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1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1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1(1 / 1)

陽明主要掌管裡症,對內反映胃內狀況,對外反映肌肉狀態,因此存在病在經與病在腑的區彆。就如醫論中所述,身體發熱、心煩口渴、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不惡寒反而厭惡熱的,這屬於陽明經病;出現潮熱、胡言亂語,手心、足心及腋下不斷出汗,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乾結的,這屬於陽明腑病。而且它們各自有三種證候表現:經病方麵,有的是邪氣已傳至陽明,但太陽經的表證尚未解除,同時出現頭痛、惡寒、無汗等太陽經症狀;有的是太陽經的邪氣已解除,全部傳至陽明,僅出現高熱、有汗、心煩、失眠、口渴、大量飲水等陽明經症狀;有的是陽明經的邪氣未除,又轉而傳入少陽,同時出現胸脅疼痛、寒熱交替出現、口苦、嘔吐、頭暈目眩、耳聾等少陽經症狀。腑病方麵,有太陽陽明,指的是患太陽病時,或采用發汗,或催吐,或攻下,或利小便等方法,導致體內津液流失,胃中乾燥,太陽經的邪氣趁著胃燥轉而傳至陽明,致使小便反而頻繁,大便乾結,這就是所謂的脾約症脾約症是指胃強脾弱,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導致腸道失潤,大便乾結,同時小便頻數的病症);有正陽陽明,指的是人體陽氣素來強盛,或者體內有宿食,太陽經的邪氣一旦傳至陽明,就進入胃腑,導致大便不通,這就是所謂的胃家實證胃家實證是指胃腸燥熱積滯所表現的證候);有少陽陽明,指的是疾病已發展到少陽階段,按照治法應當和解,卻反而發汗、利小便,導致體內津液流失,胃中燥熱,又轉而傳至陽明,致使大便乾結,這就是所謂的大便難證。治療陽明經病,可用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來發汗解表,或用白虎湯來清熱,或用柴胡白虎湯來和解,依據具體症狀來施用即可。治療陽明腑病,雖然都可采用攻下之法,但也存在輕重的區彆,所以有的用三承氣湯攻下,有的用麻仁丸通便,有的用蜜煎或膽汁來導便,根據病情來治療即可,這就是陽明病的大致情況。現在將陽明經病和腑病這兩方麵,詳細地梳理在篇章中,使讀者易於區分,那麼臨床治病時,自然就不會混亂了。

其中,“譫語”指的是神誌不清,胡言亂語,是一種因邪熱內擾神明而出現的症狀;“濈然”形容汗出持續不斷的樣子;“脾約”已在上述“太陽陽明”解釋中提及,是一種因胃熱腸燥,脾之轉輸功能受約製,導致大便乾結、小便頻數的病症。

陽明病的本質,是胃家實症。

【注釋】陽明經,對內可反映胃的狀況,對外可反映肌肉的狀態。說陽明病,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傳至陽明經,就會出現陽明病的外在表現;若太陽經的邪氣,傳入胃腑,就形成了胃家實症。

【集注】方有執說:陽明是經脈,胃是腑臟。“實”指的是大便乾結,腹部脹滿,無法排出。雖然發病時間有早有晚,但不能僅僅局限於日數來判斷。

傷寒病到第三天,陽明經的脈象表現為大。

【注釋】傷寒病第一天在太陽經,第二天在陽明經,第三天在少陽經,這是《內經》中所說的傳經順序,但並非一定要受日數的限製。這裡說“第三天陽明脈大”,意思是既不兼有太陽陽明那種浮大的脈象,也不兼有少陽陽明那種弦大的脈象,而是呈現出正陽陽明典型的大脈。這是因為邪氣離開肌表傳入裡,邪熱進入胃腑,從而形成體內邪實的脈象,所以脈象會呈現這樣的特點。

【集注】方有執說:“傷寒三日”,這裡包括中風病,是大概而言。脈大,是因為陽明經氣血都很充足。

沈明宗說:這正是陽明經的典型脈象。仲景說第三天陽明脈大,是因為陽明是多氣多血的腑,風寒之邪傳入,在其中強盛,所以脈象顯示為大,這就是陽明經邪實的典型脈象。但診斷陽明病一定要見到這種脈象,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如果還兼見太陽經的浮緊脈象,少陽經的弦細脈象,或者脈象遲、疾、滑、澀、虛弱等,那就屬於氣血陰陽的虛證,即便出現大實大滿的症狀,也應當詳細審慎地考慮,或者用小承氣湯試探,或者使用蜜煎導便之法,不能直接施用攻下之法。

原本患太陽病剛開始的時候,使用發汗之法,若汗雖然先出,但出得不暢,因此病邪就會轉歸到陽明經。

【注釋】陽明病,原本是在太陽病初起時,用發汗法,汗雖先出卻不透徹,這是發汗方法不當,所以未完全解除的邪氣,就轉而傳入陽明經。邪氣在陽明經就表現為陽明外證,邪氣入了陽明腑就形成胃家實證。

【集注】方有執說:這是說因為發太陽經的汗方法不當,導致病邪傳入胃腑的大致意思。

陽明病,如果患者能夠進食,稱為中風;如果不能進食,稱為中寒。

【注釋】太陽經的邪氣傳至陽明,病症有從外感風邪傳來的,有從外感寒邪傳來的,應當從能否進食來辨彆。如果能夠進食,稱為中風,這是從外感風邪傳來的,因為風是陽邪,陽能夠消化穀物,所以能進食。如果不能進食,稱為中寒,這是從外感寒邪傳來的,因為寒是陰邪,不能消化穀物,所以不能進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集注】方有執說:這是通過能否進食,來檢驗辨彆是感受風邪還是寒邪。因為陽明主司水穀運化,風邪致病能進食,是因為陽能化穀;寒邪致病不能進食,是因為陰不能腐熟穀物。“名”,如同說“為”。“中寒”,就是“傷寒”的另一種說法。大致意思是,推究風寒之邪從太陽經傳來,辨彆檢驗的方法就是這樣,並非說陽明病是自身直接感受風寒而發病。

汪琥說:仲景說“中寒”與“傷寒”同義,並非真正的寒證。如果是真正的中寒證,那是胃家虛冷,用藥應當是理中湯之類。現在不能進食,是胃氣充實,隻是邪氣還沒有進入胃腑,沒有產生鬱熱罷了。因此稱為“中寒”,實際上與“傷寒”沒有區彆。

問: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是什麼樣的?答:身體發熱,自行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

【注釋】陽明病有外在表現和內在表現。潮熱、自汗、不大便,這是內在表現;身體發熱、自行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這是外在表現。現在自行出汗,這是從中風病症傳來,所以與中風的外在表現相同,然而身體發熱、不怕冷反而怕熱,由此可知這是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所以又與中風的外在表現不同。而且陽明經的熱,發自肌肉,必定是像熱氣蒸騰一樣的發熱,又不像太陽經那種一陣一陣地發熱,這就可以知道了。

【集注】方有執說:這是針對從太陽中風證傳入陽明的外在表現而言。

魏荔彤說:有病是太陽中風證沒有解除,傳入陽明的情況,如何辨彆呢?所以設問:不知道病從太陽經何時傳入陽明裡證?必須先檢驗其外在有什麼表現?回答說:太陽病,有身體發熱、自行出汗且怕風的,這是太陽中風的典型症狀;如果身體發熱、自行出汗,竟然不怕風寒反而怕熱,那麼病就已經離開太陽經進入陽明經了。這就是陽明病,由太陽中風證傳入的情況。

問:有的病在得病第一天,不發熱卻怕冷,這是為什麼呢?答:雖然才得病一天,但怕冷的症狀會自行消退,隨即就會自汗出並且怕熱。

【注釋】太陽病應當怕冷,陽明病應當怕熱。現在的陽明病,有的在剛開始得病第一天,不發熱卻怕冷,這是因為太陽經表邪還沒有完全傳儘,所以仍然怕冷。然而,表邪傳離太陽經後,不會長久停留,所以怕冷的症狀必將自行消退,當天就會自汗出並且怕熱。

【集注】方有執說:這是針對從太陽傷寒症傳入陽明的外在表現而言。

程應旄說:陽明病出現怕冷,終究還是帶有表證,至於發展到腑病階段就會怕熱了。表證是否解除,必須從這裡檢驗。

鄭重光說:這是辨彆陽明傷寒的外在表現,不發熱卻怕冷,是起始於傷寒。怕冷將要自行消退,是因為邪氣已過表。隨即自汗出,是因為邪熱鬱積在肌肉中,腠理開張,汗液外泄。

魏荔彤說:太陽傷寒也有傳入陽明的情況,又該如何辨彆呢?所以設問:有的病在得病第一天,起初不見發熱,隻見到怕冷,這是什麼病呢?回答說:得病第一天怕冷,雖然是太陽傷寒的症狀,但怕冷也會自行消退,隨即就會自汗出並且怕熱,這就是陽明病由太陽傷寒傳入的情況。由此可知,太陽中風,以發熱、怕風、自汗出為典型症狀;太陽傷寒,以怕冷、無汗為典型症狀。如果傳入陽明,就必定以自汗出、怕熱為典型症狀。

問:為什麼怕冷的症狀會自行消退呢?答:陽明位居中部,主屬土。就像萬物都歸向土一樣,邪氣到了陽明就不會再傳至其他地方。剛開始雖然怕冷,但到第二天就會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點。

【注釋】這是解釋上一條中陽明病怕冷症狀自行消退的原因。陽明經屬胃,位居中部,屬土。土是萬物的歸宿,所以邪熱歸聚到胃就不會再傳至彆處,這也是萬物歸土的意思。陽明病剛開始的第一天,雖然仍然怕冷,這是因為太陽經的表證還未解除。到第二天怕冷症狀自行停止,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已經全部歸並到陽明,這就是陽明病。

【集注】方有執說:怕冷兩天後自行停止,是因為熱邪入裡,即將出現怕熱症狀,這是針對正陽陽明而言。

程應旄說:六經雖然分為陰陽兩類,但主宰它們的是胃,五臟六腑都以胃為宗主並稟受其指令。一旦有燥熱,無論三陽經傳來的邪氣,都會隨之化熱,即使是三陰經傳來的邪氣,也會轉屬陽明而變熱。陰陽兩類邪氣,都會歸聚到胃土,所以說“萬物所歸,無所複傳”。

問:因為什麼原因會得陽明病呢?答:患太陽病時,若采用發汗,或攻下,或利小便的治法,這些都會導致津液耗損,使得胃中乾燥,從而病邪轉而歸屬於陽明。出現不排便,體內結實,大便困難的情況,這就叫做陽明病。

【注釋】問:因為什麼緣由會得陽明胃實之病呢?答:這是因為邪氣在太陽經階段時,發汗、攻下、利小便這些治法,原本都是為了祛邪而設。如果治療恰當,那麼邪氣解除疾病就會痊愈。但如果治療不當,就會白白耗損津液,致使胃中乾燥,那麼尚未傳儘的表邪,趁著胃中燥熱,進而轉歸到陽明,形成胃實之病的情況有三種:不排便,這就是太陽陽明證中的脾約證;體內結實,這就是正陽陽明證中的胃家實證;大便困難,這就是少陽陽明證中的大便難症。這三種情況雖然都屬於可以攻下的病症,但輕重程度有所不同,脾約症比大便難症病情輕,大便難症又比胃家實症病情輕。一般來說,患脾約症、大便難症的人,往往是因為其體內津液素來虧虛,或者是由於發汗、攻下、利小便等治療方法使用不當所導致。而胃家實症的人,其陽氣素來強盛,胃中有宿食,即便沒有經過發汗、攻下等治療,邪氣也會入胃而形成實症。所以,經過發汗、攻下治療的,是因耗血導致燥熱的陽明病,治療應以滋陰潤燥為主;未經發汗、攻下治療的,是因熱盛導致燥熱的陽明病,治療應以清熱攻下為急務。這就是三承氣湯、脾約丸以及蜜煎導法、土瓜根導法、豬膽汁導法之所以有所區分的原因。

【集注】方有執說:古人解大便必定要更換衣服,“不更衣”,說的就是不大便。

程應旄說:病邪轉歸陽明的過程,不隻是有表證解除與否的區彆,而且表證解除傳入裡證後,又有燥熱結實與燥熱不結實的辨彆。所以有不排便的陽明病,有體內結實的陽明病,有大便困難的陽明病。其中有屬於表證、屬於裡證的不同情況,所以攻下之法有禁忌和適宜的區彆。人體接受病氣後有裡實、裡燥的不同,所以攻下之法有應用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的區彆。

汪琥說:有人問,太陽病如果已經用過攻下之法,那麼胃中的東西已經排出,縱然耗損津液,胃中乾燥,也未必會再次形成體內結實的情況。回答是:當太陽病剛開始時,攻下之法使用不當,白白耗損津液,胃中的東西並沒有完全排儘,邪氣傳至陽明,就會形成燥糞,所以會出現體內結實的症狀。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被他吻時心動 全宗穿七零,我和崽崽們被團寵啦 民國文裡走劇情【快穿】【穿書】 這屆死刑犯的遺產過於離譜 六個陰鷙反派淪陷後,女配跑路了 納川棺 七零全家盼我死,軍區大佬派專機來接 曠世歎 武道烙印:我的功法能自動修煉 長生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