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有時輕微發熱,氣喘、頭目昏眩不能平臥的,這表明體內有燥屎,適宜用大承氣湯治療。
【注釋】患陽明病的人,通常小便通利,大便就會乾結;小便不利,大便就不會乾結。由此可知,大便乾結與否,不在於熱的有無,而在於津液是否枯竭。現在病人小便不利,大便卻時而困難時而容易,這是因為熱邪即將結聚,但津液尚未枯竭。有時輕微發熱,是熱邪入裡;氣喘,是熱邪上乘於肺;頭目昏眩,是熱邪上乘於心;不能平臥,是熱邪並於陽分。這些都是熱邪結聚、大便乾結的征兆,也是神誌昏蒙、譫語發狂的先兆。即便沒有腹部脹滿疼痛,也必定有燥屎,適宜用大承氣湯攻下,病自然會痊愈。
【集注】王三陽說:對於這種病症,不可輕易用藥,必須用手按壓患者臍腹,若有硬塊,且伴有氣喘、頭目昏眩不能平臥,才可以攻下。為什麼呢?因為大便有時而困難時而容易的情況。
林瀾說:既然已經出現時而輕微發熱,氣喘、頭目昏眩不能平臥,那麼就可以確定有燥屎。自然應當以攻下裡實之邪為當務之急,怎麼能再受“小便通利、大便乾結才可攻下”這種常規方法的束縛呢!
汪琥說:這一條所述病症未經攻下就有燥屎,是醫生不容易辨彆的證候。成無己說:小便通利,大便就會乾結,這是有燥屎的常見情形。現在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怎麼知道有燥屎呢?因為大實、大滿的病症,大小便都會不通。大便被燥屎堵塞,那些還沒有堅硬結塊的,有時會一並排出,所以時而容易;那些極其堅硬結塊的,始終留在大腸之中,所以時而困難。燥屎在下部結聚,濁氣向上攻衝,因此有時輕微發熱;輕微發熱,是熱邪伏於體內不能發泄。後麵條文辨析說:濁氣上乘於心肺,所以既頭目昏眩又氣喘。不能平臥,是因為胃中有燥屎擾動,也就是胃不和則臥不安。以上這些,都是有燥屎的征象,所以說“適宜用大承氣湯”。
病人五、六天不大便,臍周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有定時,這表明有燥屎,所以導致不大便。
【注釋】病人五、六天不大便,臍周疼痛,這是因為腸胃中的燥屎結聚,沒有出路,所以臍周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有定時,是因為燥屎產生的穢熱向上攻衝就會煩躁,不攻衝時就不煩躁,所以發作有定時。不需要用小承氣湯試探,可直接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大便通暢後病自然會痊愈。
【集注】方有執說:這裡所說的“病人”,是指所有患病之人,若出現這樣的症狀,都應當按照這種方法治療。這是告訴人們辨彆各種胃家實症的主要原則。
程應旄說:使用攻下之法,必須確定有燥屎,才不會誤攻。所以檢驗是否有燥屎的方法,不可不掌握,不能隻依靠是否有矢氣這一點。病人雖然五、六天不大便,但屎是否乾燥,還不能確定。隻要臍周疼痛,就可知腸胃乾燥,屎沒有出路,滯澀在一處而作痛;煩躁不安發作有定時,是因為屎氣攻動就會煩躁發作,有時屎氣潛伏不動,也就不煩躁。既有臍周疼痛,又有發作定時的煩躁,斷定不大便的原因是有燥屎,應該不會有差錯,為什麼不能用大承氣湯攻下呢!
經過劇烈攻下之後,六七天不大便,煩躁沒有解除,腹部脹滿疼痛,這表明還有燥屎。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有宿食,適宜用大承氣湯治療。
【注釋】這一條承接上一條,進一步說明治療方法。攻下之後,如果燥屎沒有排儘,就仍需攻下。在劇烈攻下之後,過了六七天又不大便,煩躁也沒有緩解,腹部仍然脹滿疼痛,這是還有燥屎沒有完全排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本來就有宿食,適宜再次用大承氣湯攻下,病自然會痊愈。
【集注】程知說:經過劇烈攻下之後,疾病應該得到緩解,然而又六七天不大便,煩躁不緩解且腹部脹滿疼痛,這必然是還有燥屎沒有排儘。因為宿食因為熱邪又重新結成硬塊。
陽明病,攻下之後,體表還有熱,手足溫暖,沒有出現結胸,心中感到煩悶不適,有饑餓感但不能進食,隻是頭部出汗,用梔子豉湯主治。
【注釋】陽明經的病症攻下之後,身體發熱沒有消除,手足溫暖,沒有形成結胸,這表明陷入體內的邪氣較淺。心中煩悶不適,有饑餓感但不能進食,隻是頭部出汗,這是陽熱之邪在胸膈之間熏蒸鬱積。所以適宜用梔子豉湯,使熱邪上湧而解。
【集注】程知說:體表還有熱,是因為經中的邪氣沒有解除;手足溫暖,說明熱邪入裡還不深。
程應旄說:煩悶擾亂胃氣,所以有饑餓感但不能進食。熱邪鬱積,氣被熏蒸,所以隻是頭部出汗。
魏荔彤說:表邪還沒有完全傳入裡,就認為是胃家實症而急忙攻下,那麼體表的熱終究不能隨著下藥而被清除。於是雖然發熱但沒有潮熱,手足雖然溫暖但沒有連綿不斷的出汗,這表明在表的邪氣仍然在表,攻下隻是白白損傷裡氣而已!即便不至於像太陽病誤下那樣完全形成結胸,但心下煩悶不適,有饑餓感但不能進食,隻是頭部出汗,說明陽明經蒸騰的熱邪,被寒涼的藥物鬱積,都凝聚阻塞在胸膈之上,病症已經很明顯了。但疾病仍然帶有表證,既不能再次攻下,而且邪氣已經入裡,又不能再發汗,隻有用梔子豉湯主治,仍然按照太陽病的治法來處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傷寒病,如果嘔吐頻繁,即便有陽明經的症狀,也不可攻下。
【注釋】傷寒病在三陽階段大多有嘔吐的症狀,這是因為風寒之邪在表還未解除,胸中的陽氣被寒邪鬱遏,所以都不可使用攻下之法。其中,乾嘔且伴有惡寒發熱的,屬於太陽經病症。喜歡嘔吐且出現寒熱往來症狀的,屬於少陽經病證。如今即便僅出現不惡寒、大便乾結等陽明經症狀,但因為嘔吐頻繁,也不可攻下,這是因為氣逆向上而尚未收斂,此時雖有陽明證,但並非純粹裡實之證。
【集注】沈明宗說:惡寒發熱同時伴有嘔吐的,屬於太陽經病證;寒熱往來伴有嘔吐的,屬於少陽經病證;僅惡熱而不惡寒伴有嘔吐的,屬於陽明經病證。然而嘔吐頻繁表明氣已經上逆,邪氣偏重侵犯上脘,或者兼帶少陽經病證,所以即便有陽明經症狀,也一定要謹慎,不可攻下。
陽明中風,出現口苦咽乾,腹部脹滿,輕微氣喘,發熱惡寒,脈象浮緊,如果攻下,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加重,小便困難。
【注釋】這裡所說的“陽明”,指的是陽明裡證;“中風”,指的是太陽表證。口苦咽乾,是少陽經的熱證。腹部脹滿,是陽明經的熱證。輕微氣喘,發熱惡寒,是太陽傷寒症。脈象浮緊,是傷寒的脈象。這是風寒同時侵犯,表裡同病的證候,應當審察表裡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表現較多,就用桂枝加大黃湯表裡雙解。如果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表現較多,就用大柴胡湯和解少陽並攻下裡實。如果隻從裡證論治,僅僅因為腹部脹滿這一症狀,就認為是熱邪入陽明而貿然攻下,那麼表邪就會乘虛再次陷入,所以腹部會更加脹滿;裡熱會進一步耗竭津液,所以會出現小便困難。
【集注】程知說:這是說陽明經兼見太陽經、少陽經的表邪時,就不可攻下。陽明中風,是感受熱邪,腹部脹滿且氣喘,說明熱邪已經入裡。然而氣喘輕微,表明熱邪還沒有完全入裡。發熱惡寒,脈象浮緊,這些都是太陽經表證尚未解除的表現,口苦咽乾,表明存在少陽經半表半裡的證候,如果誤攻下,那麼表邪就會乘虛內陷,腹部就會更加脹滿。再加上津液大量耗損,所以會出現小便困難。
程應旄說:這一條與太陽病大青龍湯證類似。太陽病是風寒束縛營衛,所以有煩躁症狀而沒有腹部脹滿症狀;此條是風寒束縛陽明經,所以有腹部脹滿症狀而沒有煩躁症狀。然而口苦咽乾,實際上與煩躁的病機征兆是相同的。
陽明病,脈象浮緊,伴有咽燥口苦,腹部脹滿且氣喘,發熱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出現躁擾不安,心中煩亂,進而胡言亂語。如果用溫針治療,必然會驚恐不安,煩躁難以入眠。如果攻下,就會使胃中空虛,邪氣擾動胸膈,心中煩悶不適,舌上有苔,此時用梔子豉湯主治。如果口渴想要飲水,口乾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如果脈象浮,發熱,口渴想要飲水,小便不利的,用豬苓湯主治。陽明病,出汗多而口渴的,不可給予豬苓湯,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湯又會使小便更加通利。
【注釋】這一條承接前條,相互闡發其含義,以明確治療方法。前條表證居多,告誡不可誤下;此條表裡症狀混淆,脈象與症狀錯雜,不但不可誤下,也不可誤汗。如果因為脈象浮緊而誤發汗,就會耗奪陰液。若再用燒針,必然會助長陽邪,所以會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不安、驚恐煩亂不能入眠等症狀。如果因為見到腹滿、惡熱等症狀而誤攻下,就會使胃中空虛,邪氣與邪熱擾動胸膈,心中煩悶不適,舌上生苔,這些都是誤下的過錯,適宜用梔子豉湯湧吐,即可使病情安穩。如果脈象浮而不緊,沒有心中煩悶不適的症狀,僅見發熱,口渴想要飲水,口乾舌燥,這表明太陽表邪已經衰減,陽明燥熱正盛,適宜用白虎加人參湯,滋陰以生津液。如果發熱,口渴想要飲水,小便不利,這是陽明熱邪與水飲都盛,適宜用豬苓湯利水以潤燥。然而,陽明病通常多汗,因為出汗多導致小便少且口渴的,不可給予豬苓湯。這是因為出汗多會使胃中乾燥,無水則不能下行,這是津液乾涸導致的小便少,並非水液停蓄導致的小便不利,擔心豬苓湯進一步通利小便,會更加耗竭津液而助長燥熱。
【按語】太陽病,煩熱無汗且口渴,小便通利的,是大青龍湯證;小便不利的,是小青龍湯去半夏加天花粉、茯苓證。太陽病,煩熱有汗且口渴,小便通利的,是桂枝湯合白虎湯證;小便不利的,是五苓散症。陽明病,煩熱無汗且口渴,小便通利的,適宜用葛根湯加石膏主治;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主治。陽明病,煩熱有汗且口渴,小便通利的,適宜用白虎湯;小便不利的,用豬苓湯。少陽病,寒熱無汗且口渴,小便通利的,應當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小便不利的,應當用小柴胡湯加茯苓。太陰病一般無口渴症狀。少陰經陽熱之邪致病,出現心煩、嘔吐、小便色赤且口渴的,用豬苓湯;少陰經陰寒之邪致病,出現下利、小便色白且口渴的,用真武湯。厥陰經陽熱之邪致病出現消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厥陰經陰寒之邪致病,轉屬陽明,口渴想要飲水的,少給一些水就可痊愈。病症既然不同,治法也各有差異,應當詳細審察並明確辨彆。
【集注】喻昌說:發熱以上的症狀與前條相同,而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這四點,都是陽明病的症狀表現,所以發汗、攻下、溫針都不可用。舌上有苔,表明胸膈熱盛,所以用梔子豉湯湧吐,稍微去除胸膈的熱邪,這樣治療太陽經相關病症而不會妨礙陽明經。如果上述症狀再加上口乾舌燥,就適宜用白虎湯來解熱生津;再加上小便不利,就適宜用豬苓湯來導熱潤燥。對於出汗多且口渴的情況,不可給予豬苓湯,是因為熱邪傳入陽明,必然先耗損津液;再加上出汗多,津液又從體表耗失,若用豬苓湯通利小便,津液又從下焦耗失,那麼津液就有立即耗竭的危險,所以要以此為戒。
程應旄說:熱邪在上焦,所以用梔子豉湯;熱邪在中焦,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熱邪在下焦,所以用豬苓湯。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