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六味藥,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如梧桐子大小。每次用開水送服十丸,一天服三次,逐漸增加劑量,以達到大便調和為度。
【方解】方有執說:麻子、杏仁能夠滋潤乾燥堅硬的大便,枳實、厚樸能夠疏導固結的積滯,芍藥收斂陰液輔助潤燥,大黃推陳出新,脾雖然受到約束,這些藥物能夠疏解。
患傷寒,嘔吐之後,出現腹部脹滿的,可給予調胃承氣湯。
【注釋】患傷寒,嘔吐之後,胸部不脹滿而腹部脹滿,這表明表邪已完全清除,是胃中積熱壅滯所致。適宜給予調胃承氣湯,瀉下胃熱以調和胃氣。因為沒有大便乾結、腹部疼痛的症狀,所以不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
【集注】程知說:此言嘔吐後腹部脹滿,適宜用調胃承氣湯。熱邪在上焦會導致嘔吐,嘔吐後腹部脹滿,說明邪氣不在胸部,由此可知是裡實之證。然而隻是脹滿而沒有大便乾結、腹部疼痛的症狀,自然不適合用急下之法,隻需給予調胃承氣湯,調和胃熱即可。《內經》說:各種腹部脹滿、膨大的症狀,都與熱邪有關。
程應旄說:嘔吐損傷津液,燥氣不能向下傳導,於是形成土鬱之象,所以腹部脹滿,使用調胃承氣湯,一次瀉下鬱滯之氣即可。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去掉外皮,用酒浸泡,四兩)、甘草炙製,二兩)、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藥,加入三升水,煮取一升,去掉藥渣,加入芒硝,再煮兩沸,少量多次溫服。
【方解】方劑名為調胃承氣湯,有調和、承順胃氣的含義,不像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那樣專門用於攻下。《內經》說:熱邪侵犯人體內部,治療應用鹹寒之藥;火邪侵犯人體內部,治療應用苦寒之藥。以大黃的苦寒為君藥,芒硝的鹹寒為臣藥,兩味藥並用,清熱瀉火的藥力完備。擔心藥力峻猛導致快速瀉下,所以用甘草緩和藥性;又擔心過度瀉下,所以少量多次溫服,其目的在於藥力不峻猛而起到調和作用。
陽明病,沒有經過嘔吐、攻下,卻出現心煩的症狀,可給予調胃承氣湯。
【注釋】這裡所說的陽明病,是指邪氣已經傳至陽明階段,“不吐、不下,心煩”,是說沒有經過嘔吐、攻下就出現心煩,由此可知是熱邪熾盛導致的實證心煩。所以給予調胃承氣湯瀉熱,心煩症狀自然會消除。
【集注】成無己說:嘔吐後出現心煩,稱為內煩;攻下後出現心煩,稱為虛煩。現在陽明病沒有經過嘔吐、攻下就心煩,這是胃中有鬱熱,所以給予調胃承氣湯,瀉下胃中的鬱熱。
喻昌說:胃氣和津液既然沒有因嘔吐、攻下而受損,那麼心煩明顯是胃中熱邪熾盛所致,所以可給予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出現發熱、汗多的情況,應當迅速攻下,適宜用大承氣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注釋】陽明病,若不大便,且發熱、汗出不止,即便沒有明顯的裡實症狀,也應當迅速攻下。這是因為陽氣在體內大量蒸騰,恐怕會導致陰液在體外突然耗竭,所以以保全陰液為當務之急,適宜用大承氣湯攻下。
【集注】喻昌說:汗出多則津液向外滲出,再加上發熱,津液就會隨著熱勢,像蒸汽一樣不斷向外蒸發,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止汗,隻有迅速攻下這一方法,引導熱勢從大腸排出,這樣津液才不至於全部向外散失。
程應旄說:這類攻下之法,都是為了救陰而設,並非單純為了攻下實邪,攻下實邪的時機可以稍緩,而救陰的攻下時機刻不容緩。
沈明宗說:陽明裡實證,以潮熱、微微出汗為典型表現。現在出現發熱、汗多,這是裡熱極其熾盛,蒸騰胃中的津液,使其全部向外散失,必須迅速祛除病邪以救津液,所以適宜用大承氣湯迅速攻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用酒洗,四兩)、厚樸炙製,去掉外皮,半斤)、枳實炙製,五枚)、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用水一鬥,先煮厚樸和枳實,煮取五升後去掉藥渣,加入大黃再煮,煮取二升後去掉藥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一兩沸,分兩次溫服,服藥後大便通暢,剩餘的藥就不要再服。
【方解】各種因積熱結聚在裡而形成滿、痞、燥、實症狀的,都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滿”,指的是腹部、脅部脹滿、拘急、膨脹,所以用厚樸來消除氣滯;“痞”,指的是胃脘部痞塞、堅硬,所以用枳實來破除氣結;“燥”,指的是腸中有乾燥的糞便乾結,所以用芒硝潤燥軟堅;“實”,指的是腹痛、大便不通,所以用大黃攻下積滯、瀉除熱邪。然而必須審察這四種症狀的輕重程度,根據症狀調整四味藥的用量,使其恰到好處,才可以使用。如果邪氣重而藥劑輕,邪氣就不會被製服;如果邪氣輕而藥劑重,正氣就會受到損傷,不可不謹慎。
【集解】柯琴說:各種病症都與氣有關,體內穢物不能排出,是因為氣機不暢,所以攻下積滯的方劑,必定要用調理氣分的藥物,因此以“承氣”命名方劑。方劑分為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有兩個含義。厚樸用量是大黃的一倍,是以調理氣分的藥物為君藥,所以名為大承氣湯;大黃用量是厚樸的一倍,是以調理氣分的藥物為臣藥,所以名為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藥味多、藥性猛烈,加大藥劑用量,是想要達到強烈的瀉下效果,所以稱為“大”;小承氣湯藥味少、藥性緩和,減小藥劑用量,是想要輕微地調和胃氣,所以稱為“小”。而且煎藥方法也有精妙之處,大承氣湯用水一鬥先煮厚樸和枳實,煮取五升後去掉藥渣,加入大黃再煮,煮取二升後去掉藥渣,加入芒硝,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生藥藥力銳利而作用迅速,熟藥藥力純厚而作用緩和,仲景想要讓芒硝先軟化燥屎,大黃接著通利腸道,然後用枳實、厚樸消除痞滿。至於小承氣湯,將三味藥一起煎煮,不分先後順序,同樣是大黃但煎藥方法不同,由此可見仲景輕微調和胃氣的用意。
程知說:調胃承氣湯中,大黃用酒浸泡;大承氣湯中,大黃用酒洗,這都是因為芒硝鹹寒,所以用酒來炮製大黃。至於小承氣湯,不用芒硝,也就不用酒浸泡或酒洗大黃了。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