。這個方劑比上麵所說的小發汗的方劑藥力更輕。
吳人駒說:“微”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不是指脈象微細,隻是說脈象不過於強盛。既然說熱多,脈象怎麼會微弱呢?“無陽”是指體表的陽邪輕微,所以不可再用大汗法。熱多,是指肌肉間的熱邪較盛,所以用石膏輔佐。“越婢”,其發散之力就像婢女的職責一樣,力量較小,不像大青龍湯那樣藥力強大。
桂枝二越婢一湯藥方: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炙,十八銖)、石膏打碎,用絲綿包裹,二十四銖)、麻黃去除蘆節,十八銖)、大棗掰開,四枚)、生薑一兩二銖)。
以上七味藥,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黃一到兩沸,去掉上麵的浮沫,放入其他藥物,煮取二升藥汁,去掉藥渣,溫服一升。這個方劑原本應當是將越婢湯、桂枝湯裁減後合並,服用一升。現在合為一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占兩份,越婢湯占一份。
【方解】這個方劑就是大青龍湯把杏仁換成芍藥,雖然名為越婢湯輔佐桂枝湯,實際上是大青龍湯的變化方劑。去掉杏仁,是因為杏仁藥性偏陽且辛散作用較強;使用芍藥,是因為芍藥能入陰經且有酸收之性,這樣替換後,方劑的主治就不同了。以桂枝湯劑量的二份為主,就不會過度發汗,由此可知越婢湯劑量的一份,即麻黃和石膏兩味藥,隻是取其辛涼的特性,輔佐桂枝湯來調和肌表並清解肌肉間的熱邪,這就是在不發汗中蘊含微微出汗的意思,也能夠理解。不像大青龍湯中用石膏輔佐麻黃,是發汗並驅散肌肉間熱邪的重劑。
【按】桂枝二麻黃一湯,治療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病症必定解除,而且沒有熱多寒少的情況,所以不用石膏的寒涼之性。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症狀如瘧疾,熱多寒少,不用石膏,還加倍使用麻黃,是因為患者麵部有鬱積的熱色,身體皮膚瘙癢,由此可知熱邪沒有向裡傳變而是趨向體表,讓患者微微出汗,順應病勢,所以也不用石膏來清裡熱。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發熱怕冷,熱多寒少,使用石膏,是因為表邪寒少,肌肉間裡熱多;所以用石膏的寒涼之性,輔佐麻黃、桂枝來調和營衛,並非是為了發汗解表。現在的人一看到麻黃、桂枝,不管劑量輕重,不管是否溫覆取汗,一概不敢使用,都是因為沒有深入探究仲景的用藥旨意。麻黃、桂枝隻是調和營衛的藥物,如果用大劑量並溫覆取汗,就是發汗解表的藥物;用小劑量且不溫覆取汗,就是調和營衛的方劑。
【集解】吳人駒說:發散表邪的方劑,都與石膏一同使用,是因為石膏性寒,寒能勝熱;其味薄,味薄能夠走表。不像黃芩、黃連之類,性寒味苦且味厚,不能升散透達。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