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3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 >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3

辮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1-3(1 / 2)

傷寒,脈象浮滑,這是表有熱,裡有熱此處“寒”當作“熱”解),用白虎湯主治。

【按語】王三陽說:經文中的“寒”字,應當當作“邪”字來解釋,也就是熱的意思,這個說法非常正確。如果真是“寒”字,就不是白虎湯所能主治的病症了。

【注釋】這是說傷寒太陽經表證已解除,邪氣傳至陽明,導致表裡都有熱,但尚未形成胃家實證。脈象浮滑,浮是表有熱的脈象,陽明經表有熱,應當出現發熱、汗出;滑是裡有熱的脈象,陽明經裡有熱,應當出現心煩口渴、引飲,所以說表有熱、裡有熱。這是陽明表裡俱熱的證候,白虎湯是解除陽明表裡俱熱的方劑,所以用它來主治。方中不加人參,是因為患者沒有經過發汗、催吐、攻下,正氣不虛。

【集注】程知說:脈象滑表明裡有熱,說脈象浮滑,那麼就是表裡俱熱了。大熱之邪,遇到辛涼之藥就會解除,就如同暑熱時節,遇到秋風就會涼爽,所以用白虎來命名這個清涼的方劑。又說:在厥陰篇中有“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由此可以證明本條所說的不是裡有寒。

魏荔彤說:這裡的“裡”指的還是經絡層麵的裡,並非臟腑層麵的裡,就如同衛氣為表,營氣為裡,這裡的“表”“裡”並非指臟腑而言。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打碎,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以上四味藥,用水一鬥,煮至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方解】柯琴說:陽明之邪從陽化熱,所以不惡寒而惡熱,熱邪蒸騰向外發散,所以發熱汗出,熱邪灼傷胃中津液,所以口渴想要飲水,邪氣強盛而充實,所以脈象滑,然而病邪仍在經表,所以脈象兼浮。因為陽明屬胃,在外主肌肉,雖然內外大熱但尚未結實,終究不適合用苦寒之藥。石膏性味辛寒,辛能解除肌表之熱,寒能克製胃火,寒性能夠沉降入裡,辛味能夠走表,這味藥兼具內外之能,所以作為君藥;知母性味苦潤,苦味能瀉火,潤性可滋燥,所以用作臣藥;甘草、粳米調和中焦脾胃,並且能夠在土中瀉火,穀物產生甘味,寒藥有了它們可緩和寒性,苦藥有了它們可平抑苦味,用這兩味藥作為佐藥,可使大寒大苦之品,沒有損傷脾胃的顧慮。煮成的藥湯進入胃中,通過脾的運化輸布到肺,水液精微得以四散布達,嚴重的心煩口渴就可以消除了。白虎是西方金神,用它來命名方劑,就像秋金之氣到來,炎熱的暑氣自然消解。方中有的會再加人參,也是為了補中益氣而生津液。用人參來協調甘草、粳米的補益作用,製約石膏、知母的寒涼之性,瀉火而不損傷脾胃,這才是萬無一失的方法。

病人出現心煩發熱,出汗後熱就解除,但又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午後三點到五點左右發熱的,這屬於陽明病。如果脈象堅實有力,適宜用攻下之法;脈象浮而虛弱的,適宜用發汗之法。攻下就用大承氣湯,發汗則適宜用桂枝湯。

【注釋】這裡所說的“病人”,指的是患太陽經中風或傷寒的人。患太陽病出現心煩發熱,出汗後熱就應該解除。現在又出現如同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每到午後三點到五點左右,就出現潮熱。午後三點到五點,是申酉時,正是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所以說屬於陽明病。雖然症狀如此,但應當仔細審察病邪是否完全傳入陽明,還是仍然兼有太陽經的病症呢?所以又應當通過脈象來辨彆:如果脈象堅實有力,說明邪氣已經入裡,那麼出汗、潮熱的症狀,就屬於陽明病攻下的適應證,適宜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脈象浮而虛弱,說明邪氣還在表,那麼寒熱如同瘧疾的症狀,仍然屬於太陽病應當發汗的證候,適宜用桂枝湯發汗。

【集注】程知說:病人出汗後,煩熱解除,太陽經的邪氣將要散儘但還未完全散儘,此人又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午後三點到五點左右發熱,那麼邪氣傳入陽明就可以確定了。然而,雖然邪氣已經傳入陽明,但仍擔心還沒有脫離太陽經,所以必須再次仔細辨彆脈象,脈象堅實有力的可以攻下;如果脈象浮而虛弱,仍然是陽明兼太陽的病症,就適宜發汗而不適宜攻下。

患太陽病,經過催吐、攻下或發汗之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頻數,大便因此乾結的,用小承氣湯調和就可痊愈。

【注釋】患太陽病,經過催吐、攻下或發汗後,病沒有解除,邪氣入裡而出現輕微煩躁的,這是梔子豉湯的適應證。現在小便頻數,大便乾結,這是津液向下耗損,應當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因為此時熱邪結聚還不嚴重,入裡也不深。

【集注】喻昌說:輕微煩躁、小便頻數、大便乾結,這些都是邪氣逐漸入裡的跡象,所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

程應旄說:催吐、攻下、發汗之後出現煩躁症狀,結合大便乾結來看,本來就與虛煩不同。然而煩躁既然輕微且小便頻數,應當是因為胃中失去潤澤,燥熱之氣客居其中導致的,胃雖然結實但並非嚴重結實。用小承氣湯是取其調和之意,並非大力攻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樸去掉外皮,炙製,二兩)、枳實大個的,炙製,三枚)

以上三味藥,加入四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初次服藥後應當會排便,如果沒有,就把剩餘的藥喝完。如果已經排便,就不要再服用。

趺陽脈表現為浮而澀,浮說明胃氣強盛,澀表示小便頻數,浮澀兩種脈象並見,就會導致大便乾結,這種情況稱為脾約,用麻仁丸主治。

【注釋】趺陽脈,是胃經的脈象。趺陽脈浮而澀,脈浮表明胃中陽氣強盛,脈澀表明小便頻數,浮澀兩種脈象相互並見,就會導致熱邪熾盛而津液枯竭,所以大便乾結。之所以稱為“約”,是說脾受到病邪的約束,不能正常為胃輸送津液,所以叫做脾約。用麻仁丸主治,該藥能夠滋養陰液、潤燥滑腸,清除熱邪、通利大便。之所以不敢貿然使用承氣湯,是因為脈象澀。

【集注】程知說:這是說胃的脈象浮澀,不可用大劑量攻下之法,適宜用麻仁丸潤下。趺陽脈,是胃的脈象,在足背上方,動脈搏動可以摸到。脈浮表明陽熱強盛,胃的功能亢進;脈澀表明陰津不足,小便頻數。脾主司為胃輸送津液,胃陽強盛則脾陰虛弱,不能為胃輸送津液,所以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到約束,就像隻有一兩個彈丸大小的量,這種情況不應當攻下,而應當潤下。

程應旄說:麻仁丸能夠潤燥滑腸、通利大便,由此可知傷寒病不可隨意使用大承氣湯。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屬於太陽陽明證,並非正陽陽明胃家實證可比。由此推論,少陽陽明證也不能用正陽陽明胃家實證的治法來治療,這就更清楚了。

汪琥說:把胃強脾弱作為脾約的解釋。因為胃中的邪熱熾盛,陽氣強盛,所以脈象浮;脾中的津液減少,陰氣虛弱,所以脈象澀。使用麻仁丸,是為了瀉除胃中的陽熱,扶助脾的陰液。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大黃去掉外皮,一斤)、厚樸去掉外皮,一斤)、杏仁去掉外皮及尖部,熬製後,另外研成脂狀,一升)


最新小说: 讓你入職殯儀館,你把媳婦帶來了 墨總,你的白月光回來了 長安日記 靈泉雙璧:異世同輝 修仙從冰山聖女開始模擬 古龍群俠:從滿級嫁衣神功開始 鳳臨異世將軍的刁蠻王妃 請說服我體內的怪物 盜墓:我是九門第十門 猴神記外傳之冥魂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